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學巔峰的璀璨明珠】

2024-10-08科學

一、2024 年諾獎揭曉,聚焦新突破

2024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 Victor Ambros 和 Gary Ruvkun,他們的發現為生命科學領域帶來了重大突破。

(一)獲獎者生平與成就

Victor Ambros 於 1953 年出生在美國紐咸西州漢諾威。1979 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他在該校進行了博士後研究。1985 年成為哈佛大學首席研究員,1992 年至 2007 年擔任達特茅斯醫學院教授,現為麻省大學醫學院伍斯特分校的 Silverman 自然科學教授。Gary Ruvkun 1952 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柏克萊,1982 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隨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1985 年,他成為麻省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首席研究員,現為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
他們共同發現了 microRNA 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microRNA 是一類新型的微小 RNA 分子,在基因調控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發現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基因調控原理,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至關重要。現在已知人類基因組編碼超過一千種微小 RNA,這一發現為理解生物體功能及其如何發育開辟了新的維度。

(二)獎項意義與影響

該獎項對生命科學領域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首先,它為基因調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microRNA 的發現讓科學家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基因表現的調控機制,為研究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新的線索。其次,這一發現可能為未來醫學發展帶來新的方向。例如,透過調控 microRNA 的表達,有望開發出針對各種疾病的新療法。此外,該獎項也激勵著更多的科學家投入到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中,為推動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回顧近十年諾獎得主及成就

(一)2023 年獲獎者及成果

美國科學家 Katalin Karikó 和 Drew Weissman 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重大發現,為抗擊新冠疫情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們的研究使得針對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開發成為可能。mRNA 疫苗以其高效性和快速研發的特點,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自 mRNA 疫苗投入使用以來,已為數十億人提供了免疫保護,大大降低了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和重癥率。

(二)2022 年獲獎者及成果

瑞典科學家 Svante Pääbo 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前進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研究揭示了所有現存人類與已滅絕古人類之間的基因差異,建立了古基因組學這一嶄新的科學領域。透過對古人類基因組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類的起源、遷徙和前進演化歷程,為研究人類疾病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線索。

(三)2021 年獲獎者及成果

美國科學家 David Julius 和 Ardem Patapoutian 因在感受溫度和觸覺方面的發現獲獎。他們的研究揭示了人體如何感知溫度和觸覺的機制,為治療疼痛和其他感覺障礙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據了解,全球有數百萬人遭受著慢性疼痛的困擾,他們的發現有望為這些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

(四)2020 年獲獎者及成果

美國科學家 Harvey J. Alter、Charles M. Rice 以及英國科學家 Michael Houghton 因在發現丙型肝炎病毒方面的貢獻獲獎。丙型肝炎是一種嚴重的肝臟疾病,全球約有 7100 萬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他們的發現為丙型肝炎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五)2019 年獲獎者及成果

美國科學家 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 和 Gregg L. Semenza 因在 「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 方面的貢獻獲獎。他們的研究對於理解許多疾病的發生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如癌癥、心血管疾病等。透過調控細胞對氧氣的感知和適應機制,有望開發出針對這些疾病的新療法。

(六)2018 年獲獎者及成果

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 Tasuku Honjo 因發現抑制負免疫調節的癌癥療法獲獎。他們的研究為癌癥治療帶來了新的突破,免疫療法已經成為許多癌癥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據統計,免疫療法在一些癌癥類別中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素。

(七)2017 年獲獎者及成果

美國科學家 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 Young 因解釋動植物和人類讓生物律動適應晝夜變換的機制而獲獎。他們的研究揭示了生物律動的重要性,對於理解睡眠障礙、代謝疾病等的發生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生物律動對於維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他們的發現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八)2016 年獲獎者及成果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獎。細胞自噬是細胞內的一種重要代謝過程,對於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至關重要。他的發現為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癥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九)2015 年獲獎者及成果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 「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 獲獎,同時愛爾蘭科學家 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 「發現對一種由蛔蟲寄生病引發的感染采取了新的療法」 同獲該獎。屠呦呦的發現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使人們不再 「談瘧色變」。據世衛組織不完全統計,過去多年裏,青蒿素作為一線抗瘧藥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數百萬人生命。

(十)2014 年獲獎者及成果

英國科學家 John O'Keefe 以及挪威兩位科學家 Edward Moser 和 May-Britt Moser 因 「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獲獎。他們的發現對於理解大腦的功能和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為開發新的神經疾病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

三、諾獎歷史與影響力

(一)獎項設立與發展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設立於 1895 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其遺囑中設立了五個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便是其中之一。自 1901 年起每年頒發一次,截至 2024 年已累計頒發了 115 次。然而,由於一戰和二戰等原因,該獎項曾有 9 次沒有頒發,分別為 1915 年、1916 年、1917 年、1918 年、1921 年、1925 年、1940 年、1941 年和 1942 年。
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設立初期,獎項的獲得者由卡羅林斯卡學院內所有教授組成的高級教學人員團隊評審選出。從 1901 年至 1928 年,研究重心在於醫學套用以及對傳染病的探究。1929 年至 1957 年,維生素和抗生素的發現使得該獎項達到另一階段,獲獎者主要在細菌學和免疫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1958 年至今,分子生物學、免疫學以及神經科學逐漸成為研究的主導方向。

(二)國際合作與科學對話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促進了國際間的科學合作與交流。歷史上,多次出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共同獲獎的情況,充分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國際化趨勢和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例如,2020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頒發給了美國病毒學家哈維奧爾特、卓思M賴斯和英國科學家邁克爾霍頓,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丙肝病毒方面的貢獻。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加速了科學發現的步伐,還加深了國際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使得原本遙不可及的科研難題迎刃而解。

(三)對人類健康的貢獻

諾獎成果在改善人類生活質素、促進醫學科學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為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它見證了青黴素的發現、DNA 雙螺旋結構的揭示、免疫系統機制的研究等一系列裏程碑事件。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 2015 年因為 「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 獲獎,據世衛組織不完全統計,過去多年裏,青蒿素作為一線抗瘧藥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數百萬人生命。

(四)激勵年輕科研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對年輕科研工作者有著極大的激勵作用。看到傑出的前輩獲得如此崇高的榮譽,年輕科研者倍感振奮,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科研夢想。例如,在 2024 年諾獎揭曉後,很多年輕科研工作者紛紛表示希望能在生命科學領域繼續探索和創新。諾獎激勵著他們在生命科學領域不斷努力,為推動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