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美媒發聲:西方糧商的盈利時代已結束,中國將不再為其買單!

2024-10-14財經

糧食問題始終是國家穩定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西方主導的國際糧商才能肆無忌憚地操控糧價,從而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然而,在糧食領域,國際糧商面臨了一道難關,那就是中國。外媒指出,由於中國的迅速崛起,西方糧商原本舒適的盈利空已受到壓縮。

外媒為何會如此評價呢?中國在抵禦西方糧商的影響方面到底做了哪些重大舉措?

西方糧商的好日子到頭了?

最近,美國彭博社釋出了一則報道,其內容指出:「由於中國對糧食的需求減少,導致美國玉米和法國大麥對華出口額驟然下降。」

「與此同時,由於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消費者逐漸降低了肉類消費,並減少了外出就餐的頻率。」

在闡述完這些內容後,文章直言總結道:「西方糧商的美好時光即將結束,因為全球最大的糧食消費者——中國,突然停止了采購。」

彭博社釋出此文後,迅速引發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註與討論。

在眾人眼中,國際糧商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宛如過山車般波動不居,最終只能無奈認輸,喪失了對這一市場的控制。

提到這一點,或許許多人會好奇,國際糧商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到底如何?為什麽他們賺的錢都是那麽輕松的?

常年搞壟斷的國際糧商

嚴格而言,在中國剛加入WTO的那些年裏,國際糧食商實際上生活得相當舒適。

那時中國成功進入歐美市場,可以將國內的低價工業產品自由地銷售給這些國家,從而獲得大量外匯。

毫無疑問,中國加入WTO是付出了代價的。其中之一就是,中國不得不從西方進口大豆等農產品。

針對美西方的這一請求,中國答應了。畢竟當時我們對大豆的需求並不旺盛,購買主要是用於榨油或餵養牲畜。

國際糧商提供的大豆價格相當實惠。因此,我們可以考慮開展合作,直接進行大規模進口國外的大豆。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大豆逐漸成為了我們的弱點。

目前,中國對大豆的需求持續上升,年進口量接近1億噸,其中絕大部份來自美國。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美國停止向我們出口大豆,那麽中國將面臨大豆短缺,這將影響到養殖業的飼料供應。在這種情況下,生豬價格可能會急劇上升。同時,中國對肉類產品的消費也會相應下降。

總的來說,中國在大豆領域已經顯現出明顯的對外依賴。國際糧商利用這一弱點,瘋狂操控大豆期貨價格,從而在中國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特別是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這四大國際糧食公司,統稱ABCD,它們在操控糧價方面經驗豐富。

在西方各國政府的支持下,國際四大糧商曾一度控制了種子、農藥、化肥、倉儲物流、加工運輸和分銷等多個環節。

憑借這一壟斷地位,它們直接操控供需關系,掌握糧食價格的波動。在這種情形下,其他國家只能任其擺布。

在某種意義上,國際四大糧商與石油體系中的歐佩克有些相似,它們都強調自身的主導地位。

中國不買國際糧商的貨了

毫無疑問,過去國際四大糧商確實擁有過分的資本實力。然而,現在情況已然不同,如今的糧食市場完全是買家主導。而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糧食購買國。

如果中國停止采購,這些糧商的糧食將只能無奈地堆積在倉居里。關於這一點,從近年來國際糧商對華出口貿易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今年第三季度,美國對中國的玉米出口量僅為1.34萬噸。而在去年同期,這一數碼則達到了56.4萬噸。驟然下降了97%,這對國際糧商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損失。

除了玉米,大豆的狀況也相似。今年美國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僅為500萬噸,同比減少了25%,是自1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法國的大麥同樣遭遇了出口危機。今年,魯昂港的大麥出貨量與去年相比下降了50%,這個減少的份額正是流向中國的。

顯然,中國確實不打算再從國際糧商那裏購買商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難以賺到豐厚的利潤。

後備大糧倉——俄羅斯

提到這一點,或許有人會疑惑,中國憑什麽有這樣的底氣?竟然不把國際糧商放在心上?說不買就果斷拒絕了?難道就不擔心糧食危機的發生嗎?

嚴格來說,其實並不害怕。因為在面對糧食危機這一問題時,中國已經采取了很多備用措施。

首先,俄羅斯成為了我們的重要後手。從現在的形勢來看,它已經發展為我們的備用糧庫。

去年,中俄兩國達成了一項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糧食協定,合約總金額達到2.5萬億盧布,折合人民幣約1827億元。

根據協定,未來12年內,俄羅斯將向中國出口7000萬噸谷物、大豆、小麥等,以滿足中國市場的糧食需求。

有了這份最低保障合約,中國在應對國際糧食商的威脅時,將能更加從容自如。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2023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小麥面粉達到14.3萬噸,比去年增長了350%。

從進口數據來看,中國的麥粉主要來源於俄羅斯,其占比達到了65.7%。由此可見,俄羅斯確實具備取代國際四大糧商的能力。

除了小麥面粉,俄羅斯還向中國提供了大豆、菜籽油、冷凍魚、蝦蟹及豬肉等多種商品。其中,豬肉的供應尤為旺盛。

俄羅斯出口中心的高級副總裁尼基塔·古薩科夫曾指出:「在不久的將來,俄羅斯計劃為中國開通一條‘肉類專線’,力爭成為中國三大豬肉供應國之一。」

這很自然,畢竟中國的豬肉市場規模龐大,每年中國人對豬肉的需求量巨大。在如此豐厚利益的吸引下,俄羅斯怎麽會不心動呢?

總的來說,中國在應對俄羅斯的這一局面時表現得相當穩健。

打造自身產糧、儲糧硬實力

當然,除了利用俄羅斯這張牌之外,中國還有一張重要的牌,那就是我們自己。正如俗話所說,「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唯有強化自身的糧食生產能力,我們才能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立足生存。

根據目前的情況,中國的谷物自給率已經超過了95%。這得益於袁隆平院士所研發的雜交水稻,使得中國在2021年的糧食產量實作了「十八連豐」的輝煌成就,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

顯然,在糧食生產方面,中國的表現並不遜色於美國、俄羅斯等其他國家。

除了糧食產量豐盈之外,中國還具備非常完善的糧食儲存體系。根據國際機構的統計數據,中國儲存了全球69%的玉米、60%的大米和50%的小麥。

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0千克,遠超過國際公認的400千克糧食安全標準。由此可見,中國在糧食儲備方面的實力非常強大。即使面對全球性的糧食危機,中國依然能夠保持獨立與自足。

在此基礎上,中國正在積極推進智能糧庫的發展,以降低糧食儲存的損耗率。

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中國在全國範圍內的智能糧庫中,已安裝了數百萬個監控器材、溫濕度傳感器和數千台地磅。

在此期間,中國還構建了糧食儲存物聯網,從而實作對糧食庫存的動態監控。隨著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當中國遭遇糧食危機時,將能夠從容應對。

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中國目前的糧食儲備足以供全球14億人一年之用。這說明中國的糧食供應遠超過時間和人口增長所帶來的需求。這樣的控糧能力是其他國家無法相提並論的。

底蘊雄厚的中糧集團

顯然,在糧食安全方面,中國還有一個重要支持,那就是中糧集團。

中糧集團作為一家備受矚目的央企,以其深厚的底蘊而聞名。2008年爆發的小麥戰爭便是這一點的經典例證。

當時,國際糧商在金融危機中瘋狂推高糧食期貨價格,試圖透過擡高價位來大賺一筆。然而,他們沒有料到中糧集團的強大實力。

目睹國際糧商擡高價格,中糧集團決定直接出售庫存糧食,以此進行打壓。你們國際糧商收購多少,我就拋售多少,目的就是將糧食價格壓低。

最開始,國際四大糧商氣焰高漲,完全不把中糧集團放在心上。然而到了2008年9月,這些國際巨頭幾乎撐不下去了,中糧集團卻依然在加碼投入。

目睹中糧集團強大的實力,國際四大糧商紛紛感到震驚:「中國到底還儲備了多少糧食?」

最終,在中糧集團的強力幹預下,糧食價格成功被壓低。糧食期貨的指數暴跌3000點,國際糧商損失慘重。

此時,美西方終於意識到,中國無疑是這場糧食博弈的關鍵角色。

今後還將管控糧食進口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在糧食的掌控與布局方面,已經領先於國際糧商。在這種背景下,國際糧商若試圖利用糧食來威脅中國,這似乎顯得有些自不量力。

根據相關學者的觀點,未來中國將借鑒日韓兩國的做法,透過限制糧食進口來保護本國農民。

雖然國際糧商在外面提供的糧食價格較低,但我們將不再大量進口。未來會專註於消化國內的糧食剩余,以提升農民的收益。

如果真到了那種情況,西方糧商的日子就真的要結束了。畢竟我們不采購的話,還有誰能消化國際糧商手中的庫存呢?

綜上所述,中國在糧食安全方面一直采取穩健的策略,逐步推進。當中國的糧食安全體系全面建立時,西方糧商也將難以獲得豐厚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