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盤點陜西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2024-01-16收藏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銀壺的造型采用了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馬鐙的綜合形狀。在壺身的兩面,以模壓的手法各捶出一匹翹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其因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玄宗馴養舞馬祝壽的故事而彌足珍貴。

鴛鴦蓮瓣紋金碗

每一個蓮瓣單元裏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貍等。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

鑲金獸首瑪瑙杯

這件瑪瑙杯是用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造型寫實、生動,杯體是模仿獸角的形狀,杯子的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刻畫的神形皆肖。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

唐三彩載樂駝

三彩駱駝載樂俑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於陜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長41厘米。現收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詳細資訊造型新穎浪漫。駝背部架一平台,鋪方格紋長毯,上有樂舞俑8個,7男樂俑1女舞俑。

皇後之璽

皇後之璽"玉印為西漢時期的文物,1968年發現於陜西省鹹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高2厘米,邊長2.8厘米。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純凈無瑕,晶瑩潤澤。玉質堅硬致密,無任何受沁現象。璽體為正方形,鈕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兇猛,體態矯健,四肢有力,雙目圓睜,眼球圓而凸出,隆鼻方唇,張口露齒,雙耳後聳,尾部藏於雲紋之中,背部陰刻出一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6顆上齒也以陰線雕琢。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銅爐系博山爐形式。由爐體、長柄、底座分鑄鉚合而成,通體鎏金鋈銀,精雕細鏤,是一件至為罕見的藝術精品。爐口外側和圈足外側刻有銘文,記其原為未央宮物,後歸陽信家,應是漢武帝賜給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的賞物。

青釉提梁倒灌壺

青釉提梁倒灌壺為五代時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於陜西省彬縣,高18.3厘米, 腹徑14.3 厘米, 足徑8.7厘米。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腹部滿刻四朵盛開的纏枝牡丹花,刀法犀利圓潤,裝飾效果濃郁。梅花形註水口設於壺底中央,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灌水時將壺倒置,待盛滿後,將壺放正,滴水不漏。

鸚鵡紋提梁銀罐

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銀罐外觀大口短頭,罐腹圓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動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兩個葫蘆形附耳內,底部為圈足,足與罐體的連線處加焊一圈圓箍,罐體為純銀錘擊成型,花紋平鏨,魚子紋地,紋飾鎏金。提梁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於花叢間,靈動可愛,栩栩如生,裝飾在提梁罐兩面,其余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

黑釉油滴碗

高8.5cm,口徑30cm,底徑10.6cm。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稱為"油滴釉"。

彩繪雁魚銅燈

彩繪雁魚銅燈為西漢時期的文物,1985年出土於陜西省神木縣店塔村西漢墓,通高54厘米,長33厘米,寬17厘米。燈由銜魚的雁首、雁身、兩片燈罩及帶曲鋬的燈盤四部份組成。雁身為兩範合鑄,兩腿分鑄後焊接。通體彩繪紅、白二色。兩燈罩可自由轉動,能調節燈光照射方向和防禦來風。雁腹內可盛清水,燈煙經雁頸溶入水中,可減少油煙汙染。構思精巧別致,是漢代燈具中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