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關於唐宋鑄錢法的一點思考

2024-10-28收藏

作者 邊昱

請各位同好多提批評意見,批評都是無價之寶,作者先行致謝!

範鑄法是隋唐之前中國鑄幣的主要工藝,範鑄法多有祖範、母範、子範到鑄幣繁瑣的過程,鑄量不大。唐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激增,範鑄法難以滿足現實的需要,鑄錢方法亟待更新。而唐宋錢幣鑄量大、鑄時久,卻極少有錢範發現,現在可見可信的開元通寶錢範只有1992年湖南出土的開元通寶陶質子範殘件,該殘範出土於望城縣書堂鄉古城村唐朝長沙銅官窯窯址,質地細密、堅硬、斷面呈灰白色,無使用痕跡,陶範上方有喇叭形澆鑄口,鑄口下接流槽,槽口下方為反書陰文八分體開元通寶錢模面範,從風格看應歸類唐朝後期小開元錢範。

此外,西安博物院存有一方開元錢銅範,銅範內刻陰文反書,在主澆道兩側各排列兩枚錢空腔,四枚錢文的穿孔中心各有一個貫穿圓孔,喇叭形澆註口在錢文上方,錢範兩面有三處榫卯結構,使得兩枚範片可對合平整,此方銅範應是真品。但該銅範上的開元錢是多版式並存,所以它是否實際用於鑄幣還有待考證。

傳統範鑄法鑄錢,錢範以銅、石或陶等制成,屬於幹、硬型範,所以在古代鑄幣遺址發掘中總能發現錢範,唐宋時期鑄幣量遠超以往,卻幾乎未發現錢範,說明範鑄法在這一時期不是主流工藝。

唐朝開元通寶錢

中國嘉德2022年春拍-古錢專場拍品,唐朝面背四祥雲五梅花乾元重寶,直徑31.6毫米,厚1.2毫米,重6.2克。

北京保利2022年秋拍-古錢 金銀錠 機制幣專場拍品,唐朝「乾元重寶」重輪大錢,直徑34.6毫米,厚2.4毫米。

北京保利2022年秋拍-古錢 金銀錠 機制幣專場拍品,唐朝「得壹元寶背上「月大錢,直徑36.7毫米,厚3.2毫米。

杭州宜和2021年秋拍-金銀錠 古錢專場拍品,唐朝乾元重寶折十母錢,直徑31.4毫米,厚2.2毫米,重9.6克。(有待進一步考證)

據開元鑄幣實物分析,不同分期的開元錢可以反映出不同的鑄法,有的具備範鑄特征,有的具備翻砂法的砂型特征。如果現在以單純範鑄或翻砂法做出的試驗品比對真品開元錢,新品與真品又總會有不同。開元通寶錢的鑄造法因時因地具有差異而可以兼用,鑄法的研究是一個大的課題。

中國金屬鑄幣除了範鑄法和成熟於明清的翻砂法之外,還有一種過渡階段的特殊鑄錢法,即「印範法」或稱「壓範法」,以硬質錢幣等及木模等軟質物在泥、木等類軟質範壓印、鑲嵌鑄幣的方法。「唐朝的鑲嵌粘接技術相當發達…開元錢完全可以粘嵌在木質的範身上,制成組合式範母以打印子範。這種範母具有較大優點,一是節省銅材,二是制作方便,三是可以根據母錢的嵌入深淺適當調節鑄錢的厚薄…而初唐時所鑄特別精美的開元錢也可以作母錢用 」。唐宋相隔僅半個世紀,宋朝鑄幣技法多有因襲,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八有「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之語。金人元好【續夷堅誌】書中對北宋木雕祖(母)錢有點評:「宋時崇寧大錢先雕木樣進呈,以備改削,如唐之蠟樣,故崇寧等錢無不精絕。 」選用軟性材料做雕母,一是容易雕造,二是便於修改。

1990年,陜西臨潼相橋出土北宋元祐通寶木雕錢,1999年,四川廣元嘉陵江出水宋朝木質錢十一種,分別是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禧通寶、天聖元寶、皇宋通寶、元豐通寶、聖宋通寶、紹興通寶、淳熙元寶、紹熙元寶、嘉定通寶,王仕國【四川廣元發現木質宋年號錢】和戴誌強【兩宋木質雕母錢的發現和研究-兼論宋錢的鑄造工藝】二文對這批錢進行了報道和考證,戴誌強認為這批木質錢應是宋朝利州路錢監鑄造鐵錢的木雕母錢:

「【中國錢幣】2002年第1期,發表了王仕國的文章【四川廣元發現木質宋年號錢】,報道了1999年作者在嘉陵江邊采沙人處得到木質北宋年號錢6枚。2003年4月14日又收到王仕國來稿【廣元和兩宋鐵錢】,說嘉陵江廣元段,‘北宋鐵錢從景德元寶到靖康通寶,幾乎都有發現,南宋鐵錢自紹興以下,亦發現有十余個品種’;又提到,‘發現了一些與鐵錢相同的木質古錢’。最後的這句話引起了我的註意。4月16日,我撥通了他的電話,做了詳細核實。我敏銳地感到這些木質古錢是否會是兩宋鐵錢的母錢。這可是一個重大課題,於是決定要親自去做實地考察。

但是‘非典’疫情阻斷了考察之路,我只能透過電話、照片和書信,反復和他交換意見,反覆核實情況,反覆核實數據,並利用五一假期,草成了【兩宋木質雕母錢的發現和研究——兼論宋錢的鑄造工藝】初稿。5月7日晚,再次和王仕國通話,交換了我的看法,並做了反復修改,終於在【中國錢幣】2003年第3期上正式發表,完成了我的心願,向錢幣界正式提出了‘兩宋木質雕母錢’認定的觀點 」。

據【乾道臨安誌】載:「大唐寶興鑄錢監在龍山相近,【吳郡圖經】曰:‘每歲官取長洲縣白墡土為錢塘鑄錢監用,今藉田園,乃古基也,旁有長生水池,大中祥符九年(1016)五月戊申,江淮兩浙發運使李浦言饒池江杭四洲錢監每歲共鑄錢一百二十萬貫,用銅四百五十三萬斤,今廢。’ 」唐朝杭州曾設立寶興監,並一直沿用至北宋初年,長洲縣所產的白墡土可用於鑄錢,是當時鑄錢業采用的一種耗料。【本草綱目】記載:「白堊,釋名白墡土…時珍曰:‘白土處處有之,用燒白瓷器坯者’。 」【紹定吳郡誌】有「白磰出陽山,鑿山為坑深數十百丈始得 」。據方鄴森、方金滿【中國主要類形制瓷高嶺土的特征】一文介紹,蘇州陽山地區是中國重要的高嶺土產地之一,白墡土即是制作瓷器用的高嶺土。【紹定吳郡誌】有記載,蘇州出產的高嶺土「初如爛泥,見風漸堅,膩滑精細,它處無比者 」,這種土顆粒細膩,極為適合做制錢印型。南宋範成大【白善坑】詩中有「白堊區區土同價,吳依無事亦輕生 」一句,可見在當時白墡土是一種極其廉價的材料,但政府卻不惜以高額運費為代價專程將其從蘇州運至杭州,說明這種材料在鑄錢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朝朱琰【陶說】載:「瓶、罍、尊、彜,皆名琢器。其圓者,如造圓器之法,用輪車拉坯。候幹,仍就輪車刀旋…凡有應錐拱、雕鏤者,候幹定付樣,與專門工匠為之。 」這說明高嶺土材料在幹燥之後能夠承受刀具的雕刻而不變形,其硬度也就能夠承受銅水流動的沖擊。高嶺土的燒結溫度在1400攝氏度以上,銅水的熱度無法使其陶瓷化,只需加水錘碎即可實作殘範的回收再利用,這就是唐宋錢沒有錢範傳世的主要原因。唐宋時期,軟質範印範法是鑄幣的主流方法。

鑲嵌於木模的印範母錢或錢樹以及單個印範用母錢,與明清時翻砂法所用母錢等在制作和使用方面都有區別,印範母錢的種類按工藝流程可以分為兩個層級,即 木及軟硬金屬原始印範錢或錢樹 用於批次生產的普通印範錢或錢樹 ,後者以印範錢為例,與明清標準翻砂法所用的母錢在功用上有相通又有相異之處,這種印範錢一般精度較好,直徑較大,由於唐宋時期印範錢鑄造時使用的不是明清式細膩幹燥的「土炭末」型砂,而是「不斷調整泥沙比」的軟質膠土,故不需要撥模斜度,所以與明清母錢尤其是清朝雍正以後的母錢相比,印範母錢的穿口與邊緣都有特殊性。印範法的印模工具印出錢腔後,印模工具被直接取出,標準明清式翻砂法是用旋轉砂框的辦法,利用母錢自重使其脫落,「既合之後,已成面、背兩匡,隨手覆轉,則母錢盡落後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實,合上後匡,如是轉覆,只合十余匡,然後,以繩捆定 」。印範法所采用的介質為泥沙比例不等的膠泥,翻砂法所用的是松散的「土炭末」型砂。印範法可以用正反兩面印範相疊,形成疊範,也可以單面合範,翻砂法自成疊範,且必定是疊範。

印範鑄幣法的主要流程是:

第一步, 制作木雕原始印範錢、錢文木戳或軟質原始印範錢;

第二步, 用木雕原始印範錢、錢文木戳或軟塑原始印範錢制作金屬印範母錢或印範錢樹;

第三步, 用金屬印範母錢固定鑲嵌於木質樣版上或使用印範母錢及錢樹壓印軟質範鑄造子錢。

屠燕治的【神泉監折三慶元通寶祖模銅樣】一文中總結了軟質祖模錢的特征:

一、 原錢模的上圍塑條較粗,中間頂部有碾壓印痕,下圍留有細長的塑條拖尾;

二、 錢文筆畫多呈波伏狀隱起;

三、 字面局部高出緣郭,有的超高點和高出部位明顯有被人為壓平的痕跡;

四、 錢文一點一畫均極精細,呈現出塑條和塑粒在貼上時人工撥塑的原始形態。

「‘慶’字造型。按貼塑習慣,第一筆撇畫將塑條貼在平面上然後逐步碾壓以貼緊錢肉,因此在不同部位呈現出波伏狀高低不一的隱起紋;第二筆細長橫畫尾部的頓點收筆、加在橫畫中間的點筆以及‘慶’字內中橫鉤收筆,都因塑粒高於錢面,有被人為壓平的痕跡。‘元’字造型。第一筆橫畫末尾,在貼上塑條的尾部時用撥塑工具剔去一刀,雕成收尾的頓筆,所以在橫畫與頓點收尾的交接處留有明顯的‘刀’痕。第二筆橫畫,平直的塑條兩頭粗中間逐漸收細,末尾稍頓後收筆,頗具書法味,這是匠人對塑條細心修撥的佳作;第四筆豎彎鉤,在落筆摁下後,與豎彎鉤之間斷開,這看似書法中的敗筆,但恰是證明用貼上的塑粒表示摁筆,繼而又用彎曲的塑條組成豎彎鉤。筆畫尾部彎鉤有剔刀留下的‘刀’痕。‘通’字造型。‘甬’頭部,由彎曲狀塑條加塑粒作‘點’筆組成,因高出錢面,有明顯被壓平的視覺感;‘用’部,由豎型塑條、橫折鉤彎曲形塑條、內豎兩橫塑條交錯疊壓構成;‘走之’旁,則是用大小兩顆塑粒、曲形塑條和細長帚形塑條貼上組成。‘寶’字造型。筆畫雖多,各個部位同樣也用塑粒和塑條貼塑而成。由於軟質錢模不能多次使用,但易於修整,這說明錢監采用軟體介質雕造錢模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便於修模,以獲得理想的祖錢 」。

2017年,東北某處窖藏唐宋錢幣中發現一枚建炎通寶折二斜炎小字篆書錢,該錢「建」字偏旁「廴」末筆壓在外郭上,且「建炎通寶」四字各筆有明顯的細條堆塑痕跡,還有一枚建炎通寶折二斜炎小字楷書錢,文字渾圓纖細,也體現出了軟塑字的特征,這些錢應當是用軟質原始祖模印範而成的「第一代」金屬印範母錢,其用途是大批次鑄造子錢。

原始木雕印範錢使用至北宋中期,錢文木戳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並持續至北宋晚期,宋錢文字多有禦書或名家書寫,以木刻描摹是保持書法原狀最簡便易行且高效的方法。木質在使用中因接觸有一定濕度的膠泥軟範,個別木戳錢文會有膨脹,導致一些錢幣的文字筆畫出現粗細的變化,這種現象在北宋中期的錢幣中很常見,特別是一些筆畫的末端,腫脹現象非常明顯,同樣,木戳使用中所出現的筆畫破損、殘缺等現象也會反映到鑄幣上,這些現象在明清式翻砂法使用金屬母錢鑄幣時是不可能出現的。

如果某個文字殘損較嚴重則需要將其替換,錢文的替換起碼有一種采用鑲入楔形木字的方法,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木字嵌入後牢固性好,且木質在擠壓下幾乎不會在地章上留下痕跡。但新鑲嵌的文字與被替換的文字可能在位置上會有細微的偏差,所以同一版式的北宋錢幣文字會有「進退俯仰昂降」的區別,甚至在同一枚錢幣上出現多種字型。有些錢幣的錢文明顯高於幣面,有些錢文明顯大於其他字,有些筆畫有壓穿壓邊現象。有的錢幣外郭接近文字的地方有明顯的鏟痕或壓痕以致外郭不圓,這種現象是換字造成的。

在考察書籍印刷古法制模排版工藝時可以發現使用蜂蠟固定字釘或其後改用蜂蠟混合草木灰固定字釘的方法比較常見,前一做法的效果是字根固定不是十分牢靠,印刷過程會出現字釘的移位現象,活字法鑄幣在工藝不成熟的階段也有出現字釘移位的可能,即會因此產生鑄幣的版式區別。

戴誌強回憶錄【一生錢緣】中有一段話與此問題相關,「吉田昭二先生在會上的報告【宋錢鑄造工藝的考察】(後來發表於【中國錢幣】2000年第1期),提出宋錢錢文使用活字的觀點,他這個觀點很新穎,但和實際情況尚有差距。在討論中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宋錢的鑄造,采用母錢翻砂技術;個別宋錢鑄有背文,且很模糊,如北宋‘熙寧元寶’背穿上的‘衡’字,或有可能是用戳子加蓋在錢模的砂盤上鑄就,唐朝會昌開元錢的背文或許也是這樣鑄造的,但北宋錢總體而言是由雕母為模翻砂鑄造的 」。

印範鑄幣法發展自早期範鑄法,兩者主要區別在於範體的軟硬和是否可以再利用,由於區別小,兩種方法可以統稱範鑄法,範鑄法改進後形成翻砂法,翻砂法成為主流鑄錢方法後範鑄法中的印範法並沒有停止使用,這兩種鑄錢法各有優勢。範鑄法大批次鑄造使用的是整體錢範或錢樹及印範母錢,翻砂法使用的主要是若幹枚單個母錢;範鑄法使用硬質子範或軟質泥子範,翻砂法較為幹燥松散的型砂、軟質膠泥子範和型砂都可以重復使用,但膠泥範可塑性強於型砂。印範母錢與翻砂法母錢都承擔了壓制錢腔的作用,但由於工藝的不同需求,印範母錢不需要翻砂法母錢的精度以及撥模斜度,用原始印範錢鑄造的金屬錢中質素較好的做印範母錢使用,質素較差的就可能直接投入流通,用金屬印範錢鑄造的流通錢質素較好的也可以用作印範母錢。

印範母錢不像翻砂法母錢和子錢有明顯的區別,但金屬印範錢也有一些必備的特征,比如大於同版子錢、錢文較清晰字口粘連少見、穿口平整垂直有修整。銅錢初鑄成時澆鑄口及穿口留有銅渣,經過修整才是成品。澆鑄口用銼,而穿口的修渣工藝大致分兩種, 一是 以方口鐵質沖鑿工具以沖口對準置於卡槽內的銅錢穿內郭側邊,以錘擊沖擊後部,銅渣從鑿後凹槽飛出完成修穿,1965年梧州北宋元豐監遺址出土的一件鐵鑿器應當就是修穿工具。這種修穿法從唐開元錢、五代鹹康錢以及遼錢中都可以找到實證,北宋宋元、太平、淳化、至道、鹹平等年間鑄錢工藝要求較高,銅錢沖鑿周正,自仁宗朝開始,隨著鑄造量的增大,質素把控困難,大量沖鑿不周的產品出現,徽宗朝始大部份錢監的工藝控制質素好提高,銅錢穿口又趨規範。沖具使用一段時間後口刃會出現鈍化、崩口等問題,使用後銅錢上就會出現「部份修穿」現象。穿口修渣的 第二種 方式推測是使用帶尖錐的圓鐵棒捅渣,將錢胚豎放在槽內,直捅再結束,成品的內穿呈圓孔,邊緣處易翻起,使用這個方法的錢監很少。

子錢修穿,印範母錢更是概莫能外,印範母錢的修穿與上述子錢截然不同,印範母錢實質是鑄錢的工具,印範母錢修穿的目的是方便脫模,修穿的工具應該是銼具。從現存宋朝母錢樣本看其修穿大致可分三種, 一是 四邊呈直邊直角,直上直下,整體方正, 二是 四邊呈直邊或月芽邊,四角圓弧狀, 三是 四個角非直非圓,帶有台階或鋸齒狀。唐宋時期不同階段、地區印範錢標準有差異。

可媲美藝術品的大型宋朝母錢

可媲美藝術品的宋朝鐵母和銅母

宋朝母錢

而宋朝的樣錢就用途而言一般分為三類:

一類是專供進呈審定之用的「上省樣錢」,

一類是由戶部向鑄錢司頒降的「頒鑄樣錢」,

一類是各路轉運提點鑄錢司選出部份新鑄錢幣留作日後校對之用的「校點樣錢」。

折三慶元銅樣的出現證明錢監還有第四類用途的銅樣存在。戶部將審定後的樣錢頒發給鑄錢司下達到錢監,再由錢監司按頒鑄樣錢雕造錢模,後再用初步雕造成的錢模翻鑄出試鑄樣錢,即祖模銅樣。錢監制作出試鑄樣錢後跟部頒樣錢進行比對,然後對錢模反復修整直到得到符合頒鑄要求最終可用作翻制鑄母的祖錢為止。試鑄銅樣作用重要。

範鑄法與翻砂法比較有自己的特點: 一、 鑄幣時錢幣之間距離小; 二、 有些錢幣上留有範泥之間的縫隙痕跡; 三、 容易產生畸形錢幣及重文錢幣。關於這些特點近年有不少專文介紹、論證,徐雁澤所著【南宋銅錢】一書所作推斷較為系統、科學。

在唐宋錢幣中,移範是常見現象,特別是北宋錢占比較高,有的錢幣出現二錢型、三錢型甚至四錢型移範,移範錢型之間距離很小,這是翻砂法的型砂強度難以達到的。印範法鑄錢錢幣有時有重文現象,這是因為在印制泥範時第一次未合格,隨即進行了第二次操作,雖然翻砂法也會出現重文現象,但其原因是合攏砂箱時母錢發生了位移,因重力的原因,以平行重影的形式出現居多。

印範法所鑄錢還有幾處特征。

唐宋錢多光背,面文的清晰度很重要,所以這類錢幣的正面印範要略深於背面,在唐宋錢中,合背錢遠少於合面錢,這正是因為合背錢兩面面文深峻,往往不能成型。

因範泥可以重復使用,在制作軟質錢範過程中,添加的範泥與原有範泥沒有糅合成一體,新舊範泥之間的界面有空隙或新範泥面恰巧是舊範未完全化開的錢幣型腔,澆鑄時銅液沿縫隙滲入即形成「隔紋」。

泥範可塑性強,泥型由於外力產生變形導致錢體變形或多個錢體黏連,這種情況只能出現於軟質泥範,如果是翻砂鑄造法,則型砂會與金屬溶液摻雜。

錢背有塊狀、片狀泥塊痕跡是揉泥過程中未完全化開的小泥塊、顆粒造成的,有的錢幣正背字口中都有點狀小泥粒痕跡。

有的錢幣背面有橫紋,俗稱「雨絲文」,這是利用條類工具卷裹練泥時留在軟泥表面或泥範上的的痕跡,甚至有的錢幣背面可見指紋、織物紋,這是使用軟質泥範鑄錢的力證。

有些錢幣背面有不規則凹陷或者小型圓孔,這種孔隙是由於沒有完全陰幹的泥範中的水分遇到溫度極高的液態金屬汽化所致,翻砂鑄造的錢幣很難出現這種情況。

壓 範鑄法例項:

1

2

3

4

5

6

7

8

9

唐宋錢幣中有大量改範錢,即用現有的錢幣替換、增加某個或某些字鑄造新錢,如會昌開元、五代時期的漢元通寶、周元通寶、北宋宋元通寶等。有些唐宋錢缺失錢文,這種錢幣有可能是改範鑄造時使用過的印範錢,選取一些錢幣,挖去部份文字後印範,用單字木戳在泥範上印制所缺的文字,鑄出錢文齊全的錢幣。打制文字時由人工操作,因為控制的力度差異,加印的文字往往與原有文字深淺不一,大多淺於原有文字與錢廓,也有的因為加印時的力度較大,木戳的邊緣清晰地留在了範上。

唐宋時期的貨幣鑄造工藝是復雜多樣的,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是滿足巨大貨幣供應需求的有效手段。

整版雕刻印範法是繼鑲嵌木模法之後一種新的鑄幣技法,即直接在木板上雕刻出整版陽文錢幣圖案作為母範,然後打印泥質子範,子範陰幹後鑄出錢幣,同時,唐宋時期延續了南北朝成熟的疊鑄技術。整版雕刻印範法存在的可能性很大,雖然【清明上河圖】中有平木鏟圖案,但直到南宋晚期,木工所使用的刨還未發明或推廣使用,元朝以前刨的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未見,沒有刨的話,整版雕刻實用性較差,這種方法至少在元朝以前不能成為批次鑄錢的主流方法。2010年山東省菏澤市發掘出的一艘元朝沈船中發現一件木工刨,這是迄今為止有據可考的最早的刨的實物。唐宋之前鑄幣已經出現翻砂法,1996年夏,陜西省在西安市鄠邑區古代鑄錢遺址出土了一批北周「五行大布」錢樹殘枝,該批「五行大布」錢樹的直澆道采用了截面為半圓的長條模,該長條模與母錢同時放置在砂型中壓印出直澆道和錢幣空腔,再用小工具撥開直澆道和錢幣型腔之間的型砂,形成內澆道,構成完整的澆鑄系統。2004年甘肅省文縣尚城電站建設期間,的乾元重寶小平錢錢樹具有明顯的翻砂鑄造特征。錢樹主澆道底部平坦,頂部高聳,橫截面呈等腰三角形,內澆道既寬又厚,撥沙痕跡明顯。

翻砂法鑄錢砂型在取出母錢和直澆道模後,還需要將直澆道和母錢型腔之間的型砂撥開以使內澆道貫通,因需要手工撥除,如撥砂過力即容易挖深錢幣型腔,撥除後多出的空間在鑄造中被銅水充填,呈現出過深撥砂造成的鑄造缺陷,這種撥砂過深造成的痕跡出現的位置相對固定,形狀相對固定,撥砂痕跡只出現在錢幣的外緣和與外緣相鄰的地章上,撥砂痕跡多呈現均勻坡度的一側砂堆形狀。撥砂鑄造痕跡是翻砂鑄錢特有的現象,陶範鑄錢中偶然出現的陶範粘連現象是範母與範片在模印分離時因局部的粘連所致,形狀是不規則的,出現位置是隨機的。因此,過深撥砂造成的鑄造痕跡特征完全可以作為區別翻砂鑄錢和範鑄錢幣兩種工藝的要點。同時,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北魏大臣高恭之曾在上表申明鑄錢成本時提到了鑄錢工料:「論今據古,宜改鑄大錢,文載年號,以記其始,則一斤所成止七十六文。銅價至賤五十有余,其中人功、食料、錫、炭、鉛、沙,縱復私營,不能自潤。直置無利,自應息心,況復嚴刑廣設也! 」①其中做型範的「沙」即是翻砂法中可反復使用的型砂,雖不易消耗,也需大量購買使用,所以列入鑄錢成本。之後,北魏統治者「遂用楊侃計,鑄永安五銖錢 」。【魏書·食貨誌】亦載:「至永安二年(529)秋,詔更改鑄,文曰‘永安五銖’,官自立爐,起自九月至三年(530)正月而止。 」高恭之上表中的這段文字是目前所見典籍中最早談到翻砂鑄錢的史料。楊槐曾肯定文獻的價值,並據此認為:「這就從一個側面證實了至少在北魏時期的鑄幣場所已經采用了翻砂鑄造永安五銖的工藝技術。 」②北朝的多種錢幣如太和五銖、永平五銖等均已有采用翻砂法。與北朝同期的南朝宋和南朝梁的錢幣是疊範鑄造,梁疊範鑄錢用的是很薄的雙面疊範,梁朝疊鑄技術是中國古代疊範鑄錢的最高峰,也是範鑄法的最後階段。梁之後,南朝陳鑄幣有「陳五銖」和「太貨六銖」。【陳書·世祖紀】記載:「(天嘉三年(562)閏二月)甲子,改鑄五銖錢。 」【隋書·食貨誌】記載:「陳初,承梁喪亂之後,鐵錢不行。始梁末又有兩柱錢及鵝眼錢,於時人雜用,其價同,但兩柱重而鵝眼輕。私家多鎔錢,又間以錫鐵,兼以粟帛為貨。至文帝天嘉五年(564)改鑄五銖。初出,一當鵝眼之十。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又鑄大貨六銖,以一當五銖之十,與五銖並列。後還當一,人皆不便。乃相與訛言曰‘六銖錢有不利縣官之象。’未幾而帝崩,遂廢六銖而行五銖。竟至陳亡。 」【陳書】和【隋書】記載陳朝天嘉五銖的始鑄年代有差別,一為「天嘉三年(562)」,一為「天嘉五年(564)」。【陳書】是本紀記載,從【陳書】「天嘉三年(562年)」作為陳五銖的始鑄時間。存世的陳五銖中有具備明顯撥砂鑄造痕跡的實物。這種具備撥砂過深形成的鑄造痕跡的實物證明了南朝陳鑄造天嘉五銖時采用了翻砂鑄錢工藝,但南朝采用翻砂鑄錢技術比北朝晚了六七十年。

北宋聖宋元寶以後的鑄幣有些可以觀察到撥模斜度痕跡,北宋末年此類錢幣增多,且較為精美。但是,這種早期「翻砂法」所使用的「砂」,究竟是明清時期所使用的幹燥松散的「土炭末」類,還是其他類別,以及這種早期「翻砂法」工藝中是否存在核心步驟「翻」都應該深入考證。

北宋銅鑄幣

中國嘉德2022年春拍-古錢專場拍品,北宋靖康通寶真書、篆書小平鐵錢,直徑、厚度、重量分別為23.8x2.6毫米、5.9克和23.4x2.8毫米、5.7克

文獻中關於翻砂法的記載有唐朝杜佑【通典·食貨九】所載北魏大臣高恭之所上的【改鑄大錢表】中的「銅價至賤五十有余,其中人功、食料、錫、炭、鉛、沙,縱復私營,不能自潤 」一句,鑄錢所用到的材料「沙」,有可能是翻砂法鑄錢所用範砂。

【宋會要輯稿·刑法】所載:「(永豐監)…翻鑄禦筆大觀通寶小平錢,字精細,系背赤仄。 」【宋史·食貨誌】載:「大觀元年(1107),(蔡)京復相,遂降錢式及錫母於鑄錢之路,鑄錢院專用鼓鑄。 」張世男【遊宦紀聞】卷二描寫蘄春鐵錢監時載:「其用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作。 」唐石父在【開元通寶錢的鑄法】一文中提出了錫母說,「論定錫質開元通寶為唐代錫母,是前人所不知的新認識 」;

龔偉在【析唐開元通寶鑄造方法】一文中也贊成錫母說。

鄭幼明【開元通寶生產技術初探】一文,從開元通寶的金屬含量分析入手,認為開元通寶的鑄型應為保溫性較好的灰砂,推定開元通寶為翻砂鑄造。

上世紀九十年代四川出土木質北宋年號錢,伴隨木錢出水的還有錫錢,戴誌強先生認為當時的鐵錢鑄造已經使用了翻砂工藝,木錢和錫錢分別是雕母與鑄母。

唐後各割據小國用開元通寶錢改範鑄幣的現象比較普遍,鑄幣時將開元通寶範母上不需要的面文挖去印好泥質子範後,以壓印法在子範面上印出所需文字即可用於鑄造,漢元通寶、大安通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等即為此種鑄造工藝。這種簡便的鑄造貨幣的方法非常適合政治動蕩、戰亂頻繁的歷史時期。

乾元重寶母錢一

乾元重寶母錢二

唐國通寶母錢一

唐國通寶母錢二

壽昌元寶母錢

祥符元寶母錢

中國鑄幣工藝自唐朝傳入日本,從奈良時期至江戶末期,日本的鑄幣工藝一直較為穩定。享保十三年(1728)【石卷鑄錢場作業工程繪圖】和大正二年(1913)【鑄貨圖錄】描述了日本江戶時期鑄造寬永錢和天保錢的情況,從【石卷鑄錢場作業工程繪圖】和【鑄貨圖錄】中可以看出,鑄造寬永、天保銅錢時,每一框範土放入壓平後,依次放入「母錢」與直澆道,然後用人力進行踩踏以壓制出錢腔,在取出「母錢」後,再刻制出斜澆道,每面範框只印制一面錢腔,然後兩面範框相合進行澆鑄,這實際上是印範工藝,這種人力踩踏的步驟是明清標準翻砂法所不用的。【鑄貨圖錄】還記載了當時所采用的介質是混合了木炭末的粘土,這也與翻砂法的「土炭末」有很大差別。【鑄貨圖錄】所記載的鑄錢數目是一版一百二十八枚,且是較大的橢圓形天保銅錢,【石卷鑄錢場作業工程繪圖】所繪的範框有近一人高,如果采用旋轉式翻砂的辦法難度太大,此外,觀察傳世的寬永通寶和天保通寶「母錢」可以發現這些錢幣均是文字纖細、字口清晰,但不存在撥模斜度,這種印範母錢的作用是壓印軟質範。

各種日本母錢

常平通寶母錢

越南精加工錢(俗稱車工背):

越南精加工錢之紹熙元寶

越南精加工錢之天興通寶

越南精加工錢之正隆元寶

越南精加工錢之永樂通寶


壓範鑄錢的技法相對範鑄法而言效率有所提高,翻砂鑄錢更為高效,但是範鑄、壓範鑄錢法至近代都始終存在,透過考察南北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後至清朝現存錢幣實物(從鑄幣實物推導鑄幣法只能作為參考),可以說印範鑄幣法一直在使用,元朝、明朝、後金政權鑄幣甚至到清朝雍正年前期的鑄幣都有采用印範法的可能性。

1996年中國金融出版社和香港經濟導報社出版的【沈陽造幣廠圖誌】中有「1899年,奉天機器局於擴建期間曾依中國傳統範鑄造幣工藝鼓鑄銅質制錢。其一滿穿,正面鐫面額及花飾等,背面鐫刻滿文。其二正面鐫‘光緒通寶’四字,背面鐫滿文。同年工廠擴建竣工之後,使用機器鑄造‘光緒通寶官板四分’制錢 」的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

註釋:

①[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三,【梁紀九】,中華書局,1956年6月,第4767頁。

② 楊槐:【北魏永安五銖砂型鑄造的一條歷史記載】,【中國錢幣】2014年第3期。

古泉文庫系列叢書

●古泉文庫成立宣言

●第一種【壽泉集拓】

●第二種【古泉大全】

●第三種【足齋泉拓】

●第四種【古泉雜誌】

●第五種【絲路創會精品集拓】

●第六種【海上絲綢之路古國錢幣要覽 】

●第七種【沐園百廿泉拓】

●第八種【沐園日記】

●第九種【故宮清錢譜】

●第十種【山陰道上集】

●第十一種【戴門弟子藏泉選】

●第十二種【董遹錢譜】

●第十三種【開元通寶精品集拓 】

●第十四種【衡門百泉拓存】

●第十五種【中日友好泉友交流紀念泉譜】

●第十六種【首屆元明錢幣研討會紀念拓集】

●第十七種【西夏錢幣集】

●第十八種【北韓王朝古錢譜】

●第十九種【越南歷史古錢】中文版

●第二十種【金匱論古合刊·金石編】

●第廿一種【昭和泉譜】中文版(即將面世)

●第廿二種【中國甘寧青金銀錠】

●第廿三種【益泉齋藏泉】

●第廿四種【思古樓泉集·唐錢圖錄】

●第廿五種【新訂乾元重寶錢譜】

●第廿六種【讀史譚泉文存 中國歷代古錢幣精品輯要】

●第廿七種【中國貨貝圖集】

●第廿八種【清代四川州縣銀錠略考】

●第廿九種【天壤閣雜記·王懿榮泉拓精選】

●第三十種【梁五銖土範圖說】

●第卅一種【幣緣堂館藏精品圖鑒】全五卷

●第卅二種【戶部鐵錢局錢法章程】

●第卅三種【鑄錢述略】

●第卅四種【中國近代貨幣集拓】

●第卅五種【丁氏古泉叢書】十五種

●第卅六種【觀雲軒藏泉】

●第卅七種【清錢編年譜】中文版

●第卅八種【先秦貨幣組譯】

●第卅九種【新編華夏古泉圖錄】

●第卌種【輯古泉從一】

●第卌一種【珍泉集拓】

古泉文庫出品書目

【讀泉記】||【無為七秩壽泉集拓】||【淳豐堂七旬壽泉集拓】||【百福堂七十自選集】(原拓本)||【館藏錢幣圖錄】江西農商銀行錢幣博物館||【平冠集】||【龍泉齋七秩善泉拓集】||【傳承與革新】泉幣研究的探索與實踐||【三國兩晉南北朝隋錢幣圖述】||【福善先生耄耋輯拓】||【戎畋松七秩壽泉集拓】||【戎畋松七十自選集】(原拓本)||【話說青蚨】||【聽泉·鹹豐大錢蠡測】||【清代牙雕呈部樣錢】原拓本||【豐齋四十泉拓】||【儲建國 錢卓兩翁古稀壽泉集拓】||【杜維善先生追思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