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0日 第 10 版)
「把自然講給你聽」欄目100期文本高頻詞。
本報記者 董澤揚整理
編者按:3月20日,是今年的春分節氣。明媚春季,一衍生機。2021年9月,本版推出科普欄目「把自然講給你聽」。春去秋來、寒來暑往,這個欄目陪伴讀者走過了兩年多的時光,如今已經刊發了100期。在這100期裏,我們有幸與讀者一同探索自然的奧秘,感受中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澎湃動力。
在這充滿希望的春日,本版推出「把自然講給你聽」100期特別報道,傾聽欄目作者、廣大讀者對於欄目的真切感悟,展現中國公眾自然科學素養的不斷躍升。
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繼續努力,把更豐富的自然知識,以更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大家,為提升全民生態文明素養、推動全民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貢獻一份力量。
揭示森林生態系的奧秘
劉世榮
提升全民生態文明素養,自然科普教育是重要基礎。
「把自然講給你聽」欄目透過科普宣傳,對引導公眾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參與保護自然的行動意義重大。
欄目自開設以來,連續邀請權威專家推出了100期科普文章,內容既有及時回應讀者關切的熱點問題解答,也有解讀自然奧秘的規律探索,知識嚴謹、語言生動、形式多樣,傳遞出中國公眾生態文明素養不斷躍升的積極訊號。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的主體。我人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和自然「打交道」,和森林「對話」。
從早期的基於野外生態站的長期定位監測研究,到紮根岷江上遊研究森林與水的關系,再到南下廣西憑祥解析森林的結構、功能與效益,進而聚焦森林碳匯形成機制及潛力提升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中的作用,等等。這些年,我的研究內容一直沒有離開過森林,透過揭示森林生態系的演變規律,助力森林可持續發展,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作創新發展的兩翼。有幸在「把自然講給你聽」欄目,透過【森林是如何調節氣候的?】一文來講述我的研究內容,向讀者分享我對森林、對自然的理解和認知。今後,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走進自然、熱愛自然,為保護自然作出每個人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原院長,本報記者常欽采訪整理)
發現花草分類的新知
趙世偉
迎春和連翹,玫瑰和月季,牡丹和芍藥……在「把自然講給你聽」欄目中,我給大家分享了辨別這些長得相像的植物的方法。這些內容,也是我平時工作的一部份。
我與園林植物已經打了34年交道。每當有人問起我的工作內容,我最常說的是:「就是研究花花草草。」
我是園林專業的博士。可能有人會問,「不就是花花草草,怎麽還需要讀博士?」其實,園林植物學涉及植物學、園藝學、生態學、土壤學、分子生物學、保護生物學等眾多學科,是窮盡畢生精力也難以精通的學問。
我出生在江蘇揚州的大運河邊。春天,家門前的油菜花一片金燦燦,田野邊的野薔薇花香沁人心脾。大自然的美景讓我著迷,也讓我從小就喜歡上了花草。
高考完填報誌願,我第一誌願報考了園林專業。我的研究方向是園林植物,月季新品種培育是我花費心血最多的一個領域。培育一個優良的月季品種,需要經歷無數次摘花瓣、取花粉、授粉、標記、采種、沙藏、播種、觀察等過程。後來,我組建了月季育種研究團隊,力爭提升月季育種和套用的技術水平。
從2021年開始,我帶領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團隊撰寫有關植物的科普文章100多篇,曾被中國科協聘為植物學科學傳播首席專家,被評為北京市科普工作先進個人。
「把自然講給你聽」欄目把嚴肅的科學話題用生動的方式講述,拉近了科學與公眾的距離。如果我們的工作能讓更多人關註自然、熱愛自然甚至投身自然科學的研究中,我們的工作就很有意義。
(作者為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本報記者施芳采訪整理)
講好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朱定真
「把自然講給你聽」作為科普欄目,是弘揚科學精神、讓讀者了解自然知識的視窗。我曾經寫過【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嗎?】等文章,刊發後傳播效果較好,微博閱讀量達到2000多萬。這更加讓我認識到,人們天性是喜歡大自然的,希望了解關於大自然的知識,更好地親近大自然。這也是我多年來堅持做氣象科普工作,以及今後會更努力做好這項工作的動力。
我曾經主修過氣候學,又當過天氣預報員,在解讀天氣氣候事件方面有長期的工作經驗。多年的從業經歷讓我認識到,有必要讓大家了解更多氣象知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氣象災害對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這兩年,我做了一些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科普解讀工作。二十四節氣凝結了古人對天氣氣候規律把握的智慧,被稱為氣象「活化石」。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透過天文觀測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是對時令、氣候、物候和農事特征周期性變化的規律性總結,對現代氣候學有很多啟示。
中國大部份地區是季風氣候。年復一年,節氣也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周而復始。「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時節,氣溫逐漸回升,降雨增多,萬物復蘇,農民開始春耕、播種;「清明高粱接種谷,谷雨棉花再種薯」……跟著節氣,可以合理安排農事。
千百年來,二十四節氣融入了中國人的生產生活之中。今天,有了二十四節氣的陪伴,人們更加切實地感受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好處,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本報記者李紅梅采訪整理)
架起公眾與天文學間的橋梁
張 旸
天文台設定科普部,這是為啥?又能幹啥?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園區如同一個開放的博物館,每年開放時間超過350天、接待參觀者20萬人次。我們科普部有9名工作人員,首要任務就是運轉這個科普基地,再依托基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架起公眾與天文學之間的橋梁。
策劃展覽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比如目前正在舉行的特展「描繪蒼穹——星空影像與古典星圖特展」上,12張紫金山天文台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壓箱底」的天文照片,第一次向公眾揭開神秘面紗,吸引了超過10萬人次觀眾參觀。
我們發現,很多青少年不再滿足於聽講解、看圖片,而是希望深度參與,甚至能有當天文學家的體驗。這些未來科學家的熱切夢想,必須安排上!
在每年的「科技周」「科普日」以及中國科學院的「公眾科學日」,我和同事會直接把科普活動辦到位於江蘇南京仙林的紫金山天文台本部新址,甚至幹脆「搬」進科學家的實驗室和工作場所。2023年「科技周」,來自南京幾所小學的50名學生和家長,就過了把當天文學家的「癮」。2022年發射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誇父一號」還在天上飛著,孩子們就可以在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質和空間天文研究部看到衛星模型、聽到研制過程的講解,還能透過大螢幕上即時捲動的監測數據,了解衛星的執行狀態,在心中種下一顆熱愛科學的種子。
我是「把自然講給你聽」欄目的作者,也是忠實讀者。欄目不僅講解自然知識,更關註人與自然的關系,引發大家對保護自然的思考。希望透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能吸引更多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本報記者姚雪青采訪整理)
「把自然講給你聽」欄目部份網友留言
無論迎春還是連翹,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都讓我們體會到自然萬物的美好。
——【迎春和連翹 誰把春來報?】的網友留言
外形呆萌,晝伏夜出!神奇的大自然!
——【捕魚高手——夜鷺】的網友留言
錢塘江潮水,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獨一無二的壯美自然景觀!
——【錢塘潮有多少種形態?】的網友留言
謝謝科普,需要這種專業知識,尤其是生活類。
——【什麽花,容易引發過敏?】的網友留言
候鳥的精神真的可嘉,在一次次南來北往中,候鳥克服山高路遠,如約出發、按期抵達。
——【小小斑頭雁,何以飛越喜馬拉雅?】的網友留言
菌草成為造福子孫後代的「生態草」,成為造福世界的「中國草」。向中國科學家們致敬!
——【菌草是什麽草?】的網友留言
我們可以透過減少海洋中的塑膠汙染,共同保護海洋環境。
——【我們為什麽要「種」珊瑚?】的網友留言
——摘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致讀者
親愛的讀者朋友,關於神奇的大自然,你可有哪些奧秘想要了解?有哪些問題想要知道答案?有沒有精彩有趣的自然知識想要與更多朋友分享?歡迎向我們提供選題線索。下一個100期,讓我們一起,繼續把自然講給你聽。
來信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