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桂林這項純手工的非遺技藝,美名遠揚!

2024-07-26三農

盛夏7月,又到了桂林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也是平樂縣張家鎮老埠村砧板寨的雨帽手藝人忙碌的時候。

砧板寨村民雨帽的手藝傳自農耕時代,這個村家家戶戶都會做雨帽,一直延續到現在,人們習慣性稱它為「雨帽村」。

村民莫增德這幾天接了幾個訂單,一直都在編雨帽,在他的記憶裏,雨帽是家裏最常見的事物,他從懂事開始就編雨帽了。

莫增德說,雨帽的手藝具體從何時開始流傳,村裏人可能並不太清楚,但大家都知道,農民種地時遮陽避雨少不了雨帽。現在,「雨帽村」的帽子不但在本地受歡迎,也遠銷到貴州、湖南等地,「有的老板一次性訂1萬個,就是回去給種地的人戴。」莫增德說,現在又是第一茬糧食收獲的時候,更是雨帽需求的高峰期。

△莫增德的雨帽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通訊員蘇桂 攝

「以前都是用毛竹,後來發現毛竹有很多竹節,就改成了丹竹,丹竹光滑。」莫增德介紹,制作雨帽的主要材料就是隨處可見的丹竹,一般用「生」竹子做,選好竹子後,劈成1米左右長、1個手指寬的竹篾子,就可以編雨帽了。在「雨帽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編雨帽的架子,將竹篾子纏繞在架子上,左右穿、上下翻,一圈圈轉過來,雨帽的一面就做好了。「雨帽是上面一片,中間加竹葉,下面再加一面,編上帽架子和繩子就行了。」莫增德說。

雨帽的主要材料就是竹子,新鮮或者曬幹的竹子劈成竹篾子就可以編雨帽了。通訊員蘇桂 攝

在「雨帽」村,家家戶戶的老人都會做雨帽,雨帽由兩層竹架子加一層竹葉子組成,遮陽避雨。通訊員蘇桂 攝

「雨帽村」人人都會做雨帽,莫增德家也不例外,他家做雨帽的技藝已經傳承三代,「雨帽是糧食短缺時期,一家人重要的收入來源。」莫增德還有六個兄弟姐妹,大家都會做雨帽,那時候,孩子們放學回家,吃完飯之後,就開始編雨帽,「孩子們不用教,看著看著就會了。」

△雨帽村的60歲以上老人都會編雨帽。通訊員蘇桂 攝

等到莫增德他們這一輩成年後,雨帽手藝更加成熟,利用空閑時間,一天做兩三個不在話下。編雨帽是一種手藝,講究的就是對竹子的利用,莫增德一家人手藝都好,曾經有一家醬油廠專門找到他弟弟莫再德,請他幫忙用竹子編幾個醬油缸的蓋子。這種蓋子一個直徑就要接近兩米,整個蓋子最後編出來有4斤重,當時莫再德琢磨了一陣子,雖然蓋子是加大版雨帽,但又不同於雨帽,要保證密封和耐用,最後成品效果非常好,醬油廠家找他訂了100個。

時代向前發展,「雨帽村」的手藝雖然還在,但年輕一代大多數不再以此為生,現在村裏都是60歲左右的老人在編雨帽,但正如莫增德說的一樣,雨帽的手藝全靠耳濡目染,莫增德的子女早就「看」會了雨帽編織方法,莫增德說,兒女們偶爾編幾個,還是挺像模像樣的。2021年時,莫增德的弟弟莫再德被評為平樂雨帽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家的子女也偶爾編幾個雨帽,手藝也全是「看」會的。就連5歲的小孫女都知道莫再德編雨帽手藝好,她經常驕傲地告訴小朋友,「爺爺的雨帽好看,我和爺爺經常戴著雨帽出去接奶奶,而且幼稚園表演節目也能用。」

△莫再德和孫女經常戴著雨帽外出。記者蘇文娟 攝

莫增德說,現在家裏經常編雨帽的主要是自己和弟弟莫再德,每到這個時候,自己都會接到湖南那邊固定的訂單,商販也會來村裏直接收購。雖然一個雨帽賣不了多少錢,但總是「雨帽村」的歷史和傳承,他和弟弟現在編雨帽主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能帶徒弟傳技藝,將這份手藝傳承下去,將這份屬於「雨帽村」的清涼帶給更多需要的人。

來源丨桂林晚報(記者蘇文娟 通訊員蘇桂)

桂林日報社新媒體營運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