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底層家庭的悲哀:小事說不停,大事拎不清

2024-10-09教育

博主 @盧安笛 是一位高三班主任。

高考出分後,她考慮到一些學生因為家庭原因,可能對填報誌願一事會比較茫然無措,便挨個去拜訪了一下。

去了幾家後,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比如說有一個考了575分的女生,她爸爸一會指責她洗碗洗得不利索,一會罵她拖地拖不幹凈。

但聊起大學的事,她老爸嘟囔道,女孩子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

還有一位男生。

只是因為暑假想和同學去一趟華山當作畢業旅行,被他父母嘮叨個不停,說他是敗家子,說不就一座山,咱家背後的那一座山還看不夠啊。

可談論起孩子大學的城市選擇、專業選擇、未來發展。

他們只問了一句學費一樣嗎,就漠不關心了。

老師最後無可奈何地嘆道:在雞毛蒜皮的事上消耗著,在事關人生轉折的大問題卻拎不清,這樣的家庭又如何走上坡路呢。

你發現沒,生活中這樣的家庭其實不少見。

他們對於伴侶、孩子的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上斤斤計較,但是對於家庭的規劃、孩子的擇業和婚姻卻缺少遠見。

說白了,小事說不停,大事拎不清,這是一個家庭不幸的根源。

01

小事說不停

【珍納姑娘】的作者德賽萊所說:容忍和體貼,沒有這兩件東西,家庭還成什麽家庭呢?

可惜的是,這兩樣往往是許多家庭所欠缺的。

心理師竹溪接待過一對來咨詢的夫妻。

在落座後不到十分鐘時間裏,夫妻倆因為小事爭吵了20多次。

從誰多做了家務,誰接了幾次孩子,到你給你爹媽買的東西比買給我爹媽的貴……

兩人越說越氣,誰也不肯讓步。

即便竹溪屢屢喊停,夫妻倆依舊自顧自地發泄著情緒。

無奈之下,她只能中斷他們的咨詢。

一點小問題就爭吵不休,幾句話就針鋒相對,這既壞了自己的心情,也是折磨對方。

這樣的家庭會陷入惡性迴圈中,越愛計較,日子就越過得不順心。

作家卡爾·惠特克在【熱鍋上的家庭】這一本書中寫了一個故事。

主人公卡羅琳總為一些小事,對家人大吼大叫。

女兒弄亂了房間、兒子將課本忘在學校、丈夫回家太晚,都會被她劈頭蓋臉地痛罵一頓。

有一次,她在家準備晚餐時,大聲招呼家人過來幫忙。

丈夫和兒子忙著玩遊戲,只有女兒過來擺好了一家人的餐具。

可她不但不誇女兒,反而生氣地嚷道:「你就做這麽點兒小事?」

女兒覺得委屈,跟她頂了幾句嘴,她便不依不饒地責罵女兒不尊重自己。

丈夫聽不下去,幫女兒辯解,她又將矛頭轉向丈夫:「都怪你太慣著她!」

不過是一件瑣事,他們卻大動幹戈,相互責罵。

最後,女兒憤怒地選擇了離家出走,丈夫和兒子也不願再搭理她。

一味挑刺,是家庭關系的毒藥。

真正幸福的家庭,不是沒有磕磕碰碰,而是有不較勁的智慧。

丈夫碗筷堆積著沒及時洗,你與其劈頭蓋臉地一頓罵,不如溫柔地提醒一句。

伴侶多買了兩件衣服,你與其罵罵咧咧地指責亂花錢,不如好言商量。

事事都不順眼,處處都得擠兌下,整個家就會處於負能量磁場裏。

互相之間的理解與讓步,才能牢牢地把兩顆心連線在一起。

無關痛癢的小事,學會「裝聾」,不傷大雅的細節,懂得「作啞」。

這樣的家庭又怎麽會不幸福?

02

大事拎不清

【高效能家庭的7個習慣】一書中指出,保持家庭幸福的秘訣,離不開一條重要原則:要事第一。

什麽是要事呢?

就是關於孩子教育、家庭投資、職業更替等直接影響到全家人生活水平的大事。

一家人能齊心協力處理好這些大事,家庭自然會蒸蒸日上。

還記得神童張祁煬嗎?

多少人為他可惜,有人這樣評論道:真的是祖墳冒了三次青煙,被他無知的父母硬生生地給摁下去了。

張祁煬10歲考上大學,明明復讀就有機會上985,卻被父母以貪圖「最小年齡上大學的神童」的虛名而放棄;

有去德國留學的機會,卻被父母硬是留在北工大;

他要求在北京買房,結果父母卻騙了他,暗地裏租房子住,錯失北京房價暴漲的機會。

如今的張祁煬已經徹底躺平,沒有固定工作,時不時需要父母接濟。

不得不讓人唏噓,父母的目光短淺,扼殺了他一次次改命的機會,也阻斷了家庭上升的通道。

一個家庭,有什麽格局,就有什麽命。

人生路看似漫長,其實就關鍵的幾步,讀書、結婚、工作,有智慧的家庭會幫每一個成員走好這幾步路。

李玫瑾教授在當年高考恢復時,恰好得到一個非常好的工作機會,她就想不參加高考直接工作。

母親卻堅定地讓李玫瑾去考大學。

李玫瑾憂心忡忡:這麽好的工作機會錯過就不會再有了,而且萬一我考不上怎麽辦?

媽媽斬釘截鐵地回道:別怕,考不上大不了我養你一輩子。

後來,李玫瑾一路求學,最後成為犯罪心理學領域的專家。

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家庭的決策層次在哪裏,成員的幸福指數就有多高。」

一家之主的格局,決定著家庭的未來走向。

如果在重大抉擇上,主事之人不辨是非、不曉輕重,家庭可能就一直被鎖在底層。

凡事一起有商有量,做好規劃,考慮好得失,一個家的光景才能一年比一年好。

03

心理學家劉禾粟在采訪了100個家庭之後發現:

一個家庭處理事情的態度,直接決定了這個家庭的未來方向。

開明的家庭,從不在小事上內耗,彼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在大事上,他們卻絲毫不馬虎,做合理性的決策。

朱自清與陳竹隱結婚後,兩人很少為家庭瑣事大吵大鬧。

朱自清專心於教書寫作,諸如炒菜做飯、打掃衛生等生活事務上一點都不擅長,但妻子從來不會埋怨他。

而陳竹隱作為新時代的女性,不願把自己全部奉獻給家庭,朱自清也任由她的意願。

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遷往長沙。

如果朱自清一起跟著南下,意味著要與家人分居兩地。

陳竹隱看出丈夫的為難,對他說:「不用惦記我們娘幾個,一切以大局為重,我能帶好這三個孩子。」

後來因為物價急速上漲,朱自清的薪金無法負擔一家人的生活。

陳竹隱又跟他商量道:我帶孩子們回成都,成都有親戚朋友,物價比較低,我還能找份工作做。

兩人彼此支持、互相理解,一起度過了家庭最艱難的時期。

一個家庭裏,雞毛蒜皮的事別較真,至關重要的事要清醒。

當家庭成員既各司其職,也同心同力,就沒有什麽邁不過去的坎。

記得網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麽有一些家庭一直陷入底層?

有一個回答一針見血:小事斤斤計較,消耗你的能量;大事糊塗不已,斬斷你的未來。這樣的家庭又怎麽可能擺脫底層。

大事上多點智慧,小事上多點糊塗,輕重分明又相互包容,這才是會興旺的家庭。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