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雞娃」的反面不是躺平,而是循序漸進

2024-03-21教育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昨天在我們的家長群裏,展開了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討論。有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不用雞得太狠,長大了自然會逆襲;也有家長認為:優秀是一種習慣,應該從小就養成。

「從小不管、長大逆襲」或「從小優秀、終身優秀」的現象是存在的。只不過都是低概率。拿低概率現象作為人生法則,風險終究還是太大了。

對於普通人,最普遍也最安全的教育路徑,還是「循序漸進」。

家長最好別一開始就雞娃太狠,逼孩子做到極致優秀;也不要早早就躺平,幻想著孩子自己去逆襲。

那麽,究竟怎樣叫做「循序漸進」呢?

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 在大的培養路徑上,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什麽年齡做什麽事,不同的階段抓不同的重點。

第二, 在具體的能力訓練上,練習強度由輕而重,緩慢升級。

先說循序漸進的第一個原則: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有什麽樣的成長規律呢?我們可以參考兒童教育鼻祖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華川家長課堂學員可私信我領取皮亞傑著作的電子版)

皮亞傑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的認知活動,主要透過探索感知覺與運動之間的關系獲得經驗。

適應於這個階段的養育方式:在保證孩子安全、健康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充足的動作機會、感知體驗機會,讓孩子去抓、去看,去吮吸,去運動。同時,對於孩子發出的「訊號」給與積極回應,滿足孩子的安全感。

錯誤做法:過度束縛孩子的活動範圍,不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2、前運算階段(2-7歲):「運算」是指內部的智力或者思維能力。這個階段的前期,孩子依然主要靠感知運動來提升認知。到了後期(5、6歲以後),能夠做一些簡單的思考和推理,但這些思考和推理,必須和具體的影像和動作結合起來。

適應於這個階段的養育方式:運動、遊戲依然是主要任務。語言和思維的啟蒙可以適當拓展了,但最好跟動作、遊戲,以及具象事物結合起來。

錯誤做法:把大部份時間用來讓孩子學習學科知識。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的認知已經大為提升,可以進行更為靈活的邏輯思考,但仍然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同時,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對規則的理解力還不夠。規則意識還在建立中。

適應於這個階段的養育方式:孩子進入小學後,在低年級階段,應該將學習習慣和規則意識的作為主要教育目標,同時按照正常的教學進度讓孩子開展學習(少數天才除外)。

錯誤做法:機械地進行知識灌輸,疏於習慣和規則意識培養;讓孩子學習超越孩子理解力以外的知識。

4、形式運算階段(11歲-成年):孩子可以進行抽象邏輯思維,並且能夠學會用邏輯推理和歸納、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已經接近於成年人。

適應於這個階段的培養方式:調動孩子的自主性,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錯誤做法:嚴格控制,不信任、不放手,不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誌。

透過整理分析我們家長課堂的案例,我發現最容易出問題的是第3階段。即,在孩子的小學階段,部份家長過度重視學習成績,忽略了孩子的習慣培養和心理健康。尤其是,孩子在高強度的控制下,自我思考的空間極少,內驅力的發展嚴重受限。

接下來,再來分析循序接近的第二個原則:在具體技能的訓練上,做到循序漸進。

有個家長曾咨詢我,說帶著孩子練習跳繩,最初規定每天跳100個,練了一段時間孩子很容易做到了,然後家長提出增加到每天跳200個,孩子就不幹了。

這是怎麽回事呢?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裏,提到了一個「能力圈」法則。

我們可以將「能力」分為三個區域:

舒適區,是當前很熟練、能勝任的區域,人待在這個區域會很舒適,但待久了也會無聊。

拉伸區,是透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區域,既有挑戰又有成就感。

困難區,努力也很難到達,容易因為畏懼而逃避。

孩子每天熟練跳繩100,100個就是孩子的舒適區,一直讓孩子待在舒適區,既無聊,也缺乏成長。現在家長讓孩子跳200個,可能又跨進了「困難區」,所以孩子就因為畏難而逃避了。

更合理的做法,是讓孩子進入「拉伸區」,設定一個孩子容易夠得著的小目標,循序漸進地拓展孩子的能力。

那麽,這個 「拉伸」的小目標如何制定?

羅拔.韋遜在【最優學習的85%規則】這篇論文裏透過計算得出:在舒適區之外,每次加入15.87%的難度和挑戰更為合理。

也就是說,人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最好保持85%的部份是自己熟悉或勝任的,新增加的困難和挑戰約占15%。

如果不追求精確,我們也可以更籠統地把「10-20%」的任務增量當作「循序漸進」的準則。

比如,當孩子跳繩100個很輕松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出每天多跳10-20個。這是孩子稍微努力就夠得著的目標,他也就不會畏難退縮了。

再比如,讓孩子進行口算練習,如果孩子每天練50道很輕松,家長也可以試著將練習量提升到每天60道。

還有很多其他的學習任務,也許並不容易定量化。家長可以大概評估一下,以讓孩子多花10-20%的時間或精力,作為循序漸進的量度。

曾經有一個家長咨詢我,說孩子每天放學回來,作業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還有一些富余時間,能否多增加一些學習任務。我說能。她立馬給孩子報了一個課後補習班,上一次課1個半小時,路上來回1小時,課外班作業半小時,然後孩子每天到11點還完不成任務,產生了嚴重的抵觸情緒,家裏每天雞飛狗跳。

從半小時到3小時,這嚴重違背循序漸進法則了。

再說說我自己的經歷。

我家大寶川哥剛上小學時,適應得比較慢,每天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都要花一個多小時,非常吃力。

所以,剛上小學時,我沒有給孩子增加任何額外學習任務,只鼓勵他盡快完成學校作業。過了一段時間,他寫作業的速度慢慢提升,可以在40分鐘內就把作業寫完,這時候,我提出每天增加5分鐘的口算練習,他也答應了。

然後再過一段時間,他的家庭作業在半小時以內就完成了,我們商量著增加了10分鐘的英語閱讀。

此後,我們又在保障運動、睡眠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增加了聽寫、背誦等其他任務。每次任務增加量都在15%左右,孩子基本上都能適應。

有時孩子也會感覺困難,也會表達抵觸,我們也不勉強,該做減法就做減法。

到了四年級,川哥已經可以在學校完成所有家庭作業了,我才給他報了第一個課外學科輔導班。

但學習,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報課外班也好,安排學習任務也好,我們每一個決定都充分尊重了孩子自己的意見,沒有強逼。

川哥的學習成績,從剛上一年級時的七八十分,到小學六年級進步到班上前幾名。身邊也有人說他實作了逆襲。其實沒有所謂的逆襲,每一點進步都是循序漸進地發生的。

後來川哥要上初中了。而初中的學業壓力很大,管理也很嚴,我也一度擔心川哥能否適應。

但現實很快打消了我的疑慮。川哥上初中以後,展現出驚人的內驅力。從每天被他自設的鬧鈴叫醒起床,到洗漱上學,再到放學完成所有作業,完全不需要我操心。他甚至主動放棄玩ipad遊戲,把寫完學校作業之外的時間,用來鍛煉、閱讀、彈鋼琴……一切都井然有序。

昨天,他放學回來對我說:「我預計今晚8:00之前完成所有家庭作業,我打算再花1個多小時自己做點題,請你們保持安靜。」

到了晚上8點多,我看他獨自在台燈下認真學習的身影,不由得感慨叢生。

經過小學六年的循序漸進的練習和成長,這個十幾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足夠的意誌力和進取心,他已經學會在到達「舒適區」之後,主動進入「拉伸區」了。

繼續閱讀:

作者簡介

華川(川媽),著有【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二胎媽媽正面管教踐行記】,【遊戲,破解教育難題的金鑰匙】。個人微信chuanhanma2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