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悼念李政道:他為中國高能物理,押上自己全部聲譽

2024-08-14科學
2007年6月11日晚,李政道先生(左三)親臨超導磁體研制現場。
當地時間8月4日淩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歲。
台北時間8月5日晚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接受包括澎湃新聞在內多家媒體的采訪,悼念李政道先生。
李政道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演講,攝於1968年。視覺中國 圖
「他對中國高能物理的貢獻,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在他的幫助下,我們的高能物理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現在已經可以甩掉拐棍,做很多事情了。」 王貽芳說。
王貽芳表示,李政道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中國科教事業非常有成效的推動者、一位謙虛儒雅和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讓人敬仰。
「包括大家知道的博士後(制度)也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建立也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學研究生考試計劃’(CUSPEA)也好,少年班也好,都是他提出來的……其實一個人一輩子要是能做成其中的一件事情,就已經很了不起。而他做了這麽多事情。而且我知道,他在這每一件事情上其實都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 王貽芳說。
王貽芳在回答澎湃新聞提問時表示,「我想,緬懷李政道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實作他的夢想,讓中國的科學、中國的高能物理(研究)成為世界領先。」
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王貽芳說,李政道先生首先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上作出了非常重要的發現。
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翌年經實驗驗證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他的研究工作對粒子物理學和量子場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聯合釋出的訃告寫道,作為開創華人獲得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大師之一,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學術生涯中嚴謹治學,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諸多領域,力尋突破,不斷攀登科學高峰,求實求真,為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持久而明確的貢獻。
一位卓有成效的推動者
「親力親為」是王貽芳在悼念李政道先生時提及最多的詞。
「如果沒有他,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大概是建不起來,或者會拖延很久,或者是質素有很大問題。」王貽芳說。
「李先生排除萬難,親力親為,幫助高能所做成了這件事情,而且非常成功。」 「所以,當時他在高能所被稱為‘李政委’,有事就找他。」王貽芳介紹,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從1984年開始建設,1988年完成建設,中間也經過改造,現在還在使用,還在執行,將執行到2030年,而且之後很可能還會繼續執行。「這台裝置的性價比,如果你考慮它有50年的科學壽命的話,那簡直是巨大的。」「中國選什麽樣的加速器會最成功?經過四十多年回頭再看,我們覺得還是當時的選擇是一個最佳的選擇。」「所以他對中國高能物理的貢獻,應該說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
「博士後制度、CUSPEA計劃等等這些事情也不是說寫一封信、說一句話就能夠做成的。」「很多事情要做,(而且)要推動很多次。」「他是親力親為,親自去推動,確保所有細節的落實,使得這個事情做成。」 「我想,李先生是一個非常腳踏實地的人。雖然他是一個理論物理學家,但他做的事情非常具體,非常現實,考慮得很周到。那麽他推動的事情,他關註的問題,他都會親力親為做好,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王貽芳說。
清華校友總會釋出的文章寫道,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李政道先生兩次給中國國家領導人寫信,建議在中國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實行博士後制度。李政道先生的建議引起了國家領導人、有關政府部門以及科技界、教育界的重視。
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在悼念中,王貽芳說,「我覺得他是一個品德非常高尚的人。他在考慮所有的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做所有的這些事情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個人的利益,從來沒有想從中獲得任何個人收益。而且他為人也非常謙虛,很儒雅。幾十年來,他給中國作了這麽大的貢獻,等到他年紀比較大的時候,他覺得不能夠為中國作貢獻的時候,他就不再出現在公共場合,也不再到中國來參與各種社會公共活動。他永遠考慮的是,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對國家、對我們的科教事業、對我們的科學的研究有貢獻。所以,我覺得,他確實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一個人,非常讓人感動,也非常讓人敬仰。」
「他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聲譽。」 王貽芳說,因為當時很多人都不認為中國能夠做成一台高效能的加速器。
2006年9月5日,「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圍繞「基礎科學研究和如何培養人才」進行演講。視覺中國 圖
在【李政道先生與中國高能物理發展】一文中,王貽芳寫道,「李先生支持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和風險,傾註了全部心血和智慧。在幾乎完全沒有基礎的中國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界,建設亮度比SPEAR高一個量級的正負電子對撞機(SPEAR是發現了tau和charm,獲得兩個諾貝爾獎的加速器),在許多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李先生押上了自己的聲譽,全力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他仔細分析了利弊和成敗因素,利用自己的影響,創造各種渠道,花了很大精力推動和組織美國能源部所屬的五個國家實驗室在物理、技術、工程、人才上支持和幫助中國建造加速器和探測器,並親自參與各種討論,協助發現和解決大大小小的各種問題,促進了中國高能物理和加速器隊伍的成長。」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實習生 陳天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