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欣賞

2024-05-29收藏

1、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藏品的歷史背景和來源:竹林七賢磚印模畫於1960年4月在中國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南朝墓葬出土,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它是南京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之一,也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這幅磚印模畫由200多塊古墓磚組成,繪制了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等人的形象。

2、釉裏紅歲寒三友帶蓋瓷梅瓶

明洪武釉裏紅三友帶蓋瓷梅瓶於1957年3月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響龍山明代墓葬,系永樂帝女安成公主的陪葬品。它口徑6.4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瓶淺足沙底,蓋成鐸形,釉質細膩,釉裏紅發色欠佳,窯變黑色。

3、金曽

金獸是南京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之一,也是中國考古發現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 是古代金屬鑄造工藝和金器捶擊工藝這兩種技法完美結合的產物。

金獸呈豹形,蜷伏狀,豹頭枕伏於前腿之上頸部戴三輪項圈,頭頂有一環紐,通體錘飾圓形斑紋,通高10.2厘米,身長16厘米,身寬17.8厘米,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空腹、厚壁,澆鑄成形。根據外形特征,推測金獸的鑄造時代大約在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4、金蟬玉葉

金蟬玉葉是明代織造以構思奇特的方法,將一栩栩如生的金蟬,悠然自得地棲息在一潔白無瑕的玉葉上,金光玉耀,妙趣橫生。蟬在中國古代是比較常見的藝術造型,通常蟬造型器具以陪葬品為主,古人認為人死後能像蟬一樣破繭重生。

5、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是一件東漢時期的文物,由高純度黃金制成,重122.87克,通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龜紐精致,紋飾精美,印文陰刻篆書「廣陵王璽」,是迄今發現的唯 一一枚漢代劉姓諸侯王的印璽。該金印為國寶級文物,1981年出土於邘江縣甘泉二號漢墓。主人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子廣陵王劉荊。

6、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

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出自中國東漢時期,為國寶級文物。銅盒硯通體鎏金並鑲嵌紅珊瑚、青金石、綠松石。盒蓋與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渾然一體為伏地神獸。

7、耶穌像

這幅【耶穌像】在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被評為博覽會一等大獎,成為驚世之作,蜚聲歐美。這是中國藝術家第一次真正走出國門,當時有富商願出1.3萬美元求購收藏,沈壽不願出讓,張謇派人去美國取回了這幅繡品,珍藏於傳習所內。沈壽彌留之際將【耶穌像】贈送給張謇,張窖將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後由張騫後裔張緒武捐獻給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

8、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是南京大報恩寺的重要建築構件,大報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廟建築的代表,寺中的琉璃塔,被譽為中古世紀七大奇觀之一。由這座拱門可以想見當時琉璃塔的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據史料記載,在當年建造大報恩寺塔石共燒制的三套完整的塔身構建,一套用於施工,兩套埋於地下,用於以後的維修。這座拱門就是當時備用兩套中的一套。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共有九層,塔上這樣的拱門共有64套。

9、西晉青釉神獸尊

西晉青釉神獸尊為國寶級文物,其造型奇特,為盤口短頸削肩鼓腹平底,象個大魚簍;高279厘米,口徑13.2厘米,口徑13.2厘米,底徑16厘米,體飾四爪、雙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動,在六朝青瓷中屬於罕見的藝術珍品。

西晉青釉神獸尊於1976年出土自江蘇宜興周處家族墓,為浙江越窯的經典代表,現藏於南京博物院,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文物。

10、唐三彩雙魚瓶

11、明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瓷香爐

明宣德

高58.5,口徑38 厘米
造型為青銅鼎樣式,盤口,方唇,束頸,圓腹,小平底。紋樣以蘇麻離青料繪藍地白花壽山福海紋,青花發色濃重。

12、透雕人鳥獸玉飾件

1991 年出土於昆山市趙陵山遺址 77 號墓中,為良渚文化時期的產物。主體是一個側身人像,有眼,有嘴,有鼻,頭上戴著冠帽,冠帽上為一束羽翎,反手拖著一只獸類,頂上頂著一只肥鳥。是中國出土最早的人鳥獸圖案透雕精品。這件玉器的用途可能與氏族首領主持祭祀的事件有關。

13、神人獸面紋玉琮

良渚時期。出土於常州市武進寺墩遺址 4 號墓。此玉器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藝的代表作品。上節是人面紋,下節是獸面紋。為良渚文化宗教信仰核心。

14、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又名陳璋圓壺,為戰國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於江蘇省盱眙xū yí縣穆店鄉馬湖村南窯莊出土,現收藏於 南京博物院。也是2013年8月 國家文物局釋出的 【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中的94件國寶之一。

銅壺有3 處銘文,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一處在圈足外緣,共有 29 字:「佳王五年,奠易(陽)陳靈再立事歲,孟冬戎啟,齊藏戈子?陳璋內伐燕邦之獲。」 陳璋就是史籍所記載的章子,他曾帶兵攻打燕國都城,戰爭中繳獲了這件圓壺。齊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中國北方燕國太子平糊將軍市發動兵變攻打丞相子之,子之成功地進行了反政變。燕國內亂,齊國將軍陳璋攻下了燕都。陳璋的軍隊攻下燕都後,「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重器」,其中一件便是燕國宮廷裏的器具——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陳璋命人在該壺上刻下了他攻打燕國的記事銘文。與此相互印證的是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陳璋方壺,方壺銘文記載了齊宣王五年(前 314),燕王噲讓位引發燕國內亂,齊國借機伐燕之事。透過銘文可知,陳璋圓壺和陳璋方壺應為一對,都是那次齊燕戰爭中,齊國統帥陳璋的戰利品,均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遺憾的是,方壺在清末列強侵略中國時被搶走,流失海外。

第二處銘文在足部內側,刻4字,因腐蝕受損,模糊難辨,大致看是「王後右酒」,推測為使用者刻記。

第三處銘文,位於銅壺侈口沿內壁,刻銅壺制作序號、名字與容量的文字,共11字,當為工匠用燕國文字銘刻:「廿五,重金絡霝líng,受一觳hú五升」。該銅壺容量約3000毫升,即指「一觳五升」。

15、東漢錯銀銅牛燈

東漢錯銀銅牛燈通高46.2厘米,身長36.4厘米,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份組裝而成,三部份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很方便。

燈罩上緊扣穹頂形罩蓋,蓋頂之上均勻彎曲的煙管與牛頭頂上方凸出的短管緊密套接。當燈火點燃時,所產生的煙塵透過煙管匯入燈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顏而確保室內空氣的清新。

16、銀縷玉衣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按玉衣等級的不同,又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一般來說 ,只有帝王在駕崩時才有資格穿金縷玉衣,而諸侯死去時只能穿銀縷玉衣,一般的貴族和長公主只能穿銅縷玉衣。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是這件銀縷玉衣於1969年出土於江蘇徐州土山一號漢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