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周衛榮等:從「江口沈銀」看中國古代銀錠研究

2024-10-27收藏

近日,隨著300余年前張獻忠「江口沈銀」處出水萬件文物,實證確認了民間流傳的張獻忠「江口沈銀」傳說。

本期,小編為大家推薦【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在這部全彩版的著作裏,系統研究了中國古代白銀的產生、發展與演變,探討了中國古代銀錠的合金成分與鑄造工藝,並透過模擬實驗與傳世銀錠實物對比研究的方法,論述了銀錠蜂窩、滴珠、絲紋、光澤等外觀特征與銀錠成色及鑄造工藝之間的對應關系,並將研究成果科學地套用到古代銀錠的真偽判斷上,有效地解決了目前高仿假銀錠的科學鑒定問題,同時還探討了古代銀錠的科學保護與保養問題。

白銀屬貴金屬,具有耀眼奪目的金屬光澤,是人類較早認識和使用的金屬之一。

中國古代,目前已知最早的銀制品,是甘肅玉門火燒溝四壩文化墓地出土的銀鼻環,年代約為公元前1600年。新疆和田流水墓地、伊犁尼勒克縣吉林台墓地出土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銀耳環、銀缽。戰國以後,銀制品在中國逐漸有較多出現。

早期,銀主要作為飾品為人們所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白銀具有廣泛的經濟、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純銀在自然界中很少見,大多以共生的形式存在於其他金屬的礦脈中,產量低且提取技術比較復雜,因此,白銀是一種較為稀有的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變,白銀的社會經濟價值體現越來越突出,並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逐步發展成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擔當起貨幣的角色,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幾乎被所有的國家或文明地區接受。

中國白銀貨幣化是從唐朝(618-906)開始的。唐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也是一個中華民族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它最顯著特點是自信、開放、包容、博大,善於接受外來的文化,善於接受外來的技術,乃至於接受外域人在唐朝為官。杜佑【通典·邊防典】記述了與中國發生聯系的國家或部族有189個;孫光憲【北夢瑣言】言,唐朝時在華做官的外國人達三千余人之多,甚至有波斯人官拜宰相。開放的唐朝是中國接受白銀貨幣的思想文化基礎。

唐代楊國忠銀鋌,中國錢幣博物館藏

唐代銀餅,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朝善於接受一切外來好的東西。當然,絲路貿易是其最重要的途徑或者說平台。盡管中國古代與外域的交往早已開始,但真正的成規模的商貿活動是從唐朝開啟的。

受朝廷的重視與支持,唐朝的對外貿易發展迅猛。唐朝宰相賈耽撰寫 的【皇華四達記】中說,大唐通往周邊民族地區和域外有七條交通幹道:一曰營州人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人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人回鶻道(參天可汗道),五曰安西人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

此外,還記有從長安分別通往南詔的南詔道和通往吐蕃的吐蕃道。朝廷以長安為中心,在全國各地設定驛路,以促進對外貿易。【唐六典·兵部尚書·駕部郎中】載,當時天下共設驛1639所,其中,水驛260所,陸驛1297所,水陸相兼驛86所。足見唐王朝對貿易多重視。

唐代船型銀鋌,中國錢幣博物館藏

唐代笏形銀鋌,西安博物院藏

唐中期以後,海洋交通與貿易得到更大發展。中國與西方世界的經貿往來進一步擴大。當時經由東南沿海已能通達印度洋和波斯灣。借助海上航線,中國與南亞、中亞各國的商業活動更加密切。

至唐末,在廣州從事貿易活動的外國人有數十萬之眾。這些外國商人帶著香料、藥物和珠寶,換取中國的絲織品、瓷器等。來華的外商足跡幾乎遍及中國水陸交通發達的所有城市。

中西貿易,絲綢之路上的諸國,皆用銀幣,難以與中國的銅錢直接互換相通,要實作貿易交換,采用以份量計值的銀錠是最便利的。唐朝的這種全方位的商貿活動,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時間久了,國人必然走向接受白銀貨幣。當時,沒有專門的國際貨幣,久而久之,銀兩自然成為了國際貨幣。所以,唐朝無論是墓葬出土還是窖藏出土經常有外來銀幣。

唐代楊國忠銀鋌,中國錢幣博物館藏

此外,考慮到唐代貿易的實際情況,我們傾向於認為,中國古代最早的銀錠——唐朝的船形銀錠,就源自海上大宗貿易。因為,白銀作為貴金屬貨幣,成色和重量一樣重要,高度延展的船形能讓人一目了然地看到銀錠沒有夾雜;而服務於海上貿易的銀兩,選取船形便是自然而然之事。船形銀鋌為什麽兩頭經常翹得非常誇張,原因就在於此。

本文摘編自周衛榮、楊 君、黃 維著【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全彩版)(責編:胡昇華 侯俊琳 樊 飛)緒論,題目為編者所加,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