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該為大數據 「殺熟」畫上休止符了

2024-08-01科技

文丨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尹傳剛

暑期已至,旅遊旺季也已開啟。人們頻繁地使用線上旅遊平台購買機票、訂酒店等,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再次引發關註。

近日,有消費者投訴稱:在相同平台、相同時間預訂同一航班,不同賬號顯示的機票價格相差近千元,會員價比普通使用者還貴。

近些年,大數據「殺熟」已經成為高頻詞,隔三差五引發輿論熱議。不僅機票預訂,在酒店預訂、電商、外賣、網約車等場景下,相信大家也或多或少經歷過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殺熟」,意味著熟客要支付不應該承受的更高價格,簡直豈有此理!

「殺熟」並非線上獨有。筆者經常在菜市場「光顧」一個阿姨的水果攤,有次去買香蕉,阿姨說給我熟人價,5元一斤,稱完重量,付完錢,轉身還沒走遠,卻聽到阿姨給另一個人開出的價格是4元一斤。於是,我再也不去買了。類似的購物體驗,相信並不是筆者獨有。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殺熟」,既不地道,也殊為不智。

當然,線上上消費環境中,「殺熟」發生更頻繁,隱蔽性更強,實作也更容易。其背後是「演算法」在作祟。平台方會根據搜集到的使用者個人資訊、購買習慣等,透過大數據模型建立使用者畫像,據此實行區別化的價格行銷策略。消費者相當於被大數據演算法給「算計」了。作為消費者,往往不會特意用不同的賬號,去比對價格,因此很容易就著了道。這樣的「殺熟」,不僅難以發現,也不易取證。

演算法成為「算計」消費者的工具,不僅觸及商業倫理的底線,也違反了相關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第九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不得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同一商品或服務在同等交易條件下設定不同的價格或者收費標準。有法律人士認為,這一條款精準指向大數據「殺熟」,為消費者維護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依據。有關監管部門要認真維護法律法規權威,對價格歧視,發現一起,嚴查一起。

但消費者遭遇「殺熟」,一般舉證不易、維權困難。平台在技術、資訊等方面,對消費者擁有壓倒性優勢。建議嘗試引入公益訴訟機制,由法定機構或組織代表公眾維權。相關部門不妨提供一些技術支持,幫助消費者尋找、固定證據。同時,建議探索舉證責任倒置等制度創新,由平台方自證「清白」。

近些年來,大數據「殺熟」禁而不止,屢見不鮮,「人人喊打卻又辦法不多」。無論如何,是時候為其畫上休止符了。這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主動作為、開拓創新,拿出治理新招。

從長遠看,一些平台的「殺熟」行徑,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盡管短期內可能帶來利益,但會逐漸瓦解消費者對平台的信任。因此,誠信、平等地對待每一名消費者,才是長遠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