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富士康的「障眼法」

2024-08-24科技

一場漫長的拉鋸戰。

1

富士康「回歸」

「富士康回歸」的聲浪鋪天蓋地。

最近一段時間,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又開始大量招工了。有招工中介向媒體表示,目前富士康正在招「高價」工,其中小時工的時薪為26元,返費工在打卡90天後可獲得7500元的返現獎勵。

在媒體的報道中,富士康這次用工需求量很大,號稱「5萬人湧入富士康」。要求也很松,「基本上報名面試(的人)90%都可以過」。

招工排隊的長龍並不是 富士康 帶給 鄭州 唯一的 「禮物」。

時間回到2023年初,富士康董事長 劉揚偉 曾在60多天時間裏三訪河南,並放下豪言:

在河南再造一個 新富士康 」。

2023年4月,富士康新事業總部揭牌儀式上,富士康更是宣布,將持續深耕河南,把鄭州基地打造成富士康全球創新和產業布局的核心基地和重要標桿。

到了2024年,富士康與河南的關系進一步升溫。7月,河南和富士康在鄭州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河南黨政一把手都來了。

在活動上,富士康宣布,將在鄭州建設新事業總部大樓,為富士康在大陸實施3+3戰略提供產業資源和技術支持。資訊顯示,富士康在鄭州的新事業總部專案一期選址位於鄭東新區,建築面積約7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0億元。

一系列動作之下,人們驚呼: 富士康 還是要回歸內地!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2

「撤退」的號角

「全球最大代工廠」,這是富士康身上最顯著的標簽。

前些年,【財富】雜誌評選出的2022年全球500強企業排名榜中,鴻海精密(富士康)排在第20位,年營業收入達到2146億美元(約人民幣1.5萬億元),遠超阿裏、華為,甚至超過了中國工商銀行。

這份榮耀背後,光在中國大陸,富士康就建立了30多個科技工業園區,員工總數一度超過百萬。

在這裏邊,最典型的就是鄭州富士康。 它是全球最大的iPhone生產基地,生產了全世界近一半的iPhone新機。2020年,中國出口額百強企業,鄭州富士康排在第一,出口總額為316億美元,是華為終端出口總額的近一倍。

自2010年富士康正式落戶鄭州以來,其為河南帶來了大量機會。

一是就業。 早在2013年,富士康鄭州園區員工已超過30萬人,而且90%以上為河南籍員工。根據當地媒體報道,2023年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全園區人數穩定在20萬人左右。

二是產業。 借著富士康的勢能,鄭州逐步引來了中興、創維、天宇、OPPO等300多家產業鏈上下遊的相關企業,形成了世界級的電子資訊工業集群,真正完成了產業轉型升級。2021年,鄭州電子資訊工業的產值達到5300億,是富士康來之前的35倍。

為了引來和留住富士康,鄭州也給出了十足的誠意。數十億美元的建廠補貼、投產前五年免企業稅和增值稅、富士康員工可以少交社保及其它費用……給補貼、給土地、給政策,甚至政府還親自幫富士康招工。

但這種 「甜蜜」沒能一直延續。 富士康很早就在籌謀外遷產能了。2017年,富士康決定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建工廠,預計要投資100億美元;2018年,富士康宣布要在印度建蘋果手機代工廠;此外,越南、墨西哥、巴西等地也成為了富士康的建廠目的地。

富士康的「撤退」是蘋果供應鏈外遷的縮影。這幾年,在大國博弈的影響下,蘋果產業鏈試圖擺脫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遷往成本更低的新興市場國家。

例如數據顯示,從2019年以來,蘋果透過其供應鏈合作夥伴,在越南的累計投資達到近400萬億越南盾(約160億美元)。

再如從2023年開始,超過13%的全球iPhone在印度組裝,而此前超過96%的全球iPhone都在中國大陸組裝。根據摩根大通分析, 2025年蘋果在印度生產的iPhone將占全球總產能的25%。

這種「外遷」的影響也顯而易見。數據顯示,2023年河南的手機出口量同比減少了15%。2024年一季度,河南的手機出口量更是同比下降61%。

受此影響,河南一季度的出口額大跌23%,直接被擠下了「中部外貿第一大省」的寶座。

正因此,人們才倍感好奇,鐵了心要「撤退」的富士康,這是改主意了?

3

糾結的富士康

從明面上看,富士康這波「回歸潮」至少有兩個原因。

其一, iPhone 16 產能需要。 按照慣例,iPhone 16將在今年9月份面世。市場調研機構TechInsights釋出的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在頭部廠商排名中,蘋果以13.7%的市場份額跌出了前五名。同期,華為出貨量同比大幅增長118.8%,市占率排第三。

壓力山大的蘋果,把厚望寄托在iPhone 16身上,自然不希望產能出現意外。在「蘋果季」加大招工力度,對富士康來說並不出奇。

其二, 印度 制造受阻。 印度確實承接了不少富士康的產能,但短期內印度制造還難擔重任。一方面,印度工人水平有待提升,產品良品率不高,印度工廠組裝的 iPhone15良品率僅有五成左右。另一方面,印度基礎設施落後,此前「限電令」要求包括富士康在內的一眾工廠企業,必須減少30%的生產用電量。

還有備受詬病的營商環境。印度素有「外資墳場」的外號,美、英、德、日、韓的企業都曾被印度政府罰過,殼牌、諾基亞、IBM、沃爾瑪、肯恩能源這些跨國大企業紛紛拜倒在三哥的鐵錘下。華為、阿裏、中興、小米等中國企業,也曾在印度有過慘痛經歷。

但實際上,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原因。 富士康回來的真正目標,是布局新能源產業。

對蘋果的依賴讓富士康感到不安。要知道,富士康近50%的收入都來自蘋果公司,蘋果手機出貨量一旦下滑,富士康的感受最為直接。況且過去數年,蘋果也在想辦法找到更多的富士康。

在這樣的背景下,富士康瞄上了造車。早在2021年,富士康先後與拜騰、吉利聯合釋出訊息,又是提供資源,又是成立合資公司,跨界之心極為迫切。此前 郭台銘 生日,富士康更是一口氣釋出了三輛車。

其實更早的時候,2005年富士康就曾收購台灣安泰電業,正式涉足電瓶線、倒車雷達等車用電子產品制造。

這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扶搖直上,富士康自然不想錯過這個大蛋糕。

在戰略上,富士康正在從一家制造服務公司轉變為平台解決方案供應公司,目前發力的是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以及智能電動車三大平台。而資料顯示,河南已經擁有鄭州比亞迪等17個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加上長期合作建立的友好關系,富士康「加註」也在情理之中。

綜合來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 蘋果產業鏈的外遷已成趨勢,富士康的外遷也一樣。 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這是資本的必然布局。

但同時,為了抓住新能源汽車的風口,富士康又離不開中國內地,這裏完備的產業鏈,這裏龐大的市場,都讓富士康無法割舍。

這種糾結的拉鋸,可能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