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王德民:堅守大慶油田的87歲院士

2024-08-14科學

文/王瑞紅

王德民

青年時代的王德民

2024年5月,一條央視采訪影片刷屏了網絡。影片主人公面對網友們因其超高的顏值送給他的「中國最帥院士」標簽,只是淡淡一笑:「我就是一個搞技術的,沒有必要從長相上比,還是多談科學吧。」在這位面對鏡頭侃侃而談的科學家看來,顏值確實是他最不值一提的標簽。他就是中國石油開采專業首位工程院院士王德民,中國油田分層開采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他的多項科研成果為大慶油田穩產增產提供了技術保證。2016年,因其在石油科學領域突出的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將21023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如今,這位年已87歲的院士,退而不休,依然堅守在大慶油田,為油田的發展殫精竭慮,發光發熱。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誌願

王德民院士1937年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爺爺是當地大名鼎鼎的「外科聖手」,父親是一名醫生,在美國留學時遇到了他的母親,瑞士女孩文安清,兩人在美國相識,相戀。之後夫妻倆回到中國後,父親入職北京同仁醫院,後任副院長,母親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任教。

因為母親是瑞士人,在王德民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母親就用英文教他識字、繪畫,他喜歡一個人躲在屋裏看書。由於日常母親主要跟他用英語交流,所以小時候的他只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不認識漢字。小學四年級,王德民上了以中文教授課程的小學,漸漸認識了漢字,並能順暢地用中文與同學老師交流。天資聰穎的他,學習成績一直十分優異,門門拿滿分。

作為中瑞混血兒,他的顏值相當的高,青年時期便長成為一枚「濃顏系」的大帥哥。王德民的人生劇本,本與黑漆漆的石油相去甚遠。然而,造化弄人,高考時遭遇到挫折的他,卻意外地與石油結緣並成就了一番事業。

1955年的夏天,王德民的高考誌願的前兩欄分別為清華大學水利專業和北京大學物理專業。那年他的高考成績數學是100分、物理是98分、化學是96分,但他卻被第五誌願的北京石油學院錄取了。其原因還是父母跨國婚姻的問題,讓他無緣心儀已久的大學。

王德民讀大學的時候,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彼時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石油完全依賴進口,還一度被扣上了「貧油國」的帽子。由於缺油,那個時候的公共汽車上常常背著一個大氣包,就是煤氣包,汽車、飛機用的油,只能靠進口還處處讓人「卡脖子」。作為石油專業的大學生,王德民和他的同學們,心裏最迫切的願望,就是能夠透過他們年輕一代的努力,讓中國甩掉貧油的「帽子」。

為了實作這個願望,王德民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在北京石油學院的5年中,他門門功課都優秀。在努力學習之余,他還愛好體育活動,他是學校運動隊的短跑和籃球主力隊員。由於各方面表現突出,他成為全校三名模範學生之一。

就在臨近畢業時,他和同學們得知松遼盆地發現特大油田的喜訊。這個訊息讓他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大家很興奮,中國需要油,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油。」回憶過往,王德民說。

26萬平方公裏的松遼盆地廣袤無垠,中國石油產業的希望就在那裏,為了讓中國摘掉貧油的「帽子」,王德民選擇奔赴一線。他在誌願書第一欄鄭重寫道:黨的需要、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誌願;第二欄則直接填報了松遼油田,也就是後來的大慶油田。他說:「搞石油不去油田,何談報效祖國。」

油田牛棚中勇創「松遼法」

1960年,大學畢業的王德民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主動請纓去條件艱苦的大慶油田工作。到了大慶油田,他被分配到了油田的基層測量組,擔任油田地質室測壓組實習員。

在王德民投身大慶油田的同時,為了給大慶油田培養專業建設人才,東北石油學院也在大慶成立。在東北石油學院和全國各地支持大慶油田的技術人才的加持下,中國的石油事業奠定了騰飛的基礎。

工作中的王德民

王德民在做學術報告

大慶油田初創時期,由於條件艱苦,員工的衣食住行都相當簡陋,住的是「幹打壘」土坯房,生產條件也十分原始,基本沒有大型電腦械。晚上照明燒的是「原油」,常常熏得人滿臉漆黑。王德民白天和工人們一起徒手十幾次拉動上百斤的絞車,但他從不叫苦叫累,「青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這句歌詞正是當時情景的寫照。

艱苦的生活、生產條件,對於王德民來說,並不算什麽,真正困擾他的是「試井」效果並不理想,誤差大導致油田開采率很低。當時國內的石油開采技術並不成熟,大多都是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王德民發現當時國際通用的「赫諾法」沒有考慮井與井之間的幹擾不符合已經投入開發的大慶油田的地下情況,隨著油田開發時間的延續這種誤差會越來越大。王德民覺得國外盛行的試井方法並不適用於中國油田,中國人必須靠自己推導測油方式。於是,王德民決定攻克這一技術難關。

之後的日子,他分秒必爭,開始了技術攻關。白天工作一天,晚上七八點回宿舍吃兩口飯就開始自學熱傳導數學、水力學、俄文,一直學到淩晨兩三點。為了查資料,他夜裏穿越大片苞谷地去圖書室借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後,王德民終於系統掌握了國外各種測壓法,無數次推演漸漸有了突 破。

1961年春節,為了讓職工吃上餃子,油田克服糧食短缺困難給大家發了面粉和肉餡。王德民覺得包餃子浪費時間,他把半斤面的面團搟成臉盆大小的面皮,包了兩個特大號餃子,煮了一下,也不管熟不熟,匆匆吃完就回了辦公室繼續攻關。就這樣夜以繼日地奮戰了100多天,王德民終於推匯出了中國第一套、世界第三套不穩定試井測壓公式,符合本地油田專屬的油井壓力計算公式——「松遼法」,比國際通用的「赫諾法」精確度高出兩倍。這項技術革新,讓大慶油田首次趕超了世界先進水平,極大改善了大慶油田的生產條件。為此,年僅24歲的王德民被破格提拔為工程師。

「松遼法」在大慶油田逐漸推廣開來之後,中國其他地區的油田也基本采用了這個方法,時至今日使用了超千萬次。無論是大西北還是大西南,全國各地泵出的黑色「血液」啟用了中華民族這個巨人的工業化之路,其中,王德民院士功不可沒。

王德民在發明「松遼法」之後,便一發不可收,在之後的幾十年裏,他接連研制出多層試油、油水井分層測試等工藝,使得大慶油田二次采油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其許多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創造發明獎、省部級發明創造和科技進步獎24項,並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5項,其中7項獲國際專利,可謂碩果累累。

破解油田困局勇做科研先鋒

1980年,43歲的王德民又發明了「限流壓裂法」,使得大慶油田的石油儲量猛增7億噸,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大型油田,讓國家經濟增收上千億元。到了80年代中期,大慶油田遭遇了新的危機。面臨著更難破解的困局。面對危機,王德民挺身而出,帶領團隊深入一線科研攻關,研制出可以代替流水註入地下、把深藏在石頭孔道中的原油給「逼」出來的聚合物。

在以王德民為首的科研團隊的努力下,大慶油田創造了三次采油的奇跡,這個中國首創的奇跡,讓世界矚目。哪怕是21世紀的今天,世界平均石油開采采收率也只有30%,而那個時候的大慶油田卻接近60%,不得不讓人嘆為觀止。

1994年,因其在專業領域的突出貢獻,時年57歲的王德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石油開采專業首位工程院院士。自此,在專業領域,王德民成了響當當的領軍人物,行業的標桿。與此同時,王德民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國外同行的關註,一時間,眾多國外公司向他遞來了橄欖枝,希望將其納入麾下。但面對外國公司高薪誘惑,王德民卻沒有絲毫動搖,他毫不猶豫地謝絕了邀請,傾一生之力紮根大慶為國默默奉獻。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促進了中國石油基本自給這一天的來臨,將科研成果全部轉化為了生產力,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2016年4月14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準:國際編號為21023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以褒獎他對石油開采技術的卓越貢獻。命名公報中如是介紹他的身份:中國油田分層開采和化學驅油技術奠基人。

面對接踵而來的榮譽,王德民十分清醒。他認為,科研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競速跑,要振興中國的石油產業,他們這些奮戰在一線的石油人,任重而道遠,需要不斷地接續奮鬥。2020年,四次采油同井註采順利透過驗收,推廣套用後「引發一場全球老油田復采的大變革」。為此他把兒子,也是他學生——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總工程師王研拉來一起鉆研。而談到父親,王研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字——嚴。在王研的眼裏,幾乎所有工作專案的細節,父親都能很嚴密地一步步推匯出來。而且一項工作改變,之後聯動其他的方面會怎麽變化,他都會提前考慮得非常細致,說明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非常強。

在石油一線發光發熱幾十年之後,為了讓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後繼有人,為國家培養石油開采人才,王德民院士選擇到育人一線繼續創造價值,成為東北石油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將自己一生總結而來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對學生傾囊相授。

王德民默默無聞幾十載,直到最近幾年因為一張塵封多年的學生證,以其年輕時的驚天顏值被許多人熟知,被網友稱為「中國最帥的科學家」。令人意外的是,他本人並不喜歡人們談論他的長相。其實能夠讓王德民院士感到興奮的瞬間,不是他曾斬獲多個獎項,也不是因為被稱為「最帥院士」爆紅網絡,而是他看到大慶油田汩汩噴湧出「黑金」的剎那。對他而言,人生的「高光時刻」,全然不在於萬眾矚目的榮耀,更多的是內心的滿足。

耄耋之年堅守油田初心不改

大慶對於王德民來說,是許下一生的地方。退休後,他本可以回到北京,回到從小長大的地方,與自己的親人相伴終老。但在油田忙碌慣了的他,還是舍不得離開大慶,離不開油井。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裏不能沒有油田:「哪個城市有這麽好的大油田,讓我隨時去研究?」於是,他留在了這片熱土,繼續為大慶油田的發展發光發熱。他把科研變成了一場沒有終點的競速跑,拼盡全力,也要跑贏油田的衰老速度。

每天下午四點,是王德民雷打不動的工作電話時間,了解各個油田的專案進展、核對每個數據、布置下一步工作……解決著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點。87歲的他心裏有著強烈的緊迫感,他覺得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7天,這樣能多給國家工作30年。如此不亞於年輕人的高強度工作,日復一日,迴圈往復,這對於一個87歲的老人而言,有些不可思議。

談到未來,王德民覺得,雖然自己已經退休多年,但大慶油田還需要他,他想繼續堅守在屬於自己的崗位上,親眼見證老油田再現青春的願望的實作。他堅定地說:「看準了國家的需要,你就幹一輩子,中間有多少困難,有多少問題,你都要幹下去。」

時光的腳步匆匆。從年輕小夥到耄耋老人,王德民紮根大慶油田六十多載,從技術員一路升至高級工程師再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今,他已是中國石油不可或缺的重要專家。在六十多年的光陰裏,王德民在大慶石油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也讓他的人生散發著熠熠光輝。一個個頭銜,一項項榮譽,都是對他這麽多年來卓越成就的價值認可。

「人類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航天工作者在向星空探索,自然科學家在對萬物研究,而王德民院士探索的,是他腳下那塊大慶油田。他用六十多年的光陰為石油技術付出著,始終以低頭向地下探索的形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