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打野」一時爽,「防毒」需謹慎

2024-07-26科學

隨著最近雨水增多

野生「菌子」進入生長旺季

成都「撿菌子」大軍又出動了

不管是龍泉山間、興隆湖邊

公園裏、綠道旁

還是小區門口的綠化帶

都沒有被放過

但是人們為嘗鮮或是獵奇

常常自己去樹林裏采摘

成為中毒事件的一大隱患

野生蘑菇種類繁多

大家經常是憑經驗采摘或購買

於是乎中毒事件經常發生

「打野」一時爽

但也可能吃進急診

據了解,在雨後的成都,龍泉山、興隆湖、青龍湖等公園都能撿到不少菌子。不少人感嘆「新鮮又免費的食材,撿到很多雞樅菌,回家就能煮了吃,煮面炒菜都可以。」更有網友表示,要在成都撿菌子要乘早,現在是「狼多肉少」來晚了就沒有了。

近期,在社交網站上

以「打野」「撿菌子」

為關鍵詞進行搜尋

能看到眾多熱帖

還有網友線上請教菌子種類

是否有毒等問題

據了解,分享采摘蘑菇的貼文不占少數,還有招募撿蘑菇的團隊。「全程視線內,專業人士陪同」,該團隊稱自己經驗豐富,還內建食材,撿蘑菇後可以就地野餐,費用為260元一人。同時,各種科普帖也釋出了毒蘑菇的鑒定方法,網友也對照鑒定圖「鑒毒」。

其中,興隆湖、龍泉山等地儼然已成為了近期菌子采摘的最「熱門」地段。

然而,「打野」快樂一時,殊不知危險已悄悄來臨。

7月20日,成都一名網友在社交平台釋出了幾張野生蘑菇的照片,稱自己在龍泉山撿蘑菇。配文「剛吃完一個小時,感覺已經不太好了。」該條貼文下面,有數百條評論,對蘑菇的品種進行討論。還有人在樓裏釋出自己采摘經歷,求網友「鑒毒」。

該網友的最新釋出顯示,他和朋友因反復嘔吐和頭暈,已經到醫院就診,還提醒大家蘑菇有毒,不能亂吃。

據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夏義琴透露, 7月份以來,急診科已收治6例毒蕈(xùn)中毒患者 ,以周邊居民為主。

市公園城市局在此提醒大家

如果出現中毒反應後

一定要及時就醫

如果家中有剩余的菌子

可攜帶到醫院

有助於醫生辨別菌種

方便及時診治

「防毒」需謹慎

經驗主義不可取

那麽,近期「撿菌人」

撿到的這些菌子

到底是什麽菌?

據了解,目前絕部份人撿到的確實是雞樅菌,這個季節(氣溫高、雨水多)其生長速度很快,所以容易被采摘到。不過,采摘野生菌類,沒有專業人員指導是很危險的,應堅決杜絕食用。

雞樅菌

據專家透露,成都周邊,比如公園裏、綠化帶等地, 常見的菌類有條紋盔孢傘、大青褶菌、白毒鵝膏菌等,都是劇毒致死的菌類。 以鵝膏菌類舉例,鵝膏屬形態是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靴(菌托),而有此形態的菌子大多有毒甚至劇毒。鵝膏菌類是致死率最高的劇毒蘑菇。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中樞神經系統等損害極為嚴重。

易碎白鬼傘

毒蘑菇中毒的癥狀類別主要有7大類: 胃腸炎型、急性肝損傷型、急性腎損傷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橫紋肌溶解型。

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急性肝損傷型的毒蘑菇中毒,誤食此類蘑菇後,在經歷通常2-3天的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後,癥狀會開始緩解或消失(假愈期),病人感覺自己已經痊愈因此放松警惕,但此時肝臟損傷已經開始,並且迅速發展(進入臟器損害期),出現肝功能不全、肝衰竭,繼而全身多器官衰竭,嚴重情況導致死亡。

為了提高大家的辨識能力

小編幫大家匯總了

川渝地區常見毒蘑菇

一起來學習一下~

↓↓↓

上面提到的鵝膏屬形態特點「穿靴戴帽」,大多有毒甚至劇毒,但也有無毒可以食用的鵝膏菌。從顏色上也無法準確判斷蘑菇是否有毒,如牛肝菌屬、紅菇屬、雞油菌屬中很多顏色鮮艷的蘑菇是美味的食用菌,但外觀樸實白色的致命鵝膏、灰白色的灰花紋鵝膏卻是能致死的劇毒蘑菇。

灰花紋鵝膏

根據疾控中心專業人員對每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很多誤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的病例,都有長期采摘食用野生蘑菇的歷史,可見蘑菇是否有毒就算是老手也很難準確辨別。

致命鵝膏

蘑菇種類繁多

透過經驗、網絡圖片對比

來判斷菌子是否有毒都是不科學的

如果實在嘴饞

還是建議到正規市場購買

不建議自行采摘菌子食用

尤其是不認識的菌子

更不要輕易食用

即便正規渠道購買

也要專業人士指導烹飪

即便是正規渠道購買,食用野生菌也務必要煮熟。可食用的野生菌種類很多,做法也多種多樣,比如松露和松茸就有生吃的吃法,這樣安全嗎?據專家透露, 就算可食用的菌類,生吃也還是有一定食物中毒的風險 ,可能造成輕微腹瀉等癥狀。

松茸、松露這種高級食材,最好煮熟後食用,或者在專業人士指導下生食才安全。有些菌類雖然可以食用,但仍有點毒性,如牛肝菌等就必須長時間烹調,確保煮熟後才能食用,如果烹飪時間不夠,食用後仍可能有中毒風險。

就算是常見的菌類,食用也不能掉以輕心。 比如市場上常見的雞腿菇,如果烹飪時間短,而且食用時還在喝酒的話,也容易引起個別輕微中毒的現象。

另外很多人會誤解,覺得加熱、徹底煮熟就可以預防絕大多數由細菌、寄生蟲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但實際上是毒蘑菇中毒幾乎是因化學毒素引起的 ,而許多毒素的化學結構比如鵝膏毒素都相當穩定,高溫或油炸都不能將其破壞,如果野生蘑菇中混有毒蘑菇,這種方法是不能避免中毒的。

現在你還敢拍著胸脯

保證自己不得遭嗎?

除了上述固有思維以外

關於「蘑菇」還有這些

謠言和疑惑

今天就來一一解答

↓↓↓

長在潮濕處或家禽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的地方的蘑菇無毒?

幹凈的樹下一樣可以長毒蘑菇,比如鵝膏菌、亞稀褶紅菇等一些有毒種類也可以生長在松林中。

蘑菇跟銀器、生姜、大米和生蔥一起煮,液體變黑有毒,顏色不變則無毒?

「銀針驗毒」僅僅是小說和電視情節,實際上毒蘑菇不會與銀器等發生化學反應,所以不會產生顏色變化。

有分泌物或受傷變色的蘑菇有毒?

有不少毒蘑菇受傷後,不分泌乳汁,也不變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卻可以分泌液體並變色。

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環或有菌托的是有毒的?

許多毒蘑菇看起來很普通,但仍然有毒,比如叢生垂暮菇。

此前每年都在這片區域上采蘑菇,並沒有毒,今年繼續采摘食用也沒問題?

蘑菇生長受自然環境等眾多因素影響,不能簡單憑借經驗判定哪片區域蘑菇是否有毒。

最後,小編還想對大家說,在生態系這個「金字塔」裏,菌類屬於最底層,但它在生態系中並非可有可無的。它是物質的分解者、迴圈者。這也意味著, 有菌類生長的區域,代表其生態環境健康 ,一些種類可能是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菌類,因此大家在撿菌的同時一定要註意生態多樣性的保護。

綜合:封面新聞、天府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