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炒得火熱的保險中介牌照,如今竟淪為白菜價。5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註意到,匯才保險代理(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才保險代理」)96%股權將在阿裏拍賣平台被變賣,評估價30萬元,變賣價格僅24萬元。
保險中介一改前幾年被資本追捧的盛景,牌照價值正經歷重估。業內人士認為,這背後主要是因為市場競爭加劇、行業發展環境變化等。當前,保險中介牌照的審批也已經放開,牌照稀缺性在降低。
牌照價值縮水
一家保險代理公司96%股權,價格僅為24萬元。匯才保險代理96%股權將在阿裏拍賣平台被變賣,24萬元的變賣價令人唏噓。
實際上,此前匯才保險代理96%股權已經經過兩次拍賣,第一次拍賣起拍價30萬元,第二次拍賣起拍價為24萬元,兩次拍賣均未成功,即將進入變賣階段。根據評估報告書,匯才保險代理註冊資本高達5000萬元,截至評估基準日2022年9月30日,匯才保險代理96%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1265.90萬元。
註冊資本和權益價值都不低,為何評估價僅有30萬元?拍賣資訊顯示,因匯才保險代理主張原工作人員提供的審計相關資料不真實,導致評估報告不能準確反映該公司實際價值,法院根據本案實際情況決定對匯才保險代理96%的股權以30萬元價格作為第一次拍賣起拍價(30萬元起拍價格中,股權價格0元,評估及拍賣輔助費用等30萬元)。
匯才保險代理並不是個例,在拍賣平台,保險中介股權已經淪為「白菜價」。2023年11月20日,上海卡行天下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卡行天下保險經紀有限公司100%股權在阿裏拍賣平台進行第一次拍賣,起拍價5000萬元,最終流拍。經歷多次拍賣後,2024年3月27日,該筆股權起拍價已降至156.25萬元,但仍以流拍告終。
要知道,前幾年,保險中介牌照價格一度被炒得火熱,擁有網銷資格的全國類保險經紀牌照的價格高達3000萬元,甚至有機構不惜花費5200萬元收購保險經紀公司。
但如今,牌照中介牌照受到資本追捧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北京商報記者關註到,保險中介股權拍賣的流拍情況越來越多,甚至有公司股權在多次降價拍賣後仍然流拍。此外,微信公眾號、小紅書上,也有很多保險中介牌照的轉讓資訊,但閱讀、評論者並不多。
稀缺性降低
保險中介牌照定價依據是怎樣的?為何價格會出現「大跳水」?
一位經營保險中介牌照轉讓的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保險中介牌照的價值一般取決於是否是全國性牌照、是否具備互聯網經營資質、分支機構分布情況等。
對於保險中介牌照價格「降溫」,專精特新企業高質素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表示,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保險中介機構的盈利能力下降,導致它們選擇變賣牌照。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對保險中介機構的資質、經營行為等進行了更加嚴格的審查和監管,這也增加了行業的準入門檻和經營成本。
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同樣認為,保險中介牌照近年來「遇冷」和越來越多保險中介公司被出售的原因與經營不善有密切關系。市場競爭的激烈、盈利能力的下降以及新興銷售渠道的沖擊都使得一些保險中介公司面臨經營困境。保險中介牌照的市場供給變多。
從行政審批的角度來說,監管已經於2023年放開了監管保險中介牌照的審批。2023年11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釋出的最新批復檔顯示,批準寶馬(中國)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安顧方勝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經營保險經紀業務。這是在2018年暫停審批保險中介牌照後,時隔五年監管部門批復的兩張保險經紀牌照。自古物以稀為貴,隨著牌照審批「開閘」,收購已經不再是企業獲得保險中介牌照的唯一選擇。
此前,在經歷了2017年、2018年的資本狂熱收購後,隨著市場的擴張、市場主體的增加和業務發展的多樣化,保險中介的問題也不斷暴露:編制虛假行銷人力、虛列業務和管理費等違規行為層出不窮,公司內部治理混亂等問題使保險中介機構經歷了「大浪淘沙」。眾多機構選擇轉型或結束市場,牌照的需求也隨著資本熱情減退而降溫。
「報行合一」再度擠壓生存空間
一方面是結束者增多,入局者變少,保險中介牌照不再物以稀為貴;另一方面,「報行合一」也擠壓了中小保險中介的生存空間。
在2023年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數據資訊新聞釋出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人身保險監管工作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抓緊啟動個人代理渠道和經紀代理渠道的「報行合一」工作。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保險經代渠道的「報行合一」正式開始。
強化產品「報行合一」是嚴格監管的具體體現,也是推動行業算賬經營、強化管理的必然需求。但對於保險中介機構來說,可能要面臨一場關乎生存的考驗。袁帥表示,「報行合一」要求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嚴格控制費用,從而影響了傳統中介機構的收益模式和業務策略。為了適應新的市場環境,中介機構不得不尋求新的盈利點,同時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和合規意識。
對於目前的保險機構來說,牌照只是一張入場券,如何保證利潤才是主線任務。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對於保險中介機構來說,生存的關鍵是,加強同保險機構的合作,進行市場和客戶細分,積極介入保險產品的開發設計,開發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個人化的保險產品。同時也要加強經營管理,透過科技賦能,不斷提升經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