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2024年,你是那顆最亮的星

2024-09-04科學
愛好者於2024年5月13日拍攝的C/2023 A3,彗星亮約10等,有明顯的亮彗尾。版權 / 李泰祺
/ 引言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海爾-波普彗星(C/1995 O1, Hale-Bopp)以來,北半球已近三十年未曾見到一顆真正的大彗星。而今,C/2023 A3 (TsuchinshanATLAS,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出現,為北半球沈寂已久的天空點燃了一絲希望。近期,這顆彗星的種種表現引發了天文學家們的廣泛討論與關註。
彗星是由冰、塵埃和其他揮發性物質組成的天體,當它們接近太陽時,受太陽輻射作用,彗星表面的揮發物會昇華,釋放出氣體並帶出塵埃,形成彗發和彗尾。而所謂的「大彗星」通常指那些在天空中極為明亮、顯眼,並且可以被肉眼清晰看到的彗星。這些彗星以其壯觀的外貌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歷史上廣為人知。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大彗星」 ,是因為它們不僅亮度極高,其尾巴也在夜空中尤為醒目 。
1577年大彗星掠過布拉格上空。 來源 / Wikipedia
壯觀的大彗星天象往往讓人們心馳神往。回想當年,海爾-波普彗星的出現曾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關註與反響。遺憾的是,自千禧年以後,我們在北半球再也沒見到過如此現象級的彗星。
最近一次引起轟動的大彗星是在2007年掠過南半球天空的麥克諾特彗星 (C/2006 R1, McNaught)。而北半球能夠觀測到的上一顆較為明亮的彗星是2020年中掠過太陽的新智彗星 (C/2020 F3, Neowise),其亮度一度達到零等,與織女星相匹敵。然而即便如此,它也未能躋身大彗星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末,北半球還曾迎來一位「世紀大彗星」候選者 C/2019 Y4,它的預測亮度曾一度達到驚人的-24.7等。然而遺憾的是,這顆「世紀大彗星」最終在到達近日點之前就已碎裂消散 ,使我們痛失了一次觀測大彗星的機會。
抵達近地點附近的麥克諾特彗星。 來源 / Wikipedia
由於彗星特有的神秘與不可預測性 ,系統性觀測和精確預測其行為是極具挑戰性的 。彗核通常被一層由塵埃和等離子態氣體組成的明亮彗發所包裹,使直接觀測彗核變得更加困難。然而,大彗星因其接近地球的距離和極高的亮度,為天文學家們提供了絕佳的觀測機會,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一類神秘天體。
盡管不同天文學家對C/2023 A3的亮度預測有所差異,但大家普遍認為,得益於前向散射效應,這顆彗星的亮度至少將達到負星等 。屆時,傍晚的天空將被這一嶄新的天體所點亮 。那麽,這顆彗星的起源是什麽?它將出現在何處?科學家們對它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
/ 起源與現狀
C/2023 A3的發現過程可謂一波三折。這顆彗星最初於2023年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首次觀測到 ,並向小行星中心(MPC)報告。然而,在隨後的時間裏,由於沒有進一步的觀測報告,它被認為已經遺失 ,因此在1月30日被從待確認物體名單中移除 。然而,時隔44天後的2月22日,這顆彗星再次被位於南非修打蘭的南非天文台(SouthAfrican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SAAO)使用「小行星撞擊地球末期警報系統」 (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Last Alert System, ATLAS)重新發現,並最終確認其為一顆彗星 。
在天文學中,軌域周期超過200年的彗星通常被稱為長周期彗星 ,而C/2023A3正是此類彗星。其軌域偏心率高達1.00009,屬於典型的近拋物線彗星 ,軌域周期極其漫長。此外,其軌域傾角為139.1度,屬於逆行軌域,表明該天體來自遙遠的奧爾特雲 (Oort Cloud)。
C/2023 A3彗星軌域投影。來源 / 紫金山天文台
根據美國噴射動力實驗室(JPL)的計算,目前C/2023 A3在黃道面上的投影位於太陽系另一側的金星軌域附近,距離太陽約0.78個天文單位,距離地球約1.74天文單位。該彗星正晝夜不停地向近日點 飛奔,並預計將在今年9月27日抵達 。屆時,它與太陽的距離僅為0.391天文單位。隨著彗星不斷靠近太陽和地球,其亮度也在持續增加。截至8月9日,這顆彗星的亮度已達到8.7等。此刻它正逐漸消失在太陽的光暈裏,變得越來越難以觀測。A3將在九月份沖出太陽光暈,以更宏偉的姿態重回人們的視野 。樂觀估計,10月9日其亮度可能達到-1.5等 。屆時,傍晚的西邊天空將被這顆與木星亮度相當的天體所點亮,並且在10月中旬之前 ,這顆彗星將在傍晚的天穹上逐漸升高,同時也會逐漸變暗 。
C/2023 A3彗星軌域執行天區。來源 / Vito Technology, Inc.
/ 討論
一般來說,彗星的亮度會隨著其日心距和地心距的減小而逐漸增加。然而,C/2023 A3並未嚴格遵循這一規律。根據小行星中心(MPC)和斯洛文尼亞CrniVrh天文台彗星觀測數據中心(COBS)的數據顯示,這顆彗星在今年四月中旬至七月中旬期間,幾乎沒有出現光度變化 。這一現象引發了天文學家們的廣泛討論和關註。科學家們擔心,C/2023 A3可能會像幾年前的C/2019 Y4一樣,在接近近日點之前解體(或者已經開始解體),讓我們再次錯失觀測一顆大彗星的機會。
一月中旬至七月中旬C/2023 A3的光度變化。來源 / cobs.si/analysis
彗星亮度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除了日心距和地心距的變化外,天文學家通常還會參考以下因素來預測彗星的亮度變化:
【 彗星相位角 】
彗星相位角是指地球-彗星-太陽之間的夾角。類似於月相,不同的觀測角度會對彗星的亮度產生影響。當相位角接近0度時,彗星會形成沖日現象,此時亮度會相應增加,類似於滿月的效果。
【 彗星塵氣比 】
彗星的塵氣比指的是彗發和彗尾中塵埃與氣體的比例。由於彗星是反射光源,彗發塵埃能反射更多的太陽光,因此塵氣比是決定彗星亮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塵埃比例較高且相位角接近180度時,彗星會出現「前向散射」現象,導致亮度急劇增加。
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彗星解體其實相當普遍 。就像兩年前的C/2019 Y4一樣。彗星的結構松散,由塵埃和冰組成,當它們以極高速度接近太陽時,受到強大的重力和高溫作用,解體也就不足為奇了。1993年發現的著名的舒梅克-列維9號(SL9)彗星在低空飛掠木星時(距木星頂層大氣僅2.5萬千米),被木星的強大潮汐力撕裂,最終撞擊木星。
1994年5月17日,哈伯空間望遠鏡拍攝到的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版權 / NASA/HST
基於現有的彗星研究,彗星解體的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當彗星與大質素天體(如太陽或大型行星)發生近距離接觸時,彗星內部因重力差異承受的拉力超過其材料的抗拉強度,從而引發潮汐分裂 。
2.當彗核自轉產生的離心力超過其抗拉強度時,彗核會發生自轉分裂 。高抗拉強度的「致密」彗核通常會從中心開始分裂,而低抗拉強度的彗核則可能從表面產生大量碎片。自轉分裂的發生取決於彗核的自轉速度,並可能在任何日心距離處發生。
3.隨著彗星與太陽的距離減小,太陽輻射的加熱效應會深入彗核內部,從而在彗核內部產生熱應力 。如果這種熱應力超過了彗星材料的強度,就可能導致彗核的分裂甚至瓦解。
4.當彗星接近太陽時,次表層的高揮發性冰(如一氧化碳冰或幹冰)昇華,可能導致彗核內部氣壓升高 。如果氣壓無法透過表面的活動釋放,就有可能超過彗核的抗拉強度,導致彗星分裂。彗星內部氣壓可導致局部表面爆裂或彗核整體破裂。這兩種情況都依賴於彗星的活躍性,因此只會在較小的日心距離處發生。
5.彗核可能會因與其他太陽系天體(如小行星)發生超高速碰撞 而引發分裂。由於彗星體積較小且結構松散,即便撞擊體本身比彗核更小,也可能摧毀整個彗核。
對於A3的亮度異常,部份天文學家認為是由相位效應 引起的,另一些則持不同意見。盡管最新觀測表明A3的彗核並未產生可見碎片,但哥倫比亞天文學家伊格納齊奧·費倫和美國天文學家茲德涅克·塞卡尼納等人依然認為這顆彗星已經在解體過程中。塞卡尼納認為,A3的亮度未隨日心距減小而增加,可能是由於解體引起 的。他假設該彗星表面活性約為5%,因此推測A3擁有巨大的表面積,這可能是彗星解體所致。而費倫則提出,A3可能正在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解體——彗核被一層極細小的物質包裹,幾乎不存在相位效應,同時彗核以極高的速度自轉,在離心力作用下逐層向外拋灑細小物質,而沒有產生任何大塊碎片。
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洛厄爾天文台(Lowell Observatory)擔任博後的張其騁為首的天文學家則認為,A3的表現完全正常,主要原因是相位效應能夠解釋觀測到的光度曲線。此外,張其騁提出,由於長周期彗星的表面活動性可能接近100%,甚至可能由於彗核周圍微小碎片的昇華而超過100%,因此彗核尺寸也相對合理。
筆者在紫金山天文台進行了對C/2023 A3的調研工作,並在對比了一些已解體彗星和與A3表現相似的彗星光度變化後,更傾向於支持張其騁博士的觀點,並對C/2023 A3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經過相位修正後,筆者得到了一條與觀測數據吻合的光度曲線,並認為該彗星的行為並未表現出明顯的解體跡象。近幾日A3的亮度已經有了再次增加的跡象。如果一切順利,它將會在十月中旬跟隨著太陽在傍晚掠過西邊的天空,此後將與我們永不再見 。當然,鑒於彗星難以捉摸的特性,世界上任何一位天文學家都無法完全確定A3能夠安全透過近日點並完整抵達地球附近。
筆者對C/2023 A3光度變化分析與樂觀預測。版權 / 紫金山天文台
那麽,面對這樣難得一遇的觀測機會,我們應當做些什麽準備呢?這顆彗星又能帶給我們哪些有用的資訊呢?
/ 展望
自現代天文學發展以來,天文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利用各種器材觀測彗星。而大彗星由於其接近地球且亮度較高,為我們探索彗星的奧秘提供了絕佳機會。首先,透過研究大彗星的軌域和動態變化 ,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彗星的形成和演化機制 。其次,分析彗星的物質組成 ,特別是其中揮發性成分的比例,有助於揭示彗星的起源以及太陽系早期的物質狀況 。
彗星反射的電磁波也會涵蓋許多重要資訊,因此不同波段下的彗星觀測也十分重要。例如,1997年海爾-波普彗星光臨地球時,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關註。巴黎文理大學(Paris Sciences and LettersUniversity)的雅各·克羅維西埃(Jacques Crovisier)教授透過紅外太空望遠鏡觀測到海爾-波普彗星中水、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比例約為10:6:2,並利用三台射電望遠鏡檢測到超過22種分子、自由基和離子,以及若幹同位素分子。其中有6種分子是首次在彗星中被檢測到的。
類似的觀測方法也可以套用於C/2023 A3。在可見光波段,我們可以直接觀測彗發和彗尾的形態與變化。透過分析光度曲線和亮度分布,科學家可以研究彗星塵埃粒子的分布、大小以及彗尾的動態演化。可見光還能夠幫助分析彗發中灰塵與氣體的比例,這對於了解彗星的反射特性、塵埃成分及預測彗星亮度具有重要意義。在射電波段,天文學家可以探測彗星中某些分子的特征譜線,如氰基(CN)、甲醇(CHOH)和氨(NH)等,從而深入研究彗星的化學組成。在紅外波段,天文學家可以探測彗星中存在的揮發性物質(如水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的發射譜線,以分析這些物質的種類和豐度。透過持續觀測,我們還能夠了解彗星的活動性演化,並行現可能存在的氣體爆發。如果C/2023 A3最終迎來解體的命運,觀測將幫助我們盡可能推測導致彗星解體的原因,為進一步了解這種神秘天體做出貢獻。
對於大眾而言,大彗星也具有深遠的意義。這不僅涉及天文學知識的普及和教育,還與文化、歷史、審美和社會心理等方面緊密相關。畢竟,能與家人、朋友或愛人一起觀賞這場數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壯觀天象,是一件極具浪漫色彩的事情。當大彗星出現時,往往成為社會集體關註的焦點。就像二十多年前的海爾-波普彗星一樣,媒體大量報道,人們爭相觀看,這種現象常常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盡管C/2023 A3的亮度可能不及海爾-波普彗星,但我們仍可以用肉眼或小型望遠鏡,邀請三五好友,在十月上旬的傍晚眺望西邊的天空,共享這難得一見的美景。
C/2023 A3彗星影像。來源 / 紫金山天文台
/ 後記
正如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弗雷德·惠普爾(Fred Lawrence Whipple)所言,預測彗星的行為就像在賽馬比賽中選中贏家 。彗星正是如此充滿不確定性和神秘的天體 ,但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和深入了解彗星的寶貴機會。
作者簡介 /
王壬 ,倫敦大學學院(UCL)天體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掌握宇宙學、光譜學及行星科學等相關知識,熱衷天文觀測,對太陽系天體研究感興趣。
趙海斌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主要從事太陽系小天體的觀測、動力學和物理特性研究,周期彗星P/2007 S1(Zhao)以其姓氏命名。
來源:中國國家天文
編輯:Artist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