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大美不雕:對三塊高古素玉璧的鑒賞

2024-06-15收藏

古玉收藏,有說不盡的學問,所以也有無窮的樂趣。前面,文人曾經發文,【吉光片羽:對一塊漢代蒲紋璧殘片的資訊解讀】,就一塊古玉殘片,發出了自己的千古之思。更早,文人還曾經展示過一堆自己收藏的以上三代為主的高古素璧,讓同好們一同鑒賞。今天,文人就再發幾個玉璧,與喜歡的兄弟姐妹們同樂。先看看這個:

這樣的蒲紋璧,紋飾簡簡單單,但極具美感。東西很開門,懂的,就是一眼貨。當然,對於不懂的或者不想懂的,估計無論我怎麽說,他也未必會懂。

但文人更喜歡的,其實還是上三代的素璧。雖然這類素璧不事雕琢,但素樸之中,卻自有一種大美不雕、大巧不工的美,是文人的最愛。

前些天發了那批素璧後,有兄弟留言說,這樣的素璧真心不錯,但是,也忒難以鑒別真偽了。嗯嗯,說得也是。工藝越簡單的,鑒別起來確實越難。但是,只要東西看多了,自然慢慢就熟能生巧,明白其中的門道了。今天,文人就再發三個高古素璧,並就藏說鑒,簡單地給喜歡學習與研究的兄弟姐妹們,說說其中的基本門道。

喏,東西就是下面這樣的, 尺寸不大,直徑7-8厘米。——但這個尺度,在素璧中,已經算是中等個的了:

1、先說材質。文化時期,古人用玉,多是就地取材,多使用地方玉。如紅山玉器,多采用遼寧地區出產的岫玉或含有透閃石成分的河磨玉;良渚玉器,多使用太湖地區當地的小梅嶺玉;齊家玉器,多使用甘肅地區馬鬃山、馬銜山玉料,也開始有少部份和田玉。這些玉料,各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判斷一件玉璧是不是高古的,必須首先看其整體風格與用料是否一致。比如,這三件玉璧,包括其中一件碧玉件,都是甘肅地方料,造型風格也符合齊家文化玉璧的特點。兩者完全吻合,挑不出毛病。

2、再說制坯工藝。制作玉璧,古人先要制坯,而這,就必然留下當時制坯工藝的痕跡。譬如,如何開片,就是一個問題。古人要制作出一塊小玉片,大體不外幾種工藝:譬如,用天然的薄片石料磨制。但更多的,是進行所謂的「片切割」或者「線切割」。但是,無論什麽工藝,限於當時工具的落後,都經常會在玉璧上留下制坯的痕跡。比如,下面這塊玉璧表面上的弧線殘留,顯然就是當時線切割的痕跡:

還有,無論古人再制作上如何用心,高古玉璧的開片,多數情況下都還是厚薄不均的。你仔細對比觀察玉璧的邊緣厚度,基本上都會發現有厚薄變化,很難絕對均勻。再有,玉璧是圓形的,古人又如何取圓呢?兩種辦法:一是使用類似割圓術的辦法,不斷磨去多余的部份,最後取圓。二是使用空心大管鉆,以套取工藝取圓。但無論以什麽工藝取圓,最後基本都會留下蛛絲馬跡。比如,下面這塊碧素璧,其邊緣上就明顯留有因套鉆取圓而產生的旋紋,最後在邊緣上,還留下了台階式殘茬。下面的圖片,請大家註意觀察玉璧的厚薄不勻與套圓殘茬:

3、鉆孔工藝與打磨工藝痕跡。玉璧,在中部都要打孔。最早的玉璧打孔,基本是一點點磨穿的,工藝很好辨識。稍晚,基本都是用竹木等所制造的鉆棒,沾上解玉砂鉆孔。但鉆棒質地不夠堅實,後面一定會越磨越細,所以,玉璧的中孔,基本都呈現出漏鬥狀,倒過來看就是「喇叭孔」。而且,在出口上,最後基本都有鉆穿後硬生生頂出形成的崩茬。這種現象,以齊家文化玉璧為最。直到鐵質鉆棒出現後,這種現象才得以改變,孔壁變得相對筆直了。註意觀察下面圖片的壁孔與打磨工藝。

4、最後看沁色。幾千年的高古玉,歷史都會在上面留下滄桑,一定會包含有多種沁色。土沁、水沁、鈣化、白霧沁、開窗、通透現象等等,五花八門,大幾十種。具體的,大家自己觀察吧。特別指出,下面的兩個玉璧中,都有高古玉綹裂後呈現的玉漿自愈的痕跡,這個,基本是不可仿的。

文人強調,高古玉的鑒別,都實行一票否決制:只要有一個問題得不到解釋,那就不能斷為真品。這個,是絕對不能將就的。

今天就說到這裏吧。只是提綱挈領,要詳細解讀,再啰嗦幾千字,也都未必說得清楚。收藏的入門,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達成的。喜歡的,一起研究,慢慢努力吧。

不喜歡的,也請你們繼續噴吧。 什麽河南造、蚌埠工、上周貨,你盡管來。只要噴了後,你自己快活,能夠在網絡空間裏找到存在感,那就很好。文人是不會生氣的,還會替你高興。[大笑][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