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這群農村婦女,為阿瑪尼做羽絨服,年銷過億

2024-03-13三農

「最自豪的時刻。」

文/鄭亞文

編輯/姜雪芬

劉曉紅每年都會帶她的員工外出旅遊。她更願意稱之為「見世面」,在每個「見世面」的旅程裏,都有一個參觀當地大學的行程。

前幾年去青島,一群人坐在五四廣場吹風歇腳。一名跟隨劉曉紅多年的女工突然感慨:「在青島生活真好啊,比我們農村好多了。」

劉曉紅便提議:「你有三個孩子,讓孩子考到青島來,你們將來就能在這賴恩家落戶。」

回村裏後,女工帶著三個孩子到青島的幾個大學逛了一圈。她感受到的美好也浸潤了小孩,原本打算高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孩子們,開始為上大學而努力。後來,其中一個孩子考上了青島大學。

讓員工的孩子都上大學,最好是清華、北大,這是劉曉紅的願望。在農村勞動力集體湧向大城市的2003年前後,劉曉紅決定回農村開工廠。她在山東濟寧的農村老家建了第一個羽絨服工廠,如今,羽絨服工廠增至四家,共有1000多名員工,其中99%都是女工。

這些從未出過遠門的婦女,曾經最重要的使命是在家洗衣、做飯、養孩子,但在縫紉機前,她們踩出了「阿瑪尼」「迪奧」的羽絨服,也為自己縫了一件名叫「自我」的衣服。

勸農村婦女進廠

長大後,劉曉紅很少回到農村。她在濟寧市的商場開服裝店,每周往返杭州和濟寧,有時候去深圳、廣州,把前沿的時尚帶回濟寧。

2003年,她回到嘉祥縣的農村老家探親,整個人都格格不入。村裏很多和她同齡,甚至比她小很多的婦女聚在一起,手裏抱著嬰兒,露出乳房餵奶。婦女們身邊還圍著幾個半大孩子,穿著開襠褲,趴在地上玩耍。

劉曉紅心裏不是滋味。回去後,她下定決心,退掉在濟寧租好的廠房,在農村選址建工廠,專門招收農村婦女。

劉曉紅17歲進部隊當兵,1993年,20歲出頭的她退伍,在濟寧的商場盤了門面賣服裝。每周五,她要坐綠皮火車到杭州,采購四季青的衣服,然後馬不停蹄地扛著幾個大包登上返程的火車。有時候,她還要花更多時間到廣州十三行的批發市場,深圳南油的服裝城。

在那個年代的濟寧,像她這樣的服裝店老板娘很少,她店裏的衣服也因此比別家更時尚、新潮。開店十年,生意越來越好,她萌生了開工廠做服裝生產的想法。

起初,劉曉紅沒想過離開濟寧市區,廠址都選好了,只差器材和工人,卻因一次農村之行改變了軌跡。

說服農村婦女出門上班,在當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她們來說,命運的軌跡大抵相似,將她們的人生鋪陳開來,繞不開「相夫教子」「廚頭竈腦」,「自我」在她們的世界裏似乎總排不上號。村裏也有女人外出打工,但多是在南方的流水線上「三班倒」,幹不了幾年,就被丈夫喊回家做飯、洗衣。

劉曉紅身處的世界廣闊,接觸的人多樣。生活軌跡的改變源於意識的覺醒,她深知生活其實有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女性,她認為農村女性還有很多價值可以實作,有很多自我可以突破。

勸說婦女上班這件事困難重重。「男主外,女主內」的思維影響著村裏的每一個人,「就算家裏窮,養著幾個孩子,很多女性也是無法上班的」。

劉曉紅挨家挨戶上門,勸說婦女到她的廠裏學手藝,還開出了不低於大城市流水線的薪金,4000元左右。晚上能回家做飯、做家務,白天能進廠賺錢,甚至學到縫紉技術,對農村婦女來說誘惑很大。慢慢地,劉曉紅招到了40名家庭主婦。

來自阿瑪尼的訂單

劉曉紅招到的第一批婦女,大多沒有工作經驗。她想做服裝生產,就得讓女工先練手。那幾年,電動車行業在國內高速發展,品牌們流行做促銷,送的促銷品大多都是電動車配套的雨衣。劉曉紅跑到天津對接工廠,接雨衣訂單,讓女工們做了兩年雨衣。

起先大家在農村的院子裏踩縫紉機,後來女工越招越多,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靠雨衣練手幾年之後,大家又轉產服裝,做自銷。

到2006年前後,劉曉紅的廠裏有100多位女工,年銷量突破了千萬元。她覺得是時候再次轉產了。

這次轉產,劉曉紅比較慎重。她想做「難而正確、持久的事」。服裝行業裏,什麽最難?在那個時候,無疑是羽絨服。國內還未引進羽絨服充絨機器,每件羽絨服,都需要工人手工填充羽絨,這是最難的步驟,做好了羽絨服,工廠便有了核心競爭力。況且羽絨服也算新鮮品類,價格不低,但卻是搶手貨。

恰好當時濟寧一家很大的羽絨服工廠倒閉,劉曉紅聽聞,接手了技術團隊,慢慢讓女工們上手做羽絨服。

他們接到的第一個羽絨服訂單,是來自國際品牌「阿瑪尼」。一個外貿公司見劉曉紅的工廠產能不錯,員工技術也到位,便把單子給了他們。

女工們遇到了從業以來最難的一次挑戰。「阿瑪尼」是奢侈品牌,對生產工藝的要求極高,面料是從意大利空運過來的。品牌方也派人定期從意大利飛過來,指導工藝和生產。女工們在夏天戴上了手套,防止汗漬浸到面料上,細節、縫合盡顯精細,每件衣服的充絨環節,都是她們稱克重填充進去,像對待一件件珍寶。

第一個訂單只有幾千件羽絨服,劉曉紅虧了不少錢,但這筆錢虧得很值得。「大家的起點很高,一開始就做奢侈品品牌的羽絨服,熟知了一件羽絨服如何能做到最好,以後還怕什麽呢?」

那之後,找劉曉紅做羽絨服的品牌一個接著一個。她也在2009年建成了第一座工廠,招收了更多農村女工。

最自豪的時刻

這些年,劉曉紅合作過很多國際奢侈品品牌,為很多快消品服裝做代工。她也拒絕過不少品牌的訂單,「因為根本做不完」。

當時,一個日本快消服裝品牌進駐中國不久,但門店數不多,對方盯了劉曉紅三年,希望能為他們生產羽絨服,「但產線實在是調配不了」。

雖然做的是代工環節,但她擁有選擇的權利,「很多品牌會特地到我們縣裏來住著,就是為了跟我們搭上關系,調一條產線給他們」。劉曉紅有自己選擇品牌的標準,她並不會單純地坐等訂單上門,而是會主動調研,「看哪些品牌有發展潛力,客戶強大了,我們才會強大」。

後來,那個日本快消服裝品牌在國內的知名度越來越大,成功與劉曉紅的工廠合作,多年來不斷返單,如今成了劉曉紅最大的客戶,她有一個工廠專門為這個品牌做羽絨服代工。

每年3月份,羽絨服工廠開始接訂單,到夏天最熱的時候,工廠迎來了最忙碌的時候,「夏季也是羽絨服出貨量最大的時候」。每年,劉曉紅工廠的羽絨服訂單都排到了年底。

2010年,她成立了一個外協部,召集周圍村子裏一些沒有借貸能力、無法擴張的小工廠,幫他們提升技術,更新器材。這些工廠則為劉曉紅分擔訂單壓力。

「我們有接單能力、設計能力、生產技術、銷售能力,我們的技術工人將布料剪裁好,送到他們的廠子加工。訂單師傅會到他們的廠裏提供技術指導,做好的羽絨服再送回我們廠裏檢驗。」

這樣的衛星工廠,劉曉紅合作了十幾家,除了濟寧市,還分布在泰安、菏澤、廣州等地,員工加起來也有1000多人。每條生產線每天能做出500件羽絨服,一個200—300人的衛星工廠,每天能為劉曉紅生產2000件羽絨服。

跟奢侈品品牌合作多年,劉曉紅的工廠越來越正規化,「生產時,每一個針腳都很嚴苛,檢驗環節更是密不透風,在廠裏要檢驗四道,最後送到我們的驗品工廠進行最後的檢驗」。

劉曉紅專為質檢成立了一家工廠,200多個工人每天只做一件事情——檢查衣服的細節有沒有做好,尺寸是否合規等等。每天,驗品工廠要發出12000件羽絨服。

自有工廠加上衛星工廠,不僅能消化大品牌的訂單,還能承接阿裏巴巴國際站上來的中小訂單。這幾年,劉曉紅也在提升工廠的快反能力,為這些幾百件、上千件的小客戶快速生產羽絨服,「基本上幾天就能出貨」。

創業21年來,劉曉紅共建了4家工廠,全都選址在農村,招收了1000多名婦女工人,年銷過億。工廠員工的流失率很低,「眼看著她們的孩子考上高中、大學」。

女工們除了日常的工作,也會參與劉曉紅組織的培訓,「主要課程就是如何找到自我價值感,如何培養農村孩子的獨立意識、未來意識,過讓自己覺得開心的生活」。這些都是女工們未曾涉足的世界觀,漸漸地,也有女工自己出來創業,劉曉紅很支持她們的追求。

她帶著女工們投身到商業裏來,用一件羽絨服表達她們對世界的態度。她們每年都會到各大城市旅遊,去過北京、上海,也去過德國、日本。除了去景點、學校參觀,女工們也會逛當地的商場,劉曉紅想讓女工們看看,她們生產的羽絨服,掛在了大城市的商場裏。那是她們最自豪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