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孩子不斷被剝奪的童年,正使教育陷入一場日益嚴重的危機

2024-02-06教育

看點 一位美國心理學教授在得知兒子無法適應傳統學校的規訓後,將他送到一所十分「另類」的學校。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在沒有作業考試、只有自由玩耍的環境中,孩子反倒爆發出強大的學習力。這位父親兼學者在多年的調研中認識到,孩子缺少自由玩耍,才真正使得當代教育陷入危機……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柯察金 編丨Chelsea

即便聲名遠揚的教授,也同樣會遇到棘手的養育問題。

美國知名的心理學教授彼得·格雷 ,曾被N次叫到校長辦公室。他的兒子史葛當時還在上小學,精力旺盛,總是隨心所欲地發表奇思妙想、拒絕作業,甚至是逃課。在老師們眼裏,這孩子簡直是不聽話的典型。

然而,在面對一排人高馬大的成年人的「諄諄教誨」時,9歲的史葛忍無可忍地說出一句臟話:「見鬼去吧!」

那一次事件給了格雷不小的打擊。他決定不再像以前那樣勸導兒子服從,而是直接將他轉到一所極為另類的學校,在那裏, 兒子可以拒絕一切不想做的事情

乃至從此以後,格雷教授本人的研究焦點也產生重大變化——他從研究哺乳動物,轉到以人類生物學的基礎探討教育,成為一名發展和學習心理學家。

格雷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 當今教育的問題不是「不聽話」的孩子們,而在於成年人以教育的名義,不斷地剝奪孩子們的自由時間和空間。

而這種忽視玩耍,或者說忽視孩子與生俱來學習能力的做法,讓當今的教育正處於一場「日益嚴重的危機中」

彼得·格雷及其著作

【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

童年的消逝

今天的大街小巷,還有多少無憂無慮玩著捉迷藏遊戲的孩子?

格雷指出, 在過去幾十年內,孩子們的童年經歷了持續半個世紀的衰落,不斷消逝。 孩子日漸成為以受教育為本分的無薪工作者。成年人留給孩子用於玩耍、探索以及追求自己興趣的時間和自由越來越少。

1. 被無限擠壓的孩子

在如今任何中等收入的社區,都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典型的孩子,不妨叫他伊雲:

平日裏,伊雲的媽媽早上六點半就得把他從床上拖起來,這樣他才能穿好衣服,吃點東西,趕上校車。

在學校裏,伊雲大部份時間都是安靜地坐著,聽老師講課,參加考試,讀老師讓他讀的書,寫老師讓他寫的東西。他的媽媽每天晚上都要在他的作業單上簽字,以證明一直在監督他做作業。

放學後,伊雲的學習規劃也是被父母精心安排妥當的,為的是讓他獲得技能上的均衡發展,遠離在學校之外可能遇到的一些麻煩。他周一要踢足球,周二練鋼琴,周三練空手道,周四學西班牙語,周末則要參加聯盟比賽、上培訓學校……

在家長眼裏,現在的忙碌是為今後體面的生活做準備。

學校也對剝奪孩子的玩耍時間感到何樂不為。

亞特蘭大主管學校教育的負責人,決定終止讓學生在課間自由玩耍的傳統慣例。這位負責人聲稱:「與其給孩子們30分鐘讓他們按自己高興的方式消磨時間,還不如教他們某種技能,比如跳舞或體操來得更有意義。」

這體現了社會上醞釀出的一種態度,即 兒童主要透過完成由成年人指導和評估的任務來學習和成長,自己的活動則是浪費時間。

如格雷所說, 新生代孩子們的童年與其說是學習的時間,不如說是一個「填充簡歷」的時間。 自由的玩耍不重要,因為那只是遊戲,大學申請表上可沒有這一項。

2. 低掌控所引發的心理危機

「自由玩耍時間的削減,以及追名逐利的教育方式,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隨著自由玩耍時間的減少,在年輕人中,焦慮、抑郁、無助感和其他各種心理障礙都在增加。」

焦慮與抑郁的重要源頭之一,在於「掌控感」的缺乏。當人的時間、空間被外界牢牢控制時,他們會因無力掌控環境而陷入消極情緒。

自1950年以來,美國15歲以下兒童的自殺率翻了兩番,15~24歲人群的自殺率升高了不止一倍;25~40歲成年人的自殺率僅略有上升,而40歲以上成年人的自殺率反倒下降了。此類現象也證實了格雷所強調的:

社會正處於一場日益嚴重的危機中,孩子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天性,遵循著成年人為他們規劃好的道路。

更關鍵的一點在於,格雷認為,雖然成年人越來越關註孩子們的表現,為他們盡量地安排好時間,但對「真正的學習的關註卻越來越少」。

缺少自由玩耍可能不會像缺少食物、空氣或水那樣令軀體消亡,但是會磨滅人的意誌、阻礙心智的發展。

一所真正民主的學校

在格雷把史葛送到名為「 瑟谷學校 」(Sudbury Valley School)的完全民主化社區之前,也有過猶豫。

盡管作為前衛學校,瑟谷的歷史比很多傳統學校都要久。

校長丹尼爾·格林伯格,在20世紀60年代時任教哥倫比亞大學,是頗受歡迎的人氣型教授。他發現即使是如哥大這樣的藤校,很多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也是得高分。1968年,他果斷地辭掉教授職位,跟妻子一道在麻省創立瑟谷學校。

格雷本人畢竟是傳統教育出身,作為父親,他情理之中地擔心這種學校是否能帶給孩子「成功所需要的知識」。

但事實證明,在瑟谷就讀一段時間後,史葛並沒有因「缺乏管教」而墮入歧途,「很快,我欣喜地發現史葛在這所學校過得很開心,他覺得瑟谷就是一所學校應有的樣子。」

瑟谷學校(圖源:瑟谷臉書截圖)

借此機會,格雷教授在多年時間裏對瑟谷學校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與研究。

1. 只要不影響他人,一切自由

如果說傳統學校不希望給孩子太多玩耍和自由行動的時空,那麽瑟谷學校就是相反理念的極端代表:

把時間和空間完全交還給孩子,堅信每個孩子都可以為自己的教育負責。

具體怎麽做的呢?

簡單來說,瑟谷 沒有課表,沒有考試,也沒有班級 。學生如同空氣一樣自由。校舍由一座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農舍和翻修過的谷倉組成,學生們可以整天自由地在占地大約4公頃的校園裏隨意走動。

學校會 依照學生的要求開設特定科目的課程,但不會強制或變相鼓勵學生參加。 很多學生甚至從來沒有上過一節課。課程也沒有規定的上課形式和課程計劃, 一切全憑學生興趣 ,若學生感興趣,那便繼續上;若學生沒興趣,便及時停止。

史葛回憶說, 瑟谷學校鼓勵學生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沒有兩個人想要相同的東西」。校園裏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場面:

在戶外,可以看到學生們成群結隊地在草地上吃午餐、爬樹、在池塘裏釣魚,或是透過售賣曲奇為學校活動籌集資金;

在室內,可以看到學生們在做飯、打牌、玩電子遊戲、用電腦編程、彈吉他或創作歌曲、在美術室畫畫……

至於史葛,他是10歲進的瑟谷學校,他經常做的事情是和朋友們玩「龍與地下城」,遊戲有時會連續進行好幾天;年齡大一點後,他喜歡上閱讀,在照相館裏沖洗圖片、為學校的出版物寫文章,或是編寫電腦程式……

史葛也經常利用瑟谷學校的「開放校園」政策,步行進城吃披薩,去波士頓參觀博物館,或者在學校附近的州立公園散步;15歲時,他還在校外做起了電腦顧問。

至於老師的作用,除了保障學校的安全,與傳統學校大相徑庭。他們更像是朋友、陪伴者,而不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

校會是主要行政機構,將所有學生和教職員工囊括在內,在「一人一票」的基礎上運作,即不論年齡、資歷,每人均有投票權。

「我記得與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對話。有時我們會聊上幾個小時關於古代歷史、政治、烹飪或畢業之後的計劃……有時我們之間達成一致,有時則會爭論。」這是史葛回憶中,學生和老師們的相處方式。

學生實作自由的唯一限制,是不幹擾到他人。

學校的規則由「司法委員會」負責執行,委員會同樣是由師生共同組成。如果有學生做出了一些影響他人的行為,委員會將依托「證詞」,對「被告」處以停學等形式的懲罰。

史葛也曾被選為委員會的「書記員」,「每天都會花時間調查有關涉嫌違反規則的投訴,幾乎所有要求都源於一條基本規則: 只要你不侵犯他人,就可以自由地幹想做的事。

2. 玩耍的孩子也能有出息

史葛在瑟谷學校學習了8年後畢業,這些年裏他玩遊戲,思考問題,搞創作,與人互動……但「唯一沒有被告知如何去做」。

回到比較現實的問題: 這樣幾乎是在玩耍中度過的孩子,能否可以為社會所容納呢?

史葛那些傳統學校的老師們大概難以相信,這樣一個曾經不服管教的淘氣包,日後居然考上了美國排名靠前的大學,並且還成為一名教育者,回到母校瑟谷任教。

不只是史葛有如此成就,格雷教授對瑟谷學校的畢業生進行了一次系統的調研,結果顯示:

受訪者中有75%的學生日後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申請大學中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而且在高校中表現良好,沒有一名受訪者抱怨自己難以適應正統的大學教育或就業模式;

畢業生們從事的職業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商業、藝術、科學、醫學……而且,他們很顯著地表達出對自己選擇、喜好的自主掌控性,在學業進修或所選職業的生涯發展中表現出了強烈動機 。

如今, 全世界大約有30多所學校,是參考瑟谷學校的模式建立的。

為什麽?格雷進而提出,瑟谷學校的教育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和地域,它能夠發揮相當於「 狩獵-采集部落 」的功能。

這也是格雷教育思想裏的核心: 教育要從工業流水線模式,轉向自然狀態,重視孩子在玩中學的巨大力量。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孩子們傾向於自己對自己的教育負責。

回歸自然狀態看教育

格雷深信,若想妥善解決如今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厭學問題, 必須相信孩子們具有天生的玩心和好奇心 ,「優質的環境條件可以充分激發兒童自我教育的能力,讓孩子們在自己玩耍的同時實作自我教育。」

他還認為,這並不是什麽教育創新,翻開人類學的歷史可以發現,這種自然的養育狀態很早就存在。

格雷的研究視野遍及非洲卡拉哈裏沙漠、坦桑尼亞熱帶雨林、中非共和國熱帶雨林、馬來西亞、菲律賓呂宋島以及巴拉圭東部……這些地區的「狩獵-采集」部落充分證明了玩耍的重要性,並且其中很多教養模式與瑟谷學校不謀而合。

1. 玩耍和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極多的研究證明,用玩耍和遊戲的心態學習,效果會更好。

千萬不要認為狩獵—采集部落的文化比現代社會的「簡單」,更不要認為部落裏的孩子所學的東西比我們身邊的孩子少。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在介紹朱瓦西人的跟蹤能力時這樣寫道:

他們不放過任何細節,對每一個細節都會認真思慮並一起探討。被踩倒的草葉、灌木條折斷的方向,以及足跡本身的大小、深淺、形狀和方向都能說明動物的狀況,如逃跑方向、速度、下一步可能的去向。

狩獵—采集部落的孩子,早在3歲就開始同夥伴一起追蹤動物了,13歲多,他們就可以同大人一起出行捕殺大型動物,邊看邊學。大約16歲時,帶著當初那份玩樂的心態,這些孩子可能已經成為真正的獵手了。

自我教育需要自由時間,讓孩子結交朋友、實踐想法、動手操作、體驗無趣而後克服無趣、從犯錯中吸取教訓、發現並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狩獵-采集」部落成年人,幾乎不對兒童和青少年提要求,部份原因在於,他們認為 年輕人需要在自我探索和玩耍中成長為有能力的成年人 ,這一點在瑟谷學校是相同的。

自我教育還需要空間——讓孩子用來漫遊、逃離、探索的空間。

狩獵—采集部落的成年人相信自己的孩子擁有良好的判斷力,在瑟谷學校,學生同樣受到了如此這般的信任。他們可以探索學校周圍的森林、田野和附近的小溪,可以去參觀當地的商店和博物館,也可以去其他任何感興趣的地方,只要不隱瞞行蹤並采取足夠的安全措施。

2. 混齡玩耍

瑟谷學校沒有「高年級」「低年級」同學之分,經常是不同年齡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和學習。這和原始部落裏孩子相處的狀態十分類似。

狩獵—采集部落很小,新生兒的出生間隔很長,孩子們可能只有一兩個年齡相近的玩伴。一般都是各年齡段的孩子混在一起玩,小的4歲左右,大的16歲左右,小孩子會向大孩子學習。雖然他們也會向大人請教,不過多數情況下還是讓玩伴來當自己的老師。

研究狩獵—采集部落的人類學家認為, 混齡互動對孩子的自我教育至關重要,不論是對大孩子還是小孩子。

不以年齡分組的遊戲,可以讓年幼的孩子向年長的孩子學習技能和復雜的思維方式。

在一項對照研究中,混齡互動的幼稚園孩子的閱讀量是對照組的近4倍,而寫作量則大約是同齡孩子的6倍。這種讀寫行為大多發生在他們玩社會戲劇性遊戲的過程中,例如在烹飪遊戲中,孩子們會讀食譜。

同時, 混齡互動的好處是雙向的 。透過與年幼孩子的互動,年長的孩子鍛煉了養育能力和領導力,同時獲得了在人際關系中成為成熟一方的經驗。年長的孩子透過教年幼的孩子,也能對概念有更深的理解,這迫使他們思考自己知道什麽、不知道什麽。

瑟谷學校許多學生畢業後繼續從事對創造力要求很高的職業,格雷認為,混齡互動的經歷是其中的部份原因。

3. 更少的霸淩行為

人類學家指出, 狩獵—采集部落文化中緊密的人際關系、不分年齡的交融以及非競爭的平等道德觀有效防止了霸淩行為的發生。 如果一個孩子欺負另一個孩子,那麽年長的孩子會迅速介入並阻止。

這在瑟谷學校也是一樣,而且對該校的研究表明,如果有年幼的學生在場,年長的學生就不容易產生劇烈的情緒波動。

此外,瑟谷學校基於民主原則建立的校園規則和司法系統也可以防止惡性霸淩行為的發生。由於瑟谷學校的學生們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規則的執行者,所以他們比傳統學校的學生更懂得尊重規則。

另外格雷還提到,瑟谷學校同狩獵—采集部落近似地,讓孩子能接觸知識淵博、有愛心的成年人,接觸並自由使用相關器材,實作民主制管理等等——總之,它們均傾向於「自主、共享和平等」的原則。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雖然也秉承這些價值取向,但重視和理解程度遠不及這些部落。這或許也是為什麽科技更進步、社會更多樣化後,教育卻變得呆板。

還一部份時間和空間給孩子

深刻了解孩子們自由玩耍的重要性,當然不是要回歸狩獵—采集社會,格雷教授所強調的,是 盡可能地讓信任型的育兒方式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生機

在他看來,信任型父母絕不是玩忽職守,他們支持孩子的發展但不試圖幹預,並在必要時為孩子提供幫助,讓孩子實作自己的目標。

在美國東北部一些富裕的郊區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中,心理學家蘇尼亞·盧塔爾和她的同事們發現,以下這類孩子最容易感到焦慮或抑郁:

來自父母的學業壓力較大,從一項課外活動轉換到另一項課外活動的次數極為頻繁。

對孩子來說,與父母的情感維系至關重要,如果父母更關註孩子的成就而不滿足於簡單、純粹的親子時光,就不利於培養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

信任型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但不會把孩子看作需要完成的「專案」。

格雷指出,至少有三點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去嘗試改變的:

1. 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提醒自己,家長和孩子是兩個不同的獨立個體;

2. 抵制誘惑,不要試圖監視孩子的活動,不打聽孩子一天中生活的細節;

3. 揮一點想象力、付出一點努力,為孩子尋找或創造能夠安全玩耍和探索的場所和機會。

格雷表示,在信任型育兒方式下長大的‘狩獵—采集者’,通常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能力卓越、擅長合作、絕不專橫、性格開朗、備受重視。 做信任型的父母,無為勝有為。

*參考文獻:

1.【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彼得格雷,湛廬文化出版社;

2. FINDING HIS OWN WAY,The Washington Post,By Scott Gray

3. No Teachers, No class, No Homework; Would You Send Your Kids Here?The Atlan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