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兩位美國科學家分享大獎

2024-10-08科學

來源:重慶晨報

兩名美國科學家獲得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GLP-1的研究團隊

當地時間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加利·魯夫昆(GaryRuvkun),表彰他們發現了微小RNA(microRNA)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兩位獲獎者將平分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745萬元人民幣)獎金。

微小RNA是一類在基因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小型RNA分子。他們的發現引入了一種新的基因調控原理,這對於多細胞生物至關重要,揭示了人類基因組編碼超過一千種微小RNA。這一發現為理解生物體功能及其如何發育開辟了新的維度。

維克托·安布羅斯1953年出生於美國紐咸西州漢諾威,197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79年至198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1985年成為哈佛大學的首席研究員,1992年至2007年擔任達特茅斯醫學院的教授,現為麻省大學醫學院伍斯特分校的Silverman自然科學教授。

加利·魯夫昆1952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柏克萊,1982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82年至198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1985年成為麻省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首席研究員,現為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

總共已有229人獲獎

○從1901年到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14次。未頒發的9年分別是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

○114次頒獎中,40次為單獨獲獎者,35次為2人共享,39次為3人共享。

○從1901年至2024年,共229人獲獎。

○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加拿大科學家Frederick G.Banting,1923年因「發現胰島素」獲獎,時年31歲。

○最年長的獲獎者是美國科學家Peyton Rous,1966年因「發現腫瘤誘導病毒」獲獎,時年87歲。

○227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13位女性。其中,2015年的屠呦呦,是中國人。

○截至2023年,無人獲得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次及以上。

○自1974年始,諾貝爾獎委員會章程明確規定,諾貝爾獎不頒發給去世科學家,除非去世發生在諾獎委員會釋出獲獎公告之後。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例外。當時諾獎委員會發現,當年獲獎者之一Ralph Steinman,在獲獎訊息公布三天前已經去世。諾獎委員會研究章程後宣布,諾貝爾獎仍然頒發給Ralph Steinman,因為組委會釋出獲獎公告時並不知曉他去世的訊息。

獲獎史上的「家庭」諾獎

夫婦:Gerty Cori和Carl Cori夫婦獲得194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Moser夫婦獲得201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父子:Hans von Euler-Chelpin獲得192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子Ulf von Euler獲得197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Sune Bergstr m獲得198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子Svante P bo獲得202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兄弟:Jan Tinbergen獲得196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弟Nikolaas Tinbergen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熱點

今年諾獎有哪些看點

殘雪再登賠率榜第一

台北時間10月7日,2024年諾貝爾獎「開獎周」啟幕,六個獎項將相繼揭曉。

從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諾貝爾獎已經走過了120多個年頭。每年諾獎的公布都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而今年諾獎將花落誰家?在候選名單當中又有哪些看點呢?

治療肥胖的新方法

昨日,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拉開「諾獎月」的帷幕。

除了獲獎的兩位美國科學家,本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諸多有力競爭者,其中就包括最近大火的「減肥藥」——GLP-1。據介紹,GLP-1全稱胰高血糖素樣肽-1,能夠增強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在神經中樞層面抑制食欲,從而達到降低血糖、減肥等目的。

當然,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借助光遺傳學方法為盲人救治視力和復明、使用電腦程式預測蛋白質結構等研究或發現也有很高的獲獎呼聲。

殘雪再登賠率榜第一

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都會受到極大關註。今年熱議度最高的人選之一,仍是中國作家殘雪。

英國專門刊登全球博彩的著名網站Nicer Odds顯示,自2019年起,殘雪連續六年榮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並在近兩年中穩居榜首,成為備受矚目的獲獎熱門。

殘雪,原名鄧小華,1953年出生於湖南長沙。殘雪青年時熱愛古典西方文學和俄羅斯文學,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黃泥街】【蒼老的浮雲】【五香街】等。

殘雪稱自己的敘事風格為「靈魂文學」,她在作品中呈現出的活躍的想象力和深邃的精神世界,一直是評論家關註的焦點。許多學者認為殘雪是被低估的中國先鋒派作家,也是當代最具實驗性的作家之一。

一秒鐘或將被重新定義

2024年9月4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封面論文,標題是【釷-229m異構體的核躍遷與鍶-87原子鐘的頻率比】。而在同一天,【科學】雜誌官網刊出評論文章,稱該成果為「有望將超精密核鐘帶入新時代的突破」。更有網友聲稱,有此成果,論文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葉軍(團隊)有望在未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介紹,該研究將重新定義一秒鐘的時間。通常來講,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之間躍遷時所輻射的電磁波的周期的9 192 631 770倍的時間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秒,但對於物理學家來講,如此定義並非完全準確。

葉軍團隊認為,以銫-133的躍遷頻率為基準,同樣能用鍶-87來做定義:鍶-87原子在5s2 1S0和5s5p 3P0能階間躍遷時所輻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的周期的429 228 004 229 873.4倍的時間,便是一秒鐘。

該團隊透過測量1毫米厚的鍶-87原子團(約10萬個原子)的躍遷頻率,發現最上層和最下層原子的躍遷頻率出現了約一千億億分之一的差別。這個數值意味著,3000億年後,最上層的原子所經歷的時間會比最下層的多一秒。這是人類首次在毫米尺度上,驗證了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重力紅移效應。

之後,該研究又延伸至釷-229原子核。簡言之,葉軍團隊的研究從理論上來講,能將時間的精度達到10~19的水平,比目前最好的光鐘精確約10倍。這意味著3000億年,時間的精度不差一秒。

【科學】雜誌評價道,葉軍團隊的成果有望將超精密核鐘帶入新時代,是「有望」,而不是「已經」,且無論他未來能否受到諾獎的青睞——仍可謂是大步跨越。

縱深

諾獎的這些研究成果 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

作為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學盛宴」,諾貝爾獎——尤其是其中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似乎距離不接觸該領域研究的人很遠。然而,在歷年的獲獎清單中,不乏題材「高冷」,成果實用,早已融入甚至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研究。

○醫藥研究

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抗瘧藥物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目前,青蒿素已經被廣泛用於瘧疾肆虐地區。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自2000年起就有約2.4億人口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

在1923年,加拿大醫生班廷等人因發現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後的百年間,這種物質幫助無數糖尿病患者過上正常生活。

1945年,三位英國科學家弗萊明、弗羅利、錢恩憑借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獲獎。這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藥物,幫助人類走出被細菌感染支配的恐懼,平均壽命得到顯著延長。

○X射線

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發現X射線的德國科學家倫琴。他在家中實驗時發現的X射線,為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並在臨床醫學上得到廣泛套用。如今,不論是在醫院進行身體檢查,還是在工廠無失真檢測評估產品質素,都離不開X射線。

○塑膠

20世紀5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陶廷庫因對高分子化學的研究獲獎;60年代,意大利科學家納塔、德國科學家齊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膠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些研究推動了塑膠領域技術發展。如今,從牙刷、外賣餐盒,到電腦外殼和飛機零件,各種塑膠制品早已遍布我們身邊的各個角落。

○鋰電池

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與現代鋰電池發明和發展密切相關的美國物理學家古迪納夫等人。如今,在手機、電腦、電動汽車中,處處都能看到這種可充電、重量輕、功能強大電池的身影。如諾貝爾獎官網所介紹,這些科學家「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或許正如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路易斯·伊格納羅所說,「摘取諾貝爾獎的任何科學發現都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普惠大眾。」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科學網、中新網、極目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