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德媒文章:新質生產力在中國蓬勃發展

2024-07-21財經
參考訊息網7月21日報道德國【青年世界報】網站7月19日發表題為【「新質生產力」】的文章,作者是約爾格·克羅瑙爾。文章編譯如下:
中國領導人去年提及「新質生產力」這個詞。「新質生產力」意在擺脫以往的增長模式,即由傳統工業繁榮、基礎設施擴建和房地產行業支撐,由經濟快速增長來衡量的模式。今後,對這些領域的重視將減少,對最先進技術的關註將增加;重點是發展質素而非數量。
「新質生產力」一詞還沒有真正嚴格的定義。它經常被用來指代中國如今很強大、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已在引領世界市場的未來技術。常被提及的3個領域是: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和太陽能產業。今年早些時候,全球化智庫副主任、蘇州大學講座教授高誌凱對這一術語進行了解釋。高誌凱認為,在某些領域已成為決定性生產要素的數據將發揮核心作用。在一些關鍵領域,如數碼經濟和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已在蓬勃發展。它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是對現有生產模式的根本性改造。
無論怎樣準確定義這個詞,它已獲得承認。例如,它是1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中心議題。在18日閉幕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它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兩件事似乎很清楚。其一,新質生產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科技進步和研發。去年,新華社就報道稱,2022年中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長10.1%。其中,約84%的增量不是由科研機構而是由各類企業貢獻的。中國政府在預算報告中將今年中央本級科技支出提高10%,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提高約13%。鑒於根本性技術變革,基礎研究將發揮重要作用。
其二,如果能在更大程度上協調和規劃科技、研究與開發,就能更好實作最新技術突破。中國政府已決定,要讓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參與進來,並鼓勵它們更有針對性地加大研發投入。此外,要將企業與中國經濟的主要發展目標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沒有更廣泛的政府協調,這是不可能實作的。(編譯/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