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復星國際(0656.HK,股價4.26港元,市值348.34億港元)釋出了2023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總收入1982億元,同比增長8.6%;產業營運利潤49億元,較2022年同口徑同比增長20%;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3.8億元,同比增長22.1億元。
在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看來,即便穿越了2022年被公司稱之為「完美風暴」的艱難周期,復星國際仍在持續經歷一場自我革新的過程。這場革新不僅涉及對業務板塊的「聚焦」與「瘦身」,更包括對企業品牌的整合與重塑,以及對科創賦能乃至源頭創新的深耕。
「聚焦」哪些產業?又如何實作「瘦身」?
「拿過去三十年復星的利潤來看,房地產的利潤、鋼鐵的利潤,曾經一度都是來自這些比較大的、比較重的資產,非常考驗公司的營運效率和杠桿成本。」3月28日,復星國際執行董事、聯席CEO陳啟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陳啟宇強調,未來會逐步減少對重資產業務的依賴,併集中資源於可持續的、可預測的、穩定的核心業務,力圖在這些領域實作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利潤增長。
復星國際執行董事、聯席CEO陳啟宇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談「聚焦」與「瘦身」:專註於具有高增長潛力的大單品對於復星國際交出的這份年度成績單,陳啟宇的評價是「表現不錯」。在點評公司去年業務發展情況時,陳啟宇提到,全球經濟進入疫情後復蘇階段,復星國際各大業務板塊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其中,以文化餐飲、旅遊度假村為代表的快樂板塊實作收入約889.5億元,同比增長25.74%;健康板塊則主要因為抗疫產品收入銳減,總體營收463.1億元,同比下降3.5%。
富足板塊實作收入517.8億元,盡管因為出售非核心資產及部份出售交易帶來的收入減少,板塊收入同比下降5.4%,但在全球加息的刺激下,銀行業務和保險投資實作了不錯的回報,歸母凈利潤同比上升105%。
圖片來源:財報截圖
智造板塊實作收入127.6億元,同比增長23.2%。陳啟宇表示,公司智造板塊在出售南鋼、剝離鋼鐵業務之後經歷了重構。特別是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重塑中,翌耀科技捕捉到新的訂單增長機遇。
對於公眾關註的復星國際財務狀況,業績報告披露稱,過去一年,非戰略性、非核心資產處置繼續執行,包括結束鋼鐵賽道的南京南鋼、建龍股份等,集團層面全年回籠現金273億元。數據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復星國際合並報表層面的有息債務為2119.2億元,較2022年末下降150億元,總債務占總資本比率為50.4%,較2022年末下降2.9個百分點,現金及銀行結余及定期存款達924.6億元。
在2023年度業績釋出會上,郭廣昌也多次強調公司「聚焦與瘦身」的戰略將持續進行。「我們更加明確,要聚焦於打造可持續的、可預測的、穩定的盈利企業,核心就是聚焦已經形成優勢的企業。我們以前在全世界‘探礦’‘開礦’,現在已經有足夠的‘好礦’給我們挖,並且在這些領域是有優勢的。」
對於如何將「聚焦與瘦身」的戰略規劃落實到每項具體業務中,陳啟宇解釋,無論是在醫藥領域的創新藥研發、消費領域的高毛利單品打造,還是旅遊業的輕資產營運模式最佳化,復星都在追求最佳化產品結構,專註於少數具有高增長潛力的大單品。在績效指標層面,陳啟宇表示,公司不僅會關註營收增長,還會更加重視利潤和現金流的健康增長,此外自由現金流也是一項重要的考察指標。
記者也從陳啟宇處了解到,作為「聚焦與瘦身」戰略的重要一環,品牌的整合與重塑也是復星未來幾年將重點推進的一項工作。以復星醫藥為例,隨著復宏漢霖、萬邦、藥友等多個子品牌不斷發展,復星醫藥正計劃透過一系列策略,整合這些分散的品牌力量,以增強品牌的整體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陳啟宇透露,復星醫藥正在構建新的品牌體系。最初,復星醫藥作為一個集團的品牌,並不落地到制造企業,也不落地到產品上。但隨著公司發展,很多成員企業是並購而來,各自有獨特的發展歷史、管理系統和產品結構。隨著這兩年生產營運管理水平的提高、產品結構的最佳化以及創新藥品種的增加,有必要形成一個以復星醫藥(Fosun Pharma)為核心的醫藥類品牌體系,最近也在逐步落實,從公司的品牌名到產品的包裝都要逐步整合統一。
陳啟宇強調,最終目的是要確保消費者無論在醫院還是藥店,都能直觀地認識到產品的歸屬,感受到復星醫藥的品牌力量。
談全球化:在全球不同市場構建獲得營收和客戶的能力在采訪中,陳啟宇也多次提到復星在全球化戰略方面的布局,特別是海外營收的持續增長。業績報告顯示,2023年,復星國際來自海外的收入達892億元,占總收入的45%,十年復合增長率達55%。
陳啟宇認為,這一成績不僅來自海外並購的資產,如Club Med和葡萄牙保險等,也得益於醫藥等領域全球化布局的深入,將復星的產品和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同時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和產品到中國市場。正如郭廣昌所言:「復星眼中的全球化,不只是全球和中國的‘雙向奔赴’,還延伸至海內外生態企業的內生式發展,鼓勵生態企業在各自領域積極拓展本土以外的市場。」
圖片來源:每經資料圖
隨著中國與全球市場相融愈發緊密,「全球化」實質上已成為國內企業必然的戰略選擇。在談到復星國際對「全球化」的定義時,陳啟宇指出,全球化能力的核心在於「企業是否具備跨越國界,在全球不同市場獲得營收和客戶的能力」。這不僅涉及市場的開拓,還包括如何透過供應鏈、技術創新以及產品研發來支撐這一行程。復星的實踐顯示,資源獲取能力是全球化的另一大支柱,這其中不僅包括傳統的物質資源如礦產等,也涵蓋科技能力、知識產權和品牌等非物質資源。
「所以我認為,復星先要理解客戶在哪裏、客戶的需求是什麽、我們怎麽能獲得客戶、怎麽獲得市場份額。為了獲得這個客戶和市場份額,並且是可持續的、有盈利的,所以要建立匹配的供應鏈和產品開發體系。」陳啟宇表示。
基於復星自身的國際營運經驗,陳啟宇也就中國民營企業如何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優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陳啟宇強調,面對全球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企業應當基於自身的產品競爭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來構建其「出海」戰略。在過去,中國企業或許依靠海外並購來擴充套件業務和市場覆蓋,但陳啟宇認為,當前階段,企業應更加關註透過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進行國際化擴張。
以制藥行業為例,仿制藥企業應深入分析成本優勢能否從原料到制造全鏈條保持領先。對創新藥企業而言,則需關註產品在目標市場的競爭力,包括臨床效益和定價能力。
而對於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甚至是局部湧現的「去全球化、逆全球化」風潮,陳啟宇也分享了公司在平衡風險與收益方面的策略。對於國際通行的、主流的規則,復星會嚴格遵循,不會為了某一項業務遊離甚至突破國際規則的紅線;同時,嚴格按照當地法規行事,確保業務活動不越過法律法規的底線。
談科創驅動:啟用生物醫藥創新「起始一公裏」在以「找礦、探礦」方式不斷補強產業營運賽道的過程中,科技創新在復星國際內部被視為發展的另一引擎。業績公告顯示,復星國際2023年科創投入達74億元,同比增長14%。
陳啟宇也就復星的科創戰略作了進一步闡述:「我們在新的戰略周期,優先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業務,持續透過科創提升產品競爭力。」
在復星的多元化業務版圖中,科技創新的推動力正在塑造著每個業務板塊不同的發展軌跡。「比如醫藥板塊已經步入了科創驅動的成果階段,收入端、利潤端都有明顯提升,復宏漢霖或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就是科創驅動的代表案例。而對於消費業務比如餐飲、酒業或是旅文等,目前則處於科創驅動的起步階段,要開始做更多的科創投入以打造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
圖片來源:每經資料圖
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進入了發展新階段,一方面,在各方面支持下,大量的創新藥械獲批上市,在「最後一公裏」的產業化落地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創新藥上市後,也帶來更充分的競爭,特別是在全球市場,更是與跨國藥企正面PK。陳啟宇說,要真正獲得全球市場認可,首先看產品在某些疾病的臨床數據上,能不能有遠優於競爭對手的表現。在同類藥物上要做得好,臨床數據上必須有其獨特性。如果沒有,剩下的一條路就是比價格,一比價格,產品價值可能就大幅縮水。特別是「出海」以後,臨床數據的優勢顯得更加重要。
在解析上述產業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時,陳啟宇提到,中國醫藥創新在「起始一公裏」上遇到了挑戰,主要因為過去側重於產業化落地的最後階段。如今,面對競爭壓力,中國醫藥企業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創新策略,從源頭開始真正實作創新。這意味著,不再是簡單跟隨國際趨勢,而是要開展從0到1的創新,打造全新的藥物。
陳啟宇認為,國內醫藥產業已具備實作這一目標的條件。國內的基礎研究、臨床研究以及轉化醫學等方面都已建立了強大的能力,擁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設施。「我們其實具備了這種能力,但是沒有從頭到尾地去打通。」
因此,關鍵在於如何整合這些資源,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品化的完整創新鏈條。陳啟宇認為,現在的中國醫藥企業,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創新創業公司以及高校科研機構,都應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藥物。
陳啟宇還談到,創新藥正在回暖的過程中,但現在還沒有看到中國創新藥交易的價格出現很大的變化。再從二級市場的股價看,並沒有出現本質性的、太大的提高,依然有很多公司面臨壓力。「當然現在BD(商務拓展)是很活躍的,恰恰這段時間,跨國公司到中國進行大量的交易就說明現在中國創新藥的知識產權、BD的交易還處在價值窪地,大家做出來的產品還是有一定水平的。」
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