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科學網|種地的、養豬的?不,農業新質生產力了解一下

2024-05-28三農

林萬龍

一說到農業,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是種地、養豬,很多科技小院也是以西瓜、番茄、辣椒等命名,給新生代大學生的第一感覺是「不太高大上」,所以拒絕學習農學。但實際上,從農業全產業鏈和農業多功能性的角度出發,現代農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套用場景。

突破口是多學科交叉和系統方法

新質生產力以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數碼經濟等領域為代表。與農業直接相關的有兩個領域,分別是生物制造、生命科學。與農業有間接關系的也有兩個領域,分別是低空經濟、數碼經濟,如農業無人機實際上既是數碼經濟也是低空經濟的一部份。

新質生產力一定是先進生產力,但先進生產力未必是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能帶來原創性科技革命的生產力。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物件、勞動資料或者生產工具。農業新質勞動者是具有原創科技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勞動物件是創新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勞動資料是原創性、前沿性的科技成果。

第四次科技革命正與新的農業革命同步推進。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前沿的生物技術,我們有望從根本上重塑農業生產模式,深度革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基因化、智能化、工程化、綠色化、營養化將成為農業發展的新趨勢。

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提出到2030年,農業科技領域將有五大科技突破。第一個就是多學科交叉和系統方法。傳統認知上,人們認為農業是生物科學的一個行業,但實際上隨著科技革命的進步,未來農業將是在多學科交叉、系統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個領域。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的主要路徑有三條:

一是農業傳統生產領域科技原創性的突破,不是指傳統農業生產領域邊際上的改進,而是顛覆式的科技創新,在原理、路徑等方面完全不同於現有技術路線,能夠對原有工藝技術方案進行替代,比如生物育種。

二是全新生產要素在農業領域的引入和集中。最典型的是智慧農業,把資訊、傳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整合套用於農業。智慧農業實際上是各類智慧技術在農業上的整合套用。

三是農業業態的跨界突破,標誌著新質生產力對農業內涵和外延的深刻拓展。如生物制造、獸醫公共衛生、生物醫學、生物制藥、食品營養健康等跟農業有關,應該是農業大學關註的領域。

科技小院集群應強調多學科協同作戰

最近,我們參觀了大理洱海科技小院集群,這裏有很多智能化技術,如利用傳感、數據等技術分析區域汙染物排放。在大理農產品加工科技小院旁的智能餐廳,還有機器人為顧客烹飪食物。這既是對傳統業態的大拓展,也是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跨界突破。

如何對標新質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不能死抱傳統業態不放,而應積極擁抱新業態。第二,吸引、借鑒引入前沿科技,培養更具創新精神、緊隨科技前沿的新質人才。第三,新設學科時要思考是否面向先進業態,改造學科時要思考是否面向前沿科技。不得不承認,農業院校在學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和內容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如多聚焦於傳統農業產業,對產業的多功能性體現不足;多聚焦於傳統生產模式、生產技術,對新質生產力的思維重視不足。

傳統固有思維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把涉農業態等同於種養業。大家認為農業是種地的、養豬的,實際上農業擁有產業鏈,種植業、養殖業只是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之後還有加工、流通、行銷、服務、金融、品牌等環節。如果把農業等同於種植業和養殖業,無異於自行把農業範圍縮小為傳統業態。

二是把涉農學科等同於農學門類學科。要從多功能角度思考農業。過去我們認為農產品就是提供動植物產品,解決吃得飽、吃得好的問題。實際上,現在的動植物產品與醫學、營養健康、休閑,甚至與化學、工業品都有關聯。

三是把涉農人才培養等同於生命科學人才培養。新的科技革命一定會打破原有的學科邊界。培養涉農人才不能只局限於使之學習傳統的生物技術,還有現代生物技術、工程技術、資訊科技,甚至社會科學的倫理知識。事實上,我一直認為離開了工程教育,就沒有現代農科教育。當今社會不再是刀耕火種的時代,農業研究成果套用必須依靠機械化、智能化。

落實到科技小院,大理是科技小院集群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所謂集群,即多學科交叉融合,並不是說建一堆名稱不同的科技小院就叫作集群。科技小院集群的評價標準之一是,強調科技小院是有機聯系、多學科協同作戰,以此解決現代產業和鄉村發展中的多維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