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地球的年輪——巖芯

2024-07-26科學


很多事物都蘊藏著歷史的密碼,例如可以根據樹木的年輪推斷其年齡,根據珊瑚的生長紋推斷億萬年前一晝夜的時間,根據沈船木質的腐爛程度可以估算其沈沒的時間等。地球的歷史則記錄在巖石中,當我們透過鉆探的手段獲取一段段圓柱形的巖石樣品(也就是 巖芯 ),並將其編碼裝箱儲存在特定地點,我們就像是擁有了地球的史書和珍藏地球史書的圖書館。


何為「巖芯」?

巖芯根地質勘查工作或地質工程的需要,科研人員使用環狀巖芯鉆頭及其他取芯工具,向地下從孔內取出的圓柱狀巖石樣品。巖芯還被譽為「 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 」,獲取巖芯是深入了解地下礦產資源特征最直觀、最實際的途徑。


大慶巖芯


巖芯承載著大量重要的地球系統科學資訊,在研究地殼內部結構和物質組成、探究地球形成與演化、解決全球性或區域性地球系統科學難題或重大地質問題、破解與人類生存相關的能源資源環境問題等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也為深部成礦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提供必要的實物和數據基礎。


巖芯的直徑取決於鉆頭的內徑尺寸,固體礦產鉆探巖芯直徑一般在25毫米~70毫米,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巖芯直徑一般為95毫米~150毫米,科學鉆探巖芯直徑一般為50毫米~311毫米,水壩橋基巖芯直徑有的達1.0米~1.5米。


勘探技術為獲取巖芯保駕護航

表面形態的相似不能掩蓋實質的不同,不論是物質基礎、形成過程,還是規模,湘西的喀斯特和北方的黃土地貌都存在巨大的差異。


獲取巖芯要面臨三大難題: 高地應力、高溫、高壓 。首先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地層和復雜情況,如地應力集中、地層壓力異常、地層破碎、地層蠕變、高礦化度(高密度)等,復雜的地質條件可能導致鉆井事故和鉆進效率降低等不利後果。此外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問題也對鉆井器材是極大的考驗。隨著鉆探的深入,地下空間中溫度和壓力迅速增大,一般來說,每下探100米溫度就上升3°C。不僅如此,鉆機鉆進過程中也會因摩擦產生額外的熱量,即便有鉆井液的降溫潤滑作用,也會因能量堆積對鉆桿產生極大的影響。此外,因深度加深,地層壓力體系更加復雜,超長的鉆桿柱本身的重量就有極大的應力,而鉆桿柱還要承受鉆進施工中的拉伸、壓縮、彎曲、扭矩等復雜載荷的作用,不可預見因素多,給井身結構設計帶來極大的難度,所以在鉆探之前還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研發特殊的鉆探器材。


陸地鉆探


為了向地球更深部鉆探,達到更高的巖芯采取率,以及保障巖芯獲取的完整性等,我們需要研制新的鉆探技術,采用合乎要求的取芯工具和正確的取芯方法,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為科學分析巖芯數據保駕護航。


鉆探巖芯是一種目的性極強的工作,需要對鉆探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確定工作區和鉆探具體點位。地質勘尋找礦為了掌握工作區蘊藏的礦產資源量多少,需要按照地質條件、工程程度、工程間距等布置鉆孔,力爭用最少的勘探工作量達到較好的勘查效果。地質勘尋找礦主要側重於生產研究,在地質報告中會設計一批經科學論證的地質鉆孔進行鉆探。科學鉆探主要根據科學研究目標,對科學鉆探井進行綜合選址,最終能夠達到預期設定目標和研究設想,一般重大專案都會設定科鉆選址研究專項。科學鉆探側重於科學研究,鉆探深度大(上千米甚至近萬米),且科學鉆探投入成本大(多達上億元),其研究涉及內容多,多用於交叉學科甚至跨學科研究。


編錄裝箱的巖芯


國內外巖芯大比拼

說起國內外巖芯鉆探大比拼,就不得不提大洋鉆探和大陸鉆探的發展歷程。由於大洋地殼平均厚度只有7千米,而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所以人類選擇先從較薄的大洋地殼鉆探開始,逐步開展大陸鉆探計劃。


大洋鉆探


1957年美國提出了「莫霍面鉆探計劃」 ,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鉆探計劃,這個計劃目標是打穿地球「莫霍面」(鉆探點地殼厚度為17千米),但最後也只是透過3600米的水深向洋底鉆進了183米,發現前170米都是深海沈積物,再往下是基巖——玄武巖,這是人類首次采集到組成大洋地殼的巖石。

1968年-1983年,由「格羅瑪·挑戰者」號大洋鉆探船執行了 深海鉆探計劃(DSDP)


1985年-2003年,由「喬迪斯·決心」號大洋鉆探船執行了 大洋鉆探計劃(ODP)


2003年-2013年,由「喬迪斯·決心」號、「地球」號大洋鉆探船、「特定任務平台」執行了 綜合大洋鉆探計劃(IODPⅠ)


2013年-2023年,又執行了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Ⅱ)


大洋鉆探

這些計劃的實施從開始單一科學目標,逐步演化為綜合性的科學目標,使得我們對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深層次原因,以及深部生物圈、氣候變遷、海底石油、可燃冰等能源資源的熱點前沿科學問題有了更多的認識、理解和實踐,也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開發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


大陸科學鉆探歷程中,前蘇聯曾在遠東的科拉半島上布置了一口鉆井,設計孔深15000米,並且成立了16個實驗室,開展對巖芯的研究。這口鉆井自1970年到1983年的13年時間裏,向地下鉆了12262米。最後,因為技術、資金,加上科學研究沒有重大發現等原因,1994年,科拉超深井鉆探工作正式終止,但是其創造的12262米的科學鉆探深度世界紀錄至今沒有被打破。


1977年,當時的西德提出了「西德大陸深鉆計劃(KTB)」,該計劃主孔在1990年~1994年實施,設計孔深14000米,最終鉆進深度9101米。科學家透過獲取的巖芯,分析掌握了地下9000多米不同深度的巖石物理參數。


1996年,中國、美國、德國聯合簽署合作備忘錄, 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 宣告成立。在ICDP資助下,中國主要實施了三個鉆探工程:江蘇東海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於2001年至2005年實施,鉆探深度5158米,透過獲取巖芯數據分析,科學家發現了超高壓礦物柯石英和金剛石。青海湖國際環境科學鉆探工程2005年實施,包括湖上鉆探和陸上鉆探,前者實施13個孔,累計鉆進547.8米,獲取巖芯323米;後者實施2個孔,累計鉆進近2000米,獲取巖芯1600余米,由此建立沈積物年代序列和研究高分辨率環境變化,為研究中國青海湖地區環境形成演化以及西部地區開發提供數據基礎和決策依據。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由「三井四孔」組成,即松科一井南孔、北孔,松科二井和松科三井,獲得連續完整的巖芯8200余米,其中松科二井鉆探深度7178米,科研成果最為豐碩。此項工程建立起了通往白堊紀的「金柱子」,為地球深部探測和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了關鍵技術和裝備,拓展了松遼盆地深部頁巖氣、地熱能等能源勘查開發的新空間,引領了全球白堊紀陸相古氣候研究,顯著提升了中國在地質歷史古氣候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建立「地球歷史圖書館」

巖芯的價值在於其蘊含的科學資訊,因此要對巖芯進行科學描述,同時對於采集的巖芯要妥善保存,這就好比建設一個地球歷史的圖書館。


巖芯的描述分為宏觀和微觀描述兩個部份, 宏觀描述 主要包括巖性、礦物成分、結構組分、生物化石、沈積構造、產狀、孔隙裂隙等,微觀描述主要是磨制光(薄)片進行顯微鏡下礦物結構特征的觀察分析。此外,科技人員通常要對從特殊礦區、深孔、超深孔、海底洋底取出的巖(礦)芯做幾十項化驗、檢測、分析,包括物質成分的常量、痕量分析,古地磁測定,年齡測定,X光繞射、同位素測量、放射性測量,以及測定巖芯的物理力學性質。描述後,要開展全面的巖芯掃描數碼化工作,即用巖芯數碼化技術提取描述巖芯的數據資訊,將實體巖芯「數碼化」,建立「全國巖芯樣本基因數據庫」。


實物中心巖芯庫


巖芯不僅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而且獲取過程也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需要妥善保管。首先要按照【地質勘查鉆探巖礦芯管理通則】(DZ/T 0032-92)的要求,將獲取的巖芯自上而下地按順序及時、準確地放入一定尺寸的巖芯箱內,進行編號,確保從鉆井提取上來的巖芯記錄完整、準確、巖芯真實有效等,並賦予「巖芯ID」,關聯所有與之對應的巖芯段位資訊,使得巖芯成為「有身份的人」。此外,普通巖芯做好「防盜、防光、防高溫、防火、防潮、防塵、防鼠、防蟲」八防要求,特殊巖芯根據實際情況還應具備防輻射、恒溫恒濕、低溫、超低溫、高壓、低壓等要求,像冰芯冷庫的溫度一般為-25℃,可燃冰巖芯樣品需要采用液氮(-196℃條件)來保存。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憑借著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奮鬥和不懈努力,我們國家的巖芯科研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隱藏在這小小圓柱體中更多的地球奧秘將被揭開。


來源:地球雜誌

編輯:藍多多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