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AI芯片之爭迎來下半場:OpenAI攜台積電入局,迎戰輝達!

2024-09-04科技

誰能想到,2nm 還沒來,預計 2026 年量產的 1.6nm 就已經引起轟動了。根據中國台灣經濟日報援引產業鏈人士報道,除了蘋果照例預定台積電 A16(16 埃米等於 1.6 納米)首批產能,OpenAI 也加入了台積電 A16 產能的正選名單。

OpenAI 要造 AI 芯片並不意外,OpenAI CEO Sam Altman 早就打算募集 7 萬億美元來建設晶圓廠,以進行自家 AI 芯片的研發和生產。但耐人尋味的是,蘋果和 OpenAI,兩個時代的開創者正在展開了一場關於台積電 A16 首批產能的競賽。

背後是新時代巨頭與 AI 芯片的崛起。

爭搶台積電 16A,不只是 OpenAI 與蘋果之爭

A16 芯片是台積電目前已揭露的最先進制程節點,也是台積電邁入埃米制程的第一步,預定在 2026 下半年量產。

這件事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據台積電介紹, A16 將采用下一代納米片晶體管技術,並采用超級電軌技術(SPR),SPR 技術就是將供電路線移到晶圓背面,以在晶圓正面釋放出更多訊號路線布局空間,來提升邏輯密度和效能,是一種獨創的、領先業界的背面供電解決方案。

路線圖,圖/台積電

總的來說,台積電不僅將帶來晶體管密度的提升,還整合了最新的納米片晶體管技術和背面電力傳輸系統,理論上將大幅提高芯片的效能與能效。換句話說,這可能將 AI 芯片推向更高峰,甚至開啟一輪新的技術革命。

而對 OpenAI 來說,這不僅是搶占先機,更是對未來 AI 計算的戰略布局。 要知道,AI 模型的復雜度和計算需求日益增加,沒有強大的硬件支持,想象力再豐富也只能止步於紙上談兵。

OpenAI 與蘋果爭奪首批台積電 A16 制程產能,實際上也反映了整個科技行業對 AI 硬件需求的旺盛與迫切,不僅凸顯了 AI 計算需求的飛速增長,也標誌著 AI 硬件正在成為科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圖/ X

在這個新的戰場上,誰能率先掌握最先進的芯片技術,誰就能在未來贏得更多的先機。 從這個角度看,OpenAI 與蘋果之爭的背後,也是 AI 時代與移動時代的一場角力。

2024 年,AI 芯片大熱下的分化

5 月底,知名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釋出了一份報告,指出 2023 年全球 AI 芯片銷售收入達到了 536 億美元,並預計 2024 年將同比增長 33%至 710 億美元,在 2025 將增長至 920 億美元。

不意外,驅動 AI 芯片銷售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包括對邊緣計算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在手機、PC、物聯網器材以及自動駕駛系統等領域的需求 。此外,AI 芯片在數據中心更進一步的套用也為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 。

而在 2024 年,我們同樣能看到當海外芯片巨頭在 AI 技術浪潮中繼續乘風破浪,國內 AI 芯片廠商也在加緊追趕,努力縮小與國際領先者的差距。

說到 AI 芯片,首先肯定繞不開目前 AI 芯片領域的王者——輝達(NVIDIA)。今年上半年,輝達依舊霸氣外露,推出了全新的 Blackwell B200 平台——有史以來最強大的 AI 芯片,直接將 AI 訓練和推理效能拉到了新高度。

Blackwell B200,圖/輝達

盡管 Blackwell B200 被曝出貨時間將從今年 10 月推遲到明年初,但輝達的 GPU 仍然是市場的主角,幾乎壟斷了全球 AI 芯片市場,特別是在數據中心和高效能計算領域,繼續穩坐龍頭老大的位置。

老對手 AMD 也不甘示弱。2024 年上半年,AMD MI300X 就開始了大量出貨,在推理效能上超越了輝達部份產品。雖然在 AI 芯片的市場份額上還不能與輝達相提並論,但 AMD 不論是產品還是市場表現已經足以讓人刮目相看。

在國內市場,寒武紀和華為昇騰的表現也不容小覷。

寒武紀即將釋出的思元 590 據稱效能大幅提升,直接對標輝達 A100,計劃年內量產出貨。盡管距離輝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並且今年上半年的財報還顯示寒武紀營收只有 6477 萬元,同比下降了 43.42%,但其市值一直從去年漲到今天。本質在於,外界依然看好寒武紀在 AI 芯片領域的技術積累,以及國產替代的機遇。

另一方面,華為的昇騰 AI 芯片則已經在國內市場風生水起,被大量國內公司采購。華為此前推出的昇騰 910B 被認為基本可以對標輝達 A100, 而預計在今年 10 月出貨的昇騰 910C 則是對標目前最主流的輝達 p00,或將進一步鞏固了華為在國內 AI 芯片市場的領導地位。

昇騰 910,圖/華為

總體來看,2024 年上半年,AI 芯片市場依舊風雲變幻,輝達和 AMD 在海外市場上展開激烈競爭,而華為和寒武紀則在國內市場上逐步擴大影響力。面對 AI 芯片的激烈戰場,這些公司都在全力以赴,爭取在未來的科技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大模型「變小」:國產 AI 芯片「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過去,AI 芯片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如何為超大規模模型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但如今,行業正在發生微妙的轉變——從提供「最強、最有用」的大模型轉向打造「最具性價比」的小模型。

從深度求索(DeepSeek)到 Gemini 1.5 Flash,再到 OpenAI 推出 GPT-4o mini,從今年年初開始,大模型廠商對更小參數規模模型的追求變得越來越明顯,這對 AI 芯片行業的影響不可小覷。

圖/ OpenAI

隨著模型規模的縮小,可以預見低功耗、高效率 AI 芯片的需求將越來越大。 這意味著芯片廠商可能會從過去一味追求效能的思路,轉向更多考慮最佳化能效和成本的方向。不僅是在流動通訊器材上,也包括 HPC 上,更精悍 AI 芯片將更加受歡迎,這不僅推動了芯片的小型化,或許也帶來了芯片架構設計上的改變。

此外,小規模模型的廣泛套用將可能降低對大規模計算資源的依賴,推動 AI 芯片在更廣泛的套用場景中普及。 過去,AI 芯片主要集中在數據中心等高效能計算領域,而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 AI 芯片更多地套用於終端器材和邊緣計算場景。這種轉變將推動 AI 套用與 AI 芯片下沈到更多的套用場景中,這對新興廠商來說,無疑是一個良機。

而對國內的 AI 芯片廠商來說,小規模參數模型的崛起尤其是趕超輝達等巨頭的絕佳機會。

圖/寒武紀

一方面,小規模模型對極高端硬件的依賴度降低,給了國內廠商在技術上縮小差距的可能性。 同時透過推出高效能、低功耗的芯片,也更能快速占領市場份額。尤其是在智能城市、物聯網和邊緣計算等國內套用需求旺盛的領域,更有機會利用本土化的優勢,迅速擴大市場影響力。

另一方面,國內對於 AI 芯片的國產替代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政策傾斜,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技術研發,都能幫助國內廠商加速技術突破和市場擴充套件。 同時,隨著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增加,自主可控的芯片供應鏈顯得尤為重要,也為國內 AI 芯片廠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然而,趕超輝達也絕非易事。

輝達在全球 AI 芯片市場的領導地位不僅依賴於其強大的硬件效能,還得益於其成熟的生態系和廣泛的行業合作夥伴。要實作趕超,中國廠商不僅需要在技術上取得突破,還必須構建一個強大的軟硬件生態系,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企業客戶。

寫在最後

AI 芯片的競爭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每個參與者都在奮力奔跑,試圖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強如輝達,也要在海外和國內市場面對無數強敵的進攻。

小規模參數模型的發展確實為中國 AI 芯片廠商提供了一個趕超巨頭的良機,但這條路上依然充滿挑戰。成功的關鍵在於技術創新、市場策略的靈活調整,以及生態系的構建和擴充套件。 如果能夠抓住這個趨勢並有效執行,國產 AI 芯片有望在未來的全球市場中脫穎而出。

不過也要指出,AI 芯片市場已經不僅僅是硬件效能的戰場,而是軟硬件生態、創新能力和市場戰略的綜合比拼。而歸根結底,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也只有那些不斷創新、勇於迎接挑戰的廠商,才有資格贏下這場 AI 芯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