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碼

當「高性價比」成為一種習慣,它未必就真能省錢

2024-07-26數碼

在許多人的身邊,可能都有這樣一類朋友。Ta們對於市面上各種電腦、手機的配置如數家珍,對各種CPU、SoC的參數倒背如流,再加上經常關註各品牌的新品發售和優惠資訊,更是使得他們往往對這類產品的市場自詡為十分了解,並且也因此很願意為身邊的親戚、朋友「出謀劃策」。

乍看之下,這似乎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樸素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有了「高手」的指導,普通消費者多少就可以避免「踩坑」,買到更值得、更具性價比的產品。然而,事情真的一定是這樣嗎?

「懂產品」的高手,其實往往無法如願

在我們身邊其實就有不少這樣的朋友,Ta們在選購數碼產品時往往就會把「性價比」掛在嘴邊,既覺得各大品牌的頂級旗艦太貴,但又看不上那些入門級、相對缺乏效能的機型。

正因如此,這類人群通常會選購那些位於中間價位段,以「效能」、「硬件配置」作為主打方向的手機、電腦,或是其他數碼產品。Ta們有時會非常得意於自己的選擇,並會對其他人「炫耀」自己的選購經歷,也樂於給身邊的朋友「推介」自己的「成功經驗」。

然而從我們觀察到的實際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緊盯「性價比」,覺得自己認準了高配置、「撿了便宜」,特別是那些以為有了「性價比神機」就可以用很久、不再升級器材的消費者,最後卻通常並沒能支撐到Ta們預想中的使用年限。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去問Ta們「為什麽沒能像說好的那樣用上四五年」,結果往往又會迎來一輪新的自我吹噓:「你懂什麽,這款新機升級太大了,它的性價比更高」。

性價比真的成立嗎?它並非虛妄

那些既有足夠高的配置、同時價格又相對主流的消費電子產品,「性價比」真的就高嗎?

客觀來說,確實還是的。就算不按照「跑分÷價格「去計算,而是綜合考察這類產品的SoC、快閃記憶體、記憶體、供電、散熱、螢幕等因素。大家還是會發現,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以「性價比」為賣點的手機、電腦,確實會在它們所處的價位段顯得更「值」。

舉例來說,比如那些搭載第三代驍龍8s流動平台的智能電話,它們的客觀效能水準大約是同期頂級旗艦的70%,但價格普遍可以低上1500元、甚至更多。如此一來,這類機型的「性價比」,客觀上確實就要顯著高於那些價格達到3000、4000元的「效能旗艦」。

又比如在筆記電腦領域,「高性價比向」的RTX4060遊戲本售價大約在6000至7000元起步。透過客觀數據的對比不難發現,RTX4060的Max-Q版本(輕薄省電版)在效能上,大約是RTX4090「滿血」移動版(Mobile)的1/4。

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會發現,那些真正能跑滿175W功耗、18英寸的RTX4090遊戲本,價格普遍在30000到40000元,這還不算這類頂級遊戲本的4K屏本身還會拖累遊戲幀率等因素。如此一來,主流遊戲本的「性價比」客觀上來說當然會更高。

「性價比」升級無止境,在意你就輸了

那麽既然「高性價比」並非偽命題,部份消費者又確實更懂得相關知識,為什麽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卻往往是這部份人群最終會產生了更多地花費,並不能因為「高性價比」而省錢呢?從我們觀察到的行業現狀來看,這背後其實涉及到了兩重因素,其中既有產品規劃的原因、也有消費心態的問題。

從產品規劃上來說,首先大家要知道,對於定位最高的頂級旗艦產品來說,它們昂貴的價格很多時候並不完全能從單純的「配置表」上看出端倪。

一方面,這是因為這類產品往往承擔著廠商「炫技」的目的,它們之中的許多芯片、用料、技術,都會帶有廠商自研或高成本客製的元素。在這樣的情況下,成本在短時間內就很難攤薄,所以會造成一種「從配置單上看不出來的貴」就很正常。

另一方面,大家平日裏看到的數碼產品配置表,其實本就不全面,其中有大量涉及到成本、效能差異的因素,是被「隱瞞」了的。比如有看過我們三易生活相關評測的朋友都知道,即便同為UFS4.0快閃記憶體,旗艦機的快閃記憶體很多時候就會比性價比向機型明顯更快一些。而這背後所涉及到的成本、潛在壽命差異,廠商便不會告訴消費者。類似的還有電池的用料、螢幕的用料,甚至電路板和焊錫這些很基本的東西,都會有「等級」之分。

如此一來,這就意味著首先廠商們顯然並不傻,他們肯定要想辦法讓花了更多錢、買了頂級產品的人,能用得出來自己花的錢是「值得」的。這種使用感受未必能從配置表上看出差異,而是只有在實際使用中才能體驗到的區別。

其次,也正是因為真正好的、特別貴的產品,與「性價比向」的產品之間,其實客觀存在著很大的成本和用料差異,這就給了後者相對更大的後續升級空間。當廠商一年只推出一代旗艦,但是一年卻能推出兩三次所謂的「性價比神機」時,難道大家真的會以為這是因為相關的研發更勤快嗎?

當然,還是那句話,即便是直接沿用旗艦產品技術/配置的性價比向產品,它們的「性價比」也確實是很高,而且每一代之間的升級變化客觀上往往也不小。如此一來,對於更為註重參數、「性價比」的消費者來說,這些每一代都進步巨大的「甜品級」產品,當然就會產生極強的吸重力。而且越是註重「性價比」、註重名義上配置的消費者,面對發生了重大升級的產品時,Ta們往往就越是難以「把持」住。

為體驗買單,而不是去僅僅消費參數

說了這麽多,可能有些朋友會不開心了,甚至可能會產生「不就是想要我們去買高價旗艦」這樣的抱怨。顯然並非如此,實際上在我們三易生活看來,真正理智的消費在於所購買的產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反而與價格沒什麽關系。

比如,現在市面上也有一些1000多、2000多元的智能電話,它們配備了相當入門的SoC、效能上一點也不強。但這些產品會有相對豪華的外觀設計,會有容量更大、且耐用的電池,甚至它們的影像配置可能比一些3000多元的「效能向旗艦」更好。

很顯然,註重「性價比」的朋友通常是不會購買這些機型的,但如果是對於不玩遊戲、卻需要長續航、好手感,以及一定影像體驗的使用者呢?那麽這樣的產品不僅非常適合,甚至於有可能會讓這部份消費者舒舒服服地用上好幾年、而不會產生換機的想法。以結果來說,這不就更「省錢」了嘛。

反過來說,對於花了更多預算購買頂級旗艦產品的消費者來說,只要他們是出於實用的目的去購買,那麽頂級旗艦本就很高的硬件規格、極致的細節用料,再加上更好的後續維護,也能夠讓部份使用者數年內不用再考慮升級器材。甚至從長期角度來看,他們的總花費就不一定會比購買「性價比向產品」、卻總是忍不住「升級欲」的那部份消費者要來得多。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