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的眾多難題中,重力問題尤為突出。重力是我們每日都能感受到的自然力量,保持我們腳踏實地,維系月球繞地球旋轉,保持太陽系的穩定。盡管重力表現得如此平常和直觀,它仍然是最難以理解和描述的自然力之一。物理學家們已經建立了多種理論來試圖解釋重力的根本性質和起源,然而至今仍無法提供一個完整的解釋。這是為什麽呢?重力究竟有何獨特之處?
已知重力具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普遍性,即所有具質素的物體均受重力影響;二是其強度極弱,遠弱於其他三種基本力。重力之弱至何種程度呢?被稱為「級列問題」的這一難題關註的正是四種基本力之間極端的強度差異。例如,電磁力比重力強大約10^36倍,強核力比重力強大約10^38倍,而弱核力也比重力強大約10^25倍。這意味著如果兩個電子相距1米,它們之間的電磁排斥力將比重力大約10^36倍。這種巨大的差異令人難以理解,為何重力如此微弱?如果將四種基本力比喻為自然界的調色盤,為何其中一種顏色顯得如此淡雅?這是否意味著重力具有某些特殊或隱藏的內容?或者,我們對重力的理解是否存在根本的錯誤?
回顧重力的歷史,我們首先要提到17世紀英國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牛頓。當他觀察到蘋果從樹上落下時,他構想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也許地球和蘋果之間存在一種力量,使蘋果被拉向地球。並且,這種力量可能不僅作用於地球和蘋果,而且作用於所有具質素的物體之間。牛頓因此提出了萬有重力定律。根據這一定律,重力與兩個物體的質素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意味著物體質素的增加會加強彼此之間的重力,距離的增加則會減弱這種重力。萬有重力定律成功解釋了行星運動和潮汐等天文現象,並能計算人造衛星及火箭的軌域和速度。這一定律讓人類首次用數學語言描述和預測自然界的規律,認識到存在一種普遍且神秘的力量。
然而,萬有重力定律也存在局限,它無法解釋光線在強重力場中的偏折或水星近日點的進動等現象。牛頓的定律也未能解釋重力的本質和起源。牛頓本人亦承認,他不知道重力如何產生和傳遞,僅僅是描述了其效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以及更深入地探索重力的本質,20世紀初,另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革命性的新理論:廣義相對論。這一理論顛覆了傳統觀念,認為重力不是一種力,而是時空的彎曲。
愛因斯坦認為,物質能夠彎曲時空,而彎曲的時空又會引導物質運動。廣義相對論解釋了牛頓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如光線在強重力場的偏折和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同時也預測了一些令人驚奇的現象,如黑洞、重力波、時空奇異點、重力透鏡和重力紅移等。這些現象的實驗和觀測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準確性。然而,廣義相對論也有其局限,無法與量子力學協調一致,亦無法描述極端情況下的重力現象,如奇異點或微觀粒子的狀態。即便是愛因斯坦,也無法確定他的方程式是否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層的真理。為了解決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以及更全面地理解重力在微觀尺度的表現,20世紀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開發了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粒子行為的理論,認為粒子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並存在不確定性原理。這一理論成功解釋了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這些力都可視為不同類別粒子間的交換作用。電磁力由光子傳遞,強相互作用力由膠子傳遞,弱相互作用力由W和Z玻色子傳遞。關於重力,量子力學假設存在一個傳遞重力的粒子—重力子,這是一種假設的質素為零、自旋為2的玻色子。如果重力子的存在得到證實,我們就能用量子場論統一描述重力與其他三種基本力。這將是物理學家長期追求的量子重力理論。
盡管如此,量子重力理論尚未完成,因為目前還未觀測到重力子的存在,也缺乏一個完整的理論描述重力子與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那麽,是否可能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呢?這是物理學家們追求的大統一理論。當前已有幾種候選理論試圖達成這一目標,包括超弦理論、迴圈量子重力理論和扭曲額外維度理論等。這些理論各有優劣,但都尚未在實驗中得到驗證或證偽。物理學發展至此,既有的理論已難以推動人類進入新的知識紀元,我們亟需新的理論突破。你們對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