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證監會提分紅監管三措施,已有千余A股被分紅攔住「減持路」

2024-03-17三農

證監會「3.15」的最新發聲明確將進一步完善A股上市公司減持規則的體系,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全面防範繞道減持。

證監會表示,一是明確離婚、控股股東解散等情形的減持規則;二是明確股票質押平倉、贈與等方式的減持規則;三是禁止大股東、董事、高管參與以本公司股票為標的物的衍生品交易,禁止限售股轉融通出借,限售股股東融券賣出。對於違規減持證監會將責令購回並上繳價差,對於拒不改正的嚴厲處罰。

去年8月27日,證監會釋出了減持新貴,新規的核心內容是設定破發、破凈、分紅的「三道門檻」,對減持行為設立了嚴格的要求,將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減持與股價和分紅掛鉤。

滬深兩市已經進入2023年年報視窗期,分紅和盈利能力隨之明了。第一財經記者嘗試梳理當前受減持新規影響的上市公司,以供投資者參考。

千余家公司分紅不達標,生物醫藥與電腦為重災區

分紅指標自減持新規釋出後是實控人和控股股東套現的最大「攔路虎」,下一步這項指標面臨更嚴格的完善。證監會對分紅監管剔除三大舉措,包括對分紅采取強約束措施,要求上市公司制定積極、穩定的現金分紅政策,明確投資者預期。對多年未分紅或股利支付率偏低的上市公司,透過強制資訊披露、限制控股股東減持、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等方式加強監管約束。上市公司以現金為對價,采用要約方式、集中競價方式回購股份並登出的,回購登出金額納入股利支付率計算。加強對異常分紅行為的監管執法。

Wind數據顯示,截至最新收盤日,有1126家上市公司的股價(前復權,下同)低於IPO發行價格(下稱「破發」),占公司總數比例21.03%;市凈率低於1(即破凈)的公司有518家;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於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公司有473家;近三年沒有分紅的公司有1442家。

數據可見,分紅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的最大「障礙」,其次為股價破發,股票破凈的公司數量相對較少。

記者進一步統計數據,1442家近三年沒有分紅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機械器材、電子、電腦、生物醫藥,分別有141家、138家、114家、114家;電力器材與基礎化工的數量緊隨其後,為87家和73家。

盈利能力不足是這些上市公司無法穩定分紅的主要原因。上述141家機械器材公司,過去三年(2020年至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合計虧損約162億元。電子、電腦、生物醫藥的這項指標分別為-42.11億元、-494.43億元、-1095.5億元。

生物醫藥虧損超過千億,主要是因以未盈利形式上市科創板的創新藥、創新疫苗公司。龍頭股百濟神州(688235.SH)2020年至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虧損達347.7億元,益方生物、榮昌生物、邁威生物等公司的這項指標均高於-10億元。

有不少創新藥企的凈利潤已經連虧三年,去年實作扭虧的概率較低,隨著2023年年報披露後,股票可能要被「ST」。2020年上市科創板的君實生物(688180.SH)過去三年累計虧損47.7億元,公司預計2023年歸母凈利潤續虧22.47億元,連續四年虧損「板上釘釘」。同為2020年上市的前沿生物(688221.SH)主營從事愛滋病創新藥的研發生產,過去三年累計虧損8.47億元,預計去年續虧3.27億元。由於累計虧損金額持續攀升,未來這些創新藥企只有把虧損的未分配利潤補正後,才能進行分紅,或也意味著實控人和控股股東的減持「遙遙無期」。

電腦行業的業績虧損個股普遍身綁「AI」、「華為鴻蒙」概念,股價雖有階段性的上漲表現,盈利能力卻顯匱乏。典型個股如雲從科技(688327.SH),公司股價去年一季度暴漲180.72%,2020年至2022年累計虧損23.14億元,去年三季度續虧6.29億元。科創板首家同股不同權的優刻得(688158.SH)從事第三方雲服務,未分類利潤累計虧損16.9億元,券商對公司2024年與2025年的業績預測仍是「虧損」。

年內減持公告數同比銳減

大股東減持股份的行為,常被市場理解為利空,未來一段時間股票供給增加或令股價下跌,或是股東自身不看好上市公司未來幾年的發展。相反,大股東增持被視為利好,即彰顯對公司未來業績有信心的。

除了控股股東、實控人的減持受到股價破發、破凈、分紅指標的限制,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的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受到的減持約束也越來越多,包括違法違規時減持禁止、短線交易禁止、減持比例限制、減持時間限制、減持預披露要求等。

減持新規釋出以來,2024年上市公司的擬減持公告數量明顯下降,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減持規則進一步完善,有助於進一步提升A股增減持的比例平衡。

Wind數據顯示,以首次公告日統計,今年以來,共有1122份公告涉及增減持,剔除重復公司後,共160家上市公司釋出了減持方案,多數減持方案已顯示為「進行中」。相比之下,增持股份的公告多達841條,剔除重復後的公司數量明顯高於擬減持的公司數量。

對比2023年1月1日至3月17日,增減持公告共計3647份,減持公告數量合計3390份,占總數比重92.3%,可謂減持潮湧現。

今年內市場增持公告多於減持公告,一方面是由於今年春節前,A股大幅下跌,部份公司的股票價格已嚴重背離基本面,上市公司股東此時增持是利大於弊。另一方面,去年的減持新規對更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控人形成減持「約束」。

減持公告中,一些基本面良莠不齊的公司股東計劃大額套現。沐邦高科(603398.SH)持股比例5%以上非第一大股東邦領國際有限公司擬減持總股本5.3%,為年內單筆最大減持比例,該股東擬協定轉讓2300萬股,轉讓期間為2024年3月13日起的6個月內,按照最新收盤價,擬套現4.49億元。

主營從事玩具的沐邦高科曾計劃進軍光伏領域的切片和電池片專案,自2022年1月宣布跨界以來,延宕兩年遲遲無進展,2021年以來,沐邦高科的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累計虧損約3.8億元,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的未分配利潤虧損6617.13萬元。

減持規則的完善與嚴查違規減持是讓資本市場從主要服務於企業融資,到以投資者為中心的轉變的開端。伴隨A股2023年年報陸續披露,分紅與破凈指標對實控人和控股股東的減持將發生變化,第一財經將保持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