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每一條魚,從投放魚苗到送上餐桌,至少要遊4萬公裏,這是雲南高原深水長河所獨有的。它們「人放天養」,不依靠任何人工餌料,要在大江中覓食5年以上,才會被捕撈出水,是完完全全的野生魚類。
近日,開屏新聞記者走進國內唯一的高原深水生態養殖場——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瀾滄江小灣漁場,探秘其十五載生態漁業發展之路,體驗高原漁業收獲的喜悅,看到了瀾滄江漁業未來發展的光輝前景。當地群眾也將依托雲南高原生態魚養殖走上致富的幸福之路。
高原生態魚
每條魚一生要遊4萬公裏
「雲南瀾滄江小灣出大魚,每一條魚都有2公斤以上,更大的魚重量能達到三四十公斤。」很久以前,記者就聽當地人講過,瀾滄江是一個出大魚、出好魚的地方。
為探尋瀾滄江小灣生態漁業發展的獨特之路,7月12日至13日,記者來到瀾滄江小灣漁場,對這裏的自然環境、水質、魚類的養殖與土著魚的保護等進行了全方位的采訪。
這裏的生態環境非常好,瀾滄江奔湧向前。江的兩岸是高聳的群山,天空中時不時落下一陣雨,使得這裏空氣濕潤、負氧離子充沛,人在這種環境中感覺格外舒服。
雲南小灣生態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灣漁業」)董事長沈飛說:「這裏地處雲南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奔騰不息的瀾滄江孕育了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15年前,依托瀾滄江流域的小灣水電站,小灣漁業應運而生。當時,我們就看中了這裏的環境,這裏是中國唯一的高原深水生態漁場。我們這裏的每條魚,由於不投餵人工餌料,處於野生狀態,每天為了吃飽,至少要遊上24公裏。每一條魚從投放魚苗到送上市民的餐桌,生長周期要5年,這5年裏它總共遊程超過4萬公裏。所以小灣魚又有‘萬裏魚’的別稱,是其他湖泊或水庫魚無法比擬的。」
沈飛說,這裏的魚頭大,是因為它們每天要張嘴不停地覓食;它們的腰身偏瘦,是因為它們運動多;它們的體色是黑色的,是因為它們常年處於深水之中……這些都是魚兒高品質的象征。
「人放天養」
魚群養殖凈化水質
沈飛介紹,小灣漁業的獨特之處來源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小灣漁業坐落在海拔1200米的高原之上,依托小灣水電站形成的庫區進行養殖,這在全國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小灣水庫蓄水較深,平均水深達100多米,最深處接近300米,水體溶氧量高,為魚類健康生長提供了保障。此外,小灣水庫水質優良,常年保持全流域地表二類水質,為生產高品質生態魚提供了保障。
采訪中,沈飛透露了在瀾滄江中養出好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放天養」。他說自公司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用生命守護生態,以真誠養殖健康,詮釋雲南漁業、共享綠水青山」的經營理念,秉承「人放天養」的養殖方式,不投放任何人工飼料,讓魚類在自然環境中自由生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魚肉的鮮美和營養。
公司在「以漁凈水,以水養魚」的發展宗旨指導下,始終把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養殖的魚類常年以鰱鱅魚為主。主要考慮到了鰱鱅魚搭配養殖對水體有凈化作用,可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小灣漁業至今為止鰱鱅魚苗投放量累計已經超過5000萬尾,至少凈化了300萬噸藍藻,成功保護了瀾滄江小灣庫區全流域地表二類水質多年未受汙染。
深水出好魚
打造雲南綠色品牌經濟新名片
小灣庫區海拔高、水溫低、水流急,魚類生長周期長達5年以上,使得魚的肉質更加緊實鮮美。公司自2012年起,連續12年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目前正在申請「瀾滄江(小灣)有機江魚」產地保護,致力於打造雲南綠色品牌經濟新名片。
經過15年的積累,小灣漁業已經成為中國高端有機江魚食材供應優良基地,也獲得了全國各地餐飲界和食客的一致認可。2024年即將啟動雲南綠色品牌經濟新名片「瀾滄江有機江魚」新品牌戰略,籌劃「到鳳慶小灣喝千年古樹茶,品瀾滄江有機魚」地方特色品牌服務,逐步向精細化企業經營發展,打造一條從江面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走出「雲南瀾滄江有機江魚」的品牌之路。
小灣漁業自成立以來,就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開展庫區守護、增殖放流、土著魚保護等工作,並與科研院所合作,不斷提升生態養殖技術水平,大力發展保水漁業,成為了國內第一家高原深水生態養殖企業。
另外,小灣漁業立足「一江連六國」的區位優勢,與老撾ACTS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籌備建立小灣生態漁業國際示範基地,與老撾農林部共同打造「瀾滄江—湄公河」生態漁業發展平台。
小灣漁業用15年的堅持,為雲南高原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為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樹立了典範。
十年努力
培育出5000多條雲南土著魚
在瀾滄江畔,小灣漁業的養殖技術員丁吉輝默默守護著一種被稱為「神魚」的珍稀魚類——鎮康四須鲃。他十年如一日,只為將這種雲南土著魚從瀕危狀態中拯救出來,走科學養殖之路,讓鎮康四須鲃茁壯生長,走向市場。
在這個土著魚養殖場,「神魚」真是難得一見。飼養員投餵時,水面劈劈啪啪響成一片,等用網兜想抓住一條時,又瞬間沒了蹤影。
丁吉輝說:「鎮康四須鲃原產於怒江、瀾滄江水系,曾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即使經過人工繁育達到可銷售的族群規模,但因其數量稀少、肉質鮮美、有治療風濕的功效,價格仍可達240元/公斤。」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這一珍稀魚類,小灣漁業決定在瀾滄江流域進行鎮康四須鲃的圈養繁殖。10年前,丁吉輝從湖南老家來到瀾滄江邊加入小灣漁業,作為技術骨幹承擔起了科學繁育鎮康四須鲃的重任。
瀾滄江水流湍急、水溫變化大,給鎮康四須鲃的圈養繁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丁吉輝和團隊成員經過反復試驗、不斷摸索,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關,成功將鎮康四須鲃繁殖了4代,滿足了可以向市場銷售珍貴魚類的標準。
「經過10年的努力,最初的1000多條魚苗,已經發展到5000多條魚了,個體最大的能達到50多公斤。」丁吉輝說,盡管鎮康四須鲃養殖已經取得了成功,但他和團隊並沒有急於將其推向市場,「我們想先完善養殖技術,擴大養殖規模,同時也要做好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
十三年堅守
見證「水上牧場」壯大
碧波萬頃的瀾滄江上,一艘艘捕魚船來回穿梭,網中鱗光閃閃,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一位漁民的臉上。來自湖北的李建華,已經在瀾滄江上「漂泊」了13年,與這片水域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建華告訴記者,瀾滄江水流湍急,水深超過100米,給捕撈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惡劣的天氣更是家常便飯,辛辛苦苦放下去的漁網,經常會被突如其來的巨浪沖毀,讓他們一整天的辛勞付之東流。
小灣漁業捕撈隊采用傳統的「趕、攔、刺、張」和自動進箱的捕撈方式,李建華說,這樣的捕撈對魚群的傷害是最小的。捕魚網上孔的大小是固定的,只能網住大魚,還未長大的幼魚就可以從孔中遊走,這讓魚群可以持續地繁殖下去。另外,每年4至10月為捕撈期,其他時間休漁,讓魚群自由繁殖生長。
「我們捕撈上來的魚,主要銷往省內、廣東、四川等地,甚至還出口到東南亞國家。」李建華自豪地說,「有一年,我們捕撈的一批魚還被送到了北京,參加了國家級的農產品展銷會。」
13年來,李建華親眼見證了瀾滄江「水上牧場」的發展壯大。每年的捕撈量從最初的幾百噸增長到現在的兩三千噸;最初的兩支捕撈隊,也發展到現在的3支。
瀾滄江「守護者」
為高原生態魚保駕護航
川流不息的瀾滄江上,一群「護魚人」日夜巡邏,守護著這片水域的生態安全。雷斌,就是這支隊伍的隊長。現年35歲的雷斌擔任小灣漁業守護部隊長已有一年時間。他帶領著70多名隊員,守護著小灣電站庫區水域的安全,打擊偷捕活動,護送小灣魚遊出大山。
雷斌介紹說,他們的工作是24小時不間斷的,白天巡邏一次,晚上還要再巡邏一次,時間不定,有時候淩晨兩三時也要出動。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雷斌將隊員分成若幹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各自的水域。整個庫區約有30個守護巡邏點,隊員們輪流值班,確保24小時都有人在崗保護庫區魚群的安全。
夜間巡邏是最辛苦也是最危險的。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江面上,隊員們只能依靠手電筒照明,沿著岸邊搜尋可疑目標。「晚上視線不好,很容易發生意外。」雷斌說,除了要防範偷捕者,還要時刻註意安全。今年上半年,他們已經查獲了4起較大規模的偷捕事件,有效地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
除了打擊偷捕,雷斌和守護部的隊員們還負責協助公司捕撈隊進行捕撈作業,並對捕撈上來的魚進行監管和運輸。
打造好「三條魚」
生態遊成發展新亮點
說起小灣漁業未來的發展規劃,沈飛說,小灣公司在這15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養殖、捕撈技術體系。接下來,公司將重點打造「三條魚」:
第一條魚是「生態魚」。 繼續在小灣漁業保水漁業發展的宗旨下,不忘初心,堅持以生態養殖為基礎,繼續做好生態魚。
第二條魚是「品牌魚」。 把這條魚打造出一個瀾滄江有機魚品牌來,讓全國的老百姓都知道。
第三條魚是「領頭魚」。 現在國家對環保方面很重視,雲南要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那麽小灣漁業要緊跟這個發展理念,打造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領頭魚」。
沈飛介紹:「下一步,小灣漁業將助力鄉村振興建設,計劃投入建設一個加工廠,將捕撈過程中一些受損害的魚進行深加工,做成魚丸、魚滑或者魚粉之類的產品;我們還想用‘企業+黨建+合作社+群眾’的模式帶動周邊百姓共同致富。另外,公司在江面作業中也聘請了周邊的居民,共同來守護好這條江。我們也正在跟千島湖漁業學習,把小灣漁業做強做大。同時希望把瀾滄江小灣休閑遊、體驗遊發展起來,帶動當地的發展,走出一條水域生態保護和漁業生產相協調的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素綠色發展道路。」
開屏新聞記者 左學佳 熊波 實習生 肖銳思 文 藍灝 攝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何丹 陳潔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陳潔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