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古代史上最值錢的貨幣:文信錢出自呂不韋之手,方孔錢的始祖

2024-02-19收藏

前言

我們是否曾在古玩市場或拍賣會上見過一種楚漢風格而又與眾不同的銅錢——它圓如銀元,中間卻是方形的孔洞?這種獨特的圓身方孔古錢,正是流傳已久而來歷不明的「文信錢」。

迄今,全世界公私收藏之「文信錢」加起來不過十余枚。它神秘的來歷,一直是古錢幣鑒賞家們樂於探討的話題。我們能否揭開這歷史謎底,還原「文信錢」的真實故事?

偶然發現激起探索興趣

1955年的一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在洛陽西郊的漢魏遺址內,發掘出了一件引人矚目的文物——一枚樣式奇特的青銅古錢。

這枚錢幣呈圓形,中間是方形的孔洞,直徑2.4厘米,重3.1克。其制作工藝為鑄造,背面較為平整,錢體周邊無內外廓線。令人驚奇的是,錢的兩側明顯可見兩個模糊的漢代古文字,上下還分布著紋路清晰的井形圖案。

考古工作者們立刻聯想到,此應是傳說中的「四曲文錢」沒有疑問!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這種造型與眾不同圓形方孔的古錢,最早的文字記錄見於宋代錢幣學家洪遵的名著【泉誌】。洪遵根據舊時文獻中的拓片,描繪出這種錢幣大致情況,並提出其中一側幣文疑似「文」字,另一字不可辨識。

自洪遵以後,歷代學者對此極為重視,卻又因實物樣本稀少,難以考證。直到20世紀中葉,隨著出土實物的增加,學者們逐漸確定了幣文中清晰的「文」字及模糊的「信」字,並推斷其名為「文信錢」,卻對其來歷仍然爭論不休,說法不一。

而此次在洛陽出土的實物,終於為學界提供了切實有力的研究依據。於是,一時間掀起了文信錢來歷、年代及其背後的故事的重新審視與討論高潮,更多藏家與學者被這個歷史謎題所激起探索的興趣。

當一枚看似平常的古錢幣,因其樣式與眾不同而成為推理一個歷史之謎的關鍵線索時,充滿神秘感的歷史考古學研究,也因之而愈發有趣起來。

文獻記載:呂不韋即文信侯說法成立

關於文信錢的來歷,歷來有兩種重要說法。一說它是漢初地方鑄造;另一說則它是漢初文信侯呂不韋所私鑄(見標題一)。那麽,哪種說法更為可信呢?

有學者依文獻記載和實物特征綜合考證,認為文信錢就是呂不韋所鑄說更為成立。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1957年在洛陽發現的實物已證實,幣文中清晰可辨認的「文」字和模糊的「信」字,正是呂不韋當年文信侯的封號。

第二,根據【史記】等文獻,呂不韋於秦二世元年(前249年)因助秦王登基有功,獲封為文信侯,食邑即在洛陽城區。此後又屢次擴大封地,一直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去世。

由此可以斷定,文信錢的鑄造地就是呂不韋的封邑洛陽,而其鑄造時間也大致與呂不韋的生命年代吻合。

第三,文信錢采用當時東方齊國地區流行的圓身方孔式,不同於秦國通行的圓孔式。這一設計風格的變化,反映了呂不韋本人政治野心,意在以新的貨幣形式取代秦國貨幣,進而控制經濟命脈。

綜上所述,學界現今較為認可「文信錢即呂不韋所鑄」的說法。那麽接下來,讓我們深入挖掘這枚神秘古錢背後反映的歷史故事。

揭開歷史之謎:權臣圖謀奪權的「文信錢」

針對文信錢的來歷問題,我們不妨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審視一下當年的歷史環境。公元前249年,秦王子楚繼位為秦莊襄王,是為秦二世。此時秦始皇父親胡亥剛剛駕崩兩年,政局尚不穩定。秦二世登基時年僅13歲,無力親政,大權遂落入年過五旬的呂不韋(當時身兼丞相之位)手中。

可以說,呂不韋權傾朝野,成為當時秦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作為一個典型的政治家,他勤勉治國內政,開拓疆土,使秦國逐漸走向鼎盛。同時,他本人也積極透過各種途徑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

在經濟領域裏,我們看到,呂不韋選擇在自己的封邑洛陽鑄造一種新型貨幣——文信錢。這種圓身方孔的造型,采用了當時東方先進的設計,並擯棄了秦國通行圓錢上的地名標識,取而代之地將自己的官爵「文信」二字鑄制其上。

這樣一來,文信錢的流通範圍擴大,必定會對秦國原有貨幣的地位形成強大沖擊。很顯然,呂不韋的目的就是要奪取秦國貨幣的控制權,從而進一步加強自身在國家經濟命脈的主導地位。

與此同時,呂不韋還利用手中的大權,搞了一出「招兵買馬」的把戲——他設法聚集了三千多學者為他效力,並為他們提供優厚待遇,要求他們著書立說為他的政治主張進行輿論宣傳。

在這批學者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來自東方、熟悉方孔圓錢的技術專家。很可能就是他們受呂不韋之托,根據東方的貨幣傳統,參與設計了富含政治野心的文信錢。

於是在學者們的協助下,呂不韋的政治宣言也成書出世,那就是後世所見的【呂氏春秋】。在書中進一步闡述了他關於文信錢「天圓地方」寓意的設想。

簡而言之,透過綜合運用經濟控制和意識形態管制兩大手段,呂不韋意圖在實際控制國家大權的同時,也透過貨幣手段進一步控制住國家的經濟命脈。這一切的行動都在向他最終奪取皇權邁進。

當然,歷史終究沒有如呂不韋意。在他去世的前一年, 贏政正式親政,呂氏權傾一時的盛世也在秦二世、政二世的兩代王的聯手打壓下灰飛煙滅。然而那短暫而激烈的歷史劇情,卻化為一枚枚流傳至今的「文信錢」,成為歷史探秘的一道光影。

結語:歷史在古錢背後流淌

歷史就像是一部無字的書。一枚枚看似簡單的古錢幣,卻承載了當年盛世和失敗、榮耀與身敗名裂的種種命運。我們往往需要一位警覺的考古工作者,或一位緊跟史實的歷史學家,來為我們講述那些文字以外、錢幣背後的故事。

當我們再次目睹一枚獨特的「文信錢」時,也許會想起呂不韋功成名就的背影;當我們再次觸碰它古老的錢體時,也許會感受到歲月流逝的痕跡。這就是歷史的魅力,也是我們熱愛錢幣文物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