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它曾是中國的「救命糧」,如今中國很少見,為何美國卻瘋狂種植?

2024-10-02三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高粱,這個名字對於很多中國北方人來說,絕對不陌生。 放眼過去,紅彤彤的高粱穗子在田間隨風搖曳,那可是幾代人過日子的「救命糧」。特別是在華北大地,高粱曾經是廣袤土地上的主角,撐起了無數家庭的溫飽。

然而,眼下再去鄉村走一走,別說大片高粱地了,連稀稀拉拉的高粱苗都不容易找到。反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竟然悄然興起了種植高粱的熱潮。你說這事兒奇怪不?中國曾經的糧食作物,如今在美國風靡一時,背後的原因還真值得琢磨琢磨。

高粱曾經的輝煌歲月

高粱的歷史在中國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裏,考古學家就發現了高粱的炭化遺物,證明中國人在上古時期就已經開始種植高粱了。

高粱的種子小,卻特別抗旱耐瘠薄,是非常適合在北方種植的農作物。尤其在華北、東北等地區,高粱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保障。

要是你往上翻歷史, 發現明清時期,高粱在華北和東北地區已經成了炙手可熱的糧食作物,甚至取代了一部份麥類和水稻的地位。

在明朝的正德年間,河北一帶的直隸地區高粱種植就已經見諸史料,到了清朝末年,山東、河北一帶高粱的種植面積已經非常龐大。那會兒高粱地被稱作「青紗帳」,農民們夏天忙著鋤地,秋天等著收獲。

一進秋天,曬好的高粱桿子可以用來蓋屋頂,而高粱粒子則磨成面做成各種粗糧食品。在那樣的年代,粗糧可不是難吃的代名詞,高粱窩頭、高粱飯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家常飯菜。

不僅是糧食,高粱還是戰爭中的「好夥伴」。抗戰時期,敵後遊擊隊經常在高粱地裏隱蔽穿梭,那一片片青紗帳成了抗日的戰鬥陣地。

高粱的桿子又高又密,幾乎可以遮住人的身影,遊擊隊員們穿梭其中,鬼子追到青紗帳裏,經常無功而返。這些高粱地不僅養活了當時的百姓,也為抗戰提供了天然的掩護,成為那段歷史裏最獨特的風景之一。

可惜,這一片青紗帳的歲月沒能一直延續下去。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粱這樣粗糧逐漸被稻米、小麥等主糧所取代。

城市化行程加快,農村勞動力減少,許多曾經種滿高粱的田地也被用於其他經濟效益更高的作物。到了今天,你要想在農村的田野裏找到大片高粱地,還真是不容易了。

高粱在現代中國的境況

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飲食文化的轉變, 高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飲食。以前吃高粱飯、高粱窩頭,那是家常便飯,如今高粱卻越來越少見,成了一種「懷舊」糧食。 尤其是在南方地區,很多年輕人甚至連高粱長什麽樣子都不太清楚。

可話說回來,雖然高粱已經不再是我們餐桌上的主角,但它並沒有完全消失。如今,高粱的主要用途早已從糧食轉向了釀酒業。

中國的白酒,尤其是那些高端名酒,許多都需要用高粱作為釀造原料。茅台、五糧液這些大牌白酒,少不了高粱的身影。 可以說,高粱如今在中國的地位雖然沒有了過去那種「救命糧」的角色,但卻成了高檔酒桌上的「隱形英雄」。

不過,隨著白酒市場的火爆,高粱需求量的增加,國內的高粱供應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這也是中國高粱從過去的主糧,變成如今主要靠進口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從2010年開始,中國的高粱進口量持續攀升,特別是在2014年進口量已經突破了1000萬噸。與此相對的是,國內高粱的種植面積卻在逐年減少。 1963年,中國的高粱種植面積還曾高達671萬公頃,但到了2008年,已經銳減至49萬公頃。

奇怪的是,當中國的高粱種植面積逐年減少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卻開始了種植高粱的熱潮。尤其是在20世紀末,美國的高粱種植逐漸興盛起來,成為全球最大的高粱生產國和出口國。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好奇,美國為什麽要種那麽多高粱呢?

要知道,高粱可不是美國人的傳統糧食。 其實,美國種高粱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為了吃,而是因為高粱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特別適合在美國中部的大平原地區種植。

在那些幹旱少雨的地方,高粱比玉米、大豆更有優勢,它耐旱、耐熱,對土壤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成為了美國農民們的重要選擇。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高粱並不是拿來當主糧吃的,它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為動物飼料。 美國的畜牧業發達,養殖業對高能量飼料的需求量非常大,而高粱恰恰是一種非常適合用來餵養牛羊的農作物。

除此之外,高粱還可以用於制造乙醇燃料,這是美國能源政策的一部份。你想想,這麽多牛羊等著吃,車子也在等著加油,高粱的市場自然不愁了。

中國和美國的農業反差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中國減少種植高粱,美國卻開始大量種植呢?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國的農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農業從過去以糧食作物為主,逐漸向經濟作物轉變。 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民們更願意種植收益更高的作物,比如水果、蔬菜、花卉等。 畢竟高粱的市場需求有限,種高粱的經濟效益遠不如其他作物。

而且,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種地的人少了,像高粱這樣勞動密集型的作物自然不再受青睞。

其次,美國的農業政策和市場需求決定了高粱種植的增長。美國有著廣袤的農田,農業機械化水平高,種植成本相對較低,再加上美國政府對能源作物的支持,高粱種植自然成為了美國農民的一個不錯選擇。

而且,美國的高粱出口非常依賴中國市場。數據顯示,美國高粱出口的70%以上都銷往了中國。 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稍有緩和後,中國對美國高粱的進口量更是迅猛增長。

雖然中國國內高粱的種植面積減少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高粱從中國人的生活中徹底消失了。

相反,隨著釀酒行業的需求增加,進口高粱已經成為中國市場的一部份。而美國,作為全球高粱的主要生產國,也在透過出口賺取豐厚的利潤。

從過去的「救命糧」,到如今的「釀酒原料」,高粱的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和美國在高粱上的這場農業「逆轉」,背後不僅是市場需求的變化,更是全球農業結構調整的一部份。

未來,高粱還會在中美之間扮演什麽樣的角色,或許值得我們繼續關註。

結語

高粱,這個曾經無數中國家庭的口糧,見證了中國農業的變遷。今天,它仍然在默默發揮著作用,只是從田間地頭走到了酒廠和餐桌。

而美國高粱的種植熱潮,則是全球市場供需的縮影。 未來如何,高粱的命運,也許會隨著全球市場和氣候的變化而再次發生轉變。雖然如今的中國人很少再把高粱當作主糧,但它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

參考資料:

全球高粱主產國市場概況及種植周期分析 未來智庫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