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老物件,你能認識14樣說明你已經五十歲了,全認識說明你真的老了

2024-02-05收藏

文 | 羊羊史記

編輯 | 羊羊史記

前言

三轉一響的婚俗,見證了無數對新人的甜蜜約定,奶奶的蠟針線,編織出一雙雙暖心的襪子,老式收音機,伴我們度過了多少個關燈的夜晚......

你還記得童年那些已經淡出生活的老物件嗎?

歲月流逝,時代變遷,這些老東西已 不再「時興」 ,或許已 名存實亡 ,但每一樣都飽含時代記憶,承載了無數個家庭的故事。

讓我們翻開那本泛黃的記憶,一起回望那些充滿歲月銘印的老物件吧。

臉盆架

一種簡單的鐵絲架子,用於放置洗臉盆、毛巾、香皂等洗漱用品。

它極為實用,可以收納多個物品,有的還帶鏡子, 其中木質的臉盆架同樣常見。 這種老式生活器具,充滿古樸韻味。

我記得小時候家裏的臉盆架是爺爺做的,他精通木工活,從選材到加工都是自己動手完成。那個臉盆架已使用多年, 木頭上的紋理被手指撫摸出光澤 ,散發著一股淡淡的香氣。每次洗臉,我都喜歡先撫摸臉盆架的邊緣,感受手指下光滑的觸感。

鍘刀

一種大型的金屬刀片,用於砍斷草料餵養牲畜。

它刀片粗糙,不需要太鋒利,能輕松斬斷青草。 每家農戶都有它,可說是過去養殖業的標配,經常會有人拿著鍘刀去割草餵豬。

當年爺爺揮舞鍘刀的姿態很嫻熟,仿佛在表演舞刀弄槍。我時常跟在後面觀看,被他嫻靜的動作深深吸引。

有一次,他讓我試著拿起鍘刀, 我雙手握住沈重的刀柄,努力揮舞,卻難以割下絲毫青草。 這讓我更加佩服爺爺的力量和技巧。

壁梳

一種密齒的頭發梳,除了梳理頭發,還可用來除去頭虱。

由於過去衛生條件差,頭虱十分常見,只能用壁梳刮除。

媽媽說,她小時候就經常用壁梳給奶奶除蟲。壁梳齒縫密集,需要仔細梳理每個發隙,確保將虱子梳除幹凈。

這是一個費時但必要的工作,也增強了人們的耐心與細致。

煤球火

過去北方地區的一種取暖烹飪工具。 它可以燒水、煮飯,也可直接取暖。

每到冬季,人們就擠在煤球火旁烤紅薯、烤地瓜。這種老式取暖方式雖簡陋但溫馨,帶來滿滿回憶。煤球劈啪作響的聲音總讓我感到特別安心。烤在煤球火上,紅薯和地瓜的甜香四溢,我們吃得津津有味。

湯婆子

它是冬天裏 取暖的好幫手 ,富裕家庭的小姐們用漂亮的湯婆子取暖已經見諸不少古裝劇。普通家庭用的湯婆子比較簡陋,但同樣讓人感受到溫暖。

小時候,睡前往湯婆子裏註滿開水,然後慢慢地在被窩裏捲動,整個被窩都暖和起來。第二天起床,湯婆子裏的水還是溫熱的,可以用來洗臉。

當時的湯婆子多用布制成,要先在裏面墊一層塑膠袋,才不會漏水。 睡前把湯婆子放在被子裏,要慢慢往裏推,不能直接放在腳邊,否則會燙到腳。

用湯婆子取暖已經有很長歷史,它曾出現在多部古裝劇中,見證了中國人的生活點滴。

墨鬥

這是建房子時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拉出長直的參考線。

墨鬥裏面浸泡著墨水的棉線,使用時固定一端,慢慢拉出,在適當位置用手指彈一下 ,墨水就印在了墨線經過的位置,形成參考線。

這個小巧的工具幫助建造了無數民居,至今還在使用。

墨鬥的線輪和棉線要配合得當,線的長度和彈力都要掌握,才能拉出筆直的墨線。用墨鬥拉線要站在合適的位置,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否則線會打偏。拉出的墨線要及時固定,以免被風吹亂。

墨鬥曾助力無數工人,它簡陋但強大,小巧但功能強大。

煤油燈

曾經照亮了無數家庭,在電燈未普及時, 煤油燈就是人們最主要的光源。

但煤油不便宜,媽媽常在月光下做針線活,舍不得點燃煤油燈。煤油燈的光線也成就了一代人的童年,那些手影兒遊戲至今仍記憶猶新。

現在,電燈已進入千家萬戶,煤油燈漸漸結束了生活舞台。但煤油燈溫暖的光帶來的回憶卻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鏊子

烙煎餅的好幫手 ,它的烹飪原理很早就被發明出來。

金屬的鏊盤能夠均勻地傳熱,現在雖多用電餅鐺,但吃到的煎餅還是沒有鏊子烙的香脆可口。 鏊子經煙火氣處理 ,使用過程中還會繼續積累味道。

新鮮的面糊放在鏊子上烙,邊邊角角都會泛起焦香,非常誘人。就算現在科技發達,自動控溫的電餅鐺也無法完全取代鏊子獨特的烹呼叫法。

水煙袋

最早出現在清朝,它利 用水過濾煙草,不刺激咽喉 ,深受慈禧太後等人喜愛。

這種小物件見證了一段歷史,也留下了人們生活點滴的銘印。

水煙袋透過水的過濾,讓煙草的刺激減輕許多。 不同的水煙袋的材質和制作工藝不一,使用感受也有差異。 有些水煙袋需要經常更換過濾水,而有些可以長時間使用。

水煙袋因為較為溫和,也受到了一些老人的喜愛。

壓水井

在自來水不普及的時代,壓井幾乎家家必備。

那奇形怪狀的器具下面就是井, 輕輕一壓長桿 ,甘甜的井水就會湧出,既省力又安全。

回首往事,它們或許就是我們童年最熟悉的景象。現在雖然條件好了,但兒時的記憶卻深深地留在心中。

手搖脫粒機

看似簡陋,其實是農民的智慧結晶。記得小時候,每到玉米大豐收時,各家各戶都彌漫著一股玉米的香氣。

祖父會把玉米逐個放入頂部的漏鬥口中,轉動手搖柄,玉米粒就從邊上的口子裏流出,完完整整脫離了玉米棒。

如果不用脫粒機,只能靠 人工逐粒剝離 ,那得花費數倍的體力。這簡單的機械結構幫助農民節省了許多勞動時間。

簸箕

一些像簸箕這樣的日用工具,往往跟隨一個家庭幾代人,由於制作考究, 使用壽命很長 。有人用它淘米洗菜,也有人用它揚曬糧食。

但工業時代的來臨,讓這些手工藝品逐漸失去市場。價格高了無人問洋,價格低了也難以維持這門手藝。我們曾經的日常用具,正在因時代變遷而離我們遠去。

老式織布機

相對其他東西,老式織布機 給我們更大的距離感。

現今我們能輕松在網上購買各式服飾, 但過去媽媽和妻子們需要親手織布、縫制衣物。

一件新衣往往攢足了母親的心血,她會精心織布、染色,只為孩子有一件合心意的新衣。當這種母親們的愛意被機器生產取代時,我們也失去了一份珍貴的情感。

列舉了這麽多,考考大家下面這個又是做啥子用的?

筆者認為

這些老式生活用具,或許已成為歷史,但它們承載的回憶永遠定格在那個年代。每件物品都飽含人們的生活銘印,讓我們追憶起曾經的點點滴滴,這就是它們的可貴之處。

這些樸實的器具見證了我們祖輩的成長歷程,留下了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銘印。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回憶,並且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