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寫後文本:本文所有資訊均有可靠來源,具體資訊請檢視文末。
【前言】
上世紀六十年代,蘇聯將人類首次送入太空,自此,載人航天技術飛速發展。截至目前,已有四百余人進入太空,其中絕大多數是太空人。
很多人對太空探索和太空故事充滿好奇,但一些從太空返回的太空人在接受采訪時往往只是表達自己的激動之情,很少詳細描述他們在九天之上的所見所聞,甚至有太空人表示感到恐懼。
那麽,太空人在太空看到的景象,為何會讓他們震撼到恐懼?
【宇宙是深不見底的黑】
事實上,不是所有太空人都對太空之旅守口如瓶,有些太空人會稍微透露一點所見所聞。這些太空人在描述太空時幾乎都用了同一個字:黑!
太空中伸手不見五指,真的是黑到極致了!
太空人從太空返回地球後,都會描述說,太空其實是深不見底的黑暗,非常清澈,偶爾會有幾顆恒星點綴其中,一切都顯得非常渺小。
中國太空出艙第一人翟誌剛的描述更加詳細,他說,第一次從太空艙出來,置身於廣袤的太空時,只有死寂和黑暗,遠處的光芒更凸顯了黑暗的恐怖。
無盡的黑暗仿佛深不見底的懸崖,盡管拴著繩索,他仍覺得自己仿佛正一步步邁向無底的深淵。
王亞平形容太空的黑暗時用了一個詞:深邃。她表示身處太空,周圍繁星點點,但只能看到微弱的光芒,更多的是寂靜的漆黑。
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他在 20 年前的那次太空之旅中,曾說自己在太空中聽到了一陣神秘的「敲門聲」。雖然當時太空中並沒有其他人,但楊利偉卻堅稱自己聽到了這個聲音。
但幸運的是,他當時很冷靜,雖然他全身起了雞皮疙瘩,但他並沒有開啟艙門。他還曾在【太空一日】中描述,那個聲音是一陣一陣的,不分白天黑夜,沒有規律,就像有人在敲打船體。
而劉洋則用「深不見底都不足以形容」來形容太空的漆黑,足以可見太空對太空人的心理壓力有多大。難怪很多太空人返回地面後都對太空閉口不談。
【為何如此漆黑?】
有人可能會好奇,我們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夜空時,能看到無數星星閃爍,而用天文望遠鏡拍攝的宇宙照片裏也是星光點點,那為何太空人在太空中時,卻只能看到無盡的黑暗呢?
這很好理解啊,首先,你要知道,光線想要散射和反射,就得有足夠多的粒子來當媒介,可太空是真空,沒有粒子當反射介質,太空人自然就看不到光了。
由於缺乏足夠的塵埃作為粒子,人眼無法捕捉到太空中的光,所以太空人看到的宇宙,即使繁星閃爍,依然是無邊無際的黑暗。
有人說,上過天的人,世界觀會被徹底顛覆,甚至會改變一生,這種現象被稱為宇宙全景效應。
當人類置身於太空,會目睹地球的渺小,這種震撼感會促使人們將眼前的星球與廣袤的宇宙進行對比,從而產生一種超脫的想法。有些人會因此產生保護地球和人類的強烈願望,而另一些人則會對地球上的一切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種現象被稱為宇宙全景效應。
這種效應是由一位名叫法蘭·懷特的作家提出的。他可不是空想理論家,而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采訪總結出來的。
哇塞!我現在在太空的邊緣,從這裏看下去,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藍色水球,上面的陸地和海洋清晰可見。而當我把目光轉向陸地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些大洲就像是幾片枯黃的菜葉一樣,漂浮在太空中。再看看我生活的城市和國家,現在已經變得像米粒一樣小了,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存在簡直微不足道。
他突然意識到,人類幾千年的爭鬥和技術發展,在廣闊的宇宙中顯得如此渺小,毫無意義!
回到地球後,懷特仍對這次震撼之旅記憶猶新,他表示,這段經歷讓他對世界的認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7 年,懷特出版了太空哲學的重要著作【總觀效應:太空探索和人類前進演化】,並在書中正式提出了宇宙全景效應。
這本書就像一本采訪錄,不僅有懷特自己對太空之旅的感悟,還有許多其他參與載人航天的太空人的采訪。這些太空人的話都證實了宇宙全景效應的正確性。
太空人珊迪娜接受懷特采訪時說,他以前從未想過自己生活的星球會與「脆弱」這個詞有關,但當他從太空看地球時,他意識到地球是多麽渺小和脆弱。
「大氣層跟紙一樣薄,非常脆弱。」他表示,「世間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
在懷特出版著作的第二年,阿波羅 14 號的指揮官阿蘭接受采訪時說,他站在月球上遙望地球的第一眼就被震撼到流淚,感覺像是受到了洗禮,這也印證了宇宙全景效應。
隨後,有一位參與阿波羅 15 號任務的航天員在自傳中分享了他在太空中的震撼體驗,聲稱這絲毫不亞於親眼目睹上帝降臨。
2021 年,藍色起源公司成功地將 4 名乘客送入太空,乘客們返回地球後激動落淚,稱太空旅行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一切。這表明,宇宙全景效應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宇宙全景效應的作用】
可能有人會好奇,這個現象只對太空人和能上天的人有用,對普通人來說,體驗不到這個現象,那這個現象有啥用呢?
有專家認為,宇宙全景效應與其說是一種天文現象,不如說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可以改變我們對社會現實和人類活動的看法。
太空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宇宙之旅改變了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美國著名航天員柯林斯曾公開表示,在太空不僅會感受到人類和地球的渺小,還會覺得人類無休止的紛爭很無聊。
有比柯林斯還樂觀的人,太空人尤金·塞爾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所有人都應該來太空體驗一下。
他認為,要是大家都能親眼看到太空的廣闊和地球的渺小,那世間就不會有那麽多矛盾和沖突了,人類也終將建成一個美好的理想國。
有人從太空返回地球後,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悲觀。他說,地球在太空中看起來非常渺小,這讓他意識到人類是如此脆弱。他堅信,人類如果繼續無節制地破壞地球,終有一天會自食惡果。
還有太空人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己被宇宙的遼闊震撼到了,但同時又覺得人類的發展很悲哀,因為宇宙那麽大,人類肯定探索不完,也發現不了宇宙的秘密。
【結語】
我們雖然不能親自到太空中去,但可以透過宇宙全景效應帶來的效果,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個世界。
宇宙全景效應就是讓人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世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
有的人覺得俗世凡塵沒意義,星辰大海才值得追求;有的人看過世界後更有沖勁,想探索世界;有的人感慨自己渺小,就想保護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不一樣,這反映出了他們各自的心性。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你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
我們要明白,生活的意義由我們自己創造,未知的世界無邊無際,而我們自己的世界有限,但有限並不意味著無意義。
無論在哪,我們的思維都不受限制,就像那句名言說的:即便把我關在果殼裏,我仍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
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回顧人類首次登月之旅:驚險刺激!】**在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中,登月無疑是最令人矚目的成就之一。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國的「阿波羅 11 號」飛船載著三名太空人——尼爾·岩士唐、巴茲·奧爾德林和邁克爾·柯林斯,從佛羅裏達州的堅尼地航天中心起飛。經過四天的飛行,飛船於 7 月 20 日抵達月球軌域,並於 7 月 21 日下午 4 時 17 分在月球靜海西南角成功著陸。岩士唐和奧爾德林隨後走出登月艙,踏上了月球表面,成為了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類。他們在月球上停留了大約 21 小時,進行了多項科學實驗和考察,並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歷史遺跡。7 月 24 日,「阿波羅 11 號」飛船帶著三名太空人返回地球,於 7 月 25 日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上。這次登月任務的成功,不僅實作了人類千百年來的登月夢想,也為人類探索太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法蘭·懷特的【總觀效應:太空探索和人類前進演化】
【執行神七出艙任務時遇險情,航天員這個決定讓人敬佩…】據央視新聞報道,在執行神七出艙任務時,航天員遭遇了突發情況。當時,軌域艙突然火災警報響起。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航天員翟誌剛果斷決定放棄出艙任務,以確保飛船和航天員的安全。這一決策展現了航天員的英勇和決斷力,令人敬佩不已。
90 歲的「星戰」老艦長夏端拿成為最年長進入太空的人
【面對面】專訪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 陳東、劉洋、蔡旭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