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撚子
北方人不熟悉的山間野果,南方人透著鄉愁的兒時味道。
每年7——10月份是南方各地山撚子成熟的季節。
山間小樹掛紫果,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山撚子解了多少貪吃孩童的饞,也就帶給他們來了多少難言之隱。
在中國利用時間極早,野生山間隨處可見的山撚子,現如今可是了不得。
我從多個電商平台了解到,這個山間小野果的價格當前已達幾十塊錢一斤。
沒見過山撚子的北方朋友或許沒有概念。
但曾經在大山中看過、吃過,如今在車水馬龍快節奏生活下偶爾想起過山撚子的南方朋友,一定會感到驚訝。
畢竟在南方尤其是廣西南部等地,山撚子在野地山間隨處可見,不要錢!吃不完!
現如今幾十塊錢一斤的水果可不多,發生了什麽?
山撚子一下子就從不要錢管飽吃的山間小野果變成了幾十塊錢一斤的奢侈水果。
今天聊一聊山撚子。
讓沒見過它的北方朋友,知曉山撚子到底是啥。
讓從小就吃它的南方朋友,回味、拓寬下滿是鄉愁的兒時味道。
山撚子和山棯子
先聊點題外話,事實上山撚子不該用這個「撚」,而應該用「棯」字,一方面清代古籍【生草藥性備要】用的就是「棯」。
另一方面「棯」字是個動詞,讀「niǎn」時本義指用手指搓轉,組詞「撚子」、「撚兒」後,指用紙、紗等做成引火用的條形或帶狀物;讀「niē」時同捏,顯然和植物、水果沒多大關系。
而「棯」,讀「rěn」指一種棗樹;讀「shěn」時指古書上說的一種樹,和植物、水果有關系了。
因此字意上顯然用「山 棯 子」更好。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產地民眾聊天還是媒體報道時,讀「山棯子」時發音均為「niǎn」,這也是為什麽字意完全不符合的「撚」被常用的原因。
這事困擾了我很長時間,直到我發現「棯」字的壯語發音「nim」,它與「nian」極為相近(會壯語的朋友可以為我證明下) ,另外古代山棯子分布範圍與壯族先民高度重合,所以當前「nian」極有可能來源於壯語發音。
至於當下山撚子為何成為主流,一方面漢語字典中「棯」沒有「nian」的讀音;另一方面古文中雖然用「棯」,但傳寫下來,因「棯」和「棯」很相近,很可能就錯了,再加上本就讀「nian」,便用上了。
聊這些不是扣字眼,只是聊一下個人觀點,另外一些權威文獻中「撚」、「棯」和另一個「稔」字均有出現,所以除去這段「題外話」我標題、正文依然用更為常見的「山撚子」。
正名桃金娘
山撚子,一個極其接地氣的名字。
和眾多野果一樣,它也有正名,相對來說高雅些不易混淆,叫桃金娘。
桃金娘( Rhodomyrtus tomentosa) ,桃金娘科桃金娘屬多年生常綠灌木植物。
桃金娘科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植物「家族」,全球約有100屬,3000余種,包括桃金娘在內有諸多「明星」植物,比如蒲桃、番石榴等。
桃金娘是桃金娘屬的唯一種,在中國南方熱帶、副熱帶地區分布相當廣泛,中國廣西、廣東、海南、台灣、福建、雲南、湖南和貴州等地均可見其身影,其中海南北部、廣西南部、廣東西南部、福建南部海拔低於500米的低山丘陵中分布數量較大。
作為小灌木,桃金娘株高一般在0.5——2米左右,其葉片多為橢圓形。
聚傘花序上有3——5朵小花,一般3——4月份形成花蕾,6——8月份達盛期,花初期為白色,後期為紅色或紫紅色,特定環境下近果期花色還會變淺。
其果實為漿果,卵狀壺型、有宿萼、果實內含有大量種子。
果期一般在7——10月份,個別地區11月份仍有果,果實初期為綠色,中期變紅,成熟後為紫黑色。
桃金娘是灌木,葉片常綠,花期、果期不同階段異色,讓桃金娘極具觀賞價值。
隨處可見的山撚子
山撚子在中國南方地區極為常見,當然山撚子的隨處可見有原因。
首先,山撚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雖然只能在酸性土壤中生長、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但其在幹旱條件下亦能適應,並且山撚子耐貧瘠,較強的適應能力使其能在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中站住腳。
其次,山撚子的自然更新能力較強,其果量大、果內種子多,顏色艷麗的果子對鳥獸有著較強的吸重力,鳥獸在取食山撚子的同時也做了其族群的傳播者。
再則,山撚子在中國被利用時間極為悠久,其根、莖、果皆具藥性,這在古代諸多藥典中均有記載,顯然在人類參與下,一個有價值的植物,就延續、擴張的條件。
另外,依托本身優勢,早前山撚子曾經作為先鋒樹種被大量植培,進一步使其族群擴大、分布範圍變廣。
營養豐富的山撚子
研究發現山撚子果實營養成分極為豐富,有成分分析數據顯示,成熟的山撚子總糖含量高達8.06%,還原糖含量為7.72%,蛋白質含量為1.3%,總酸含量為0.38%。
另外還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花青素以及鉀、鈣、鐵、鋅等礦物元素,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達到了28.8毫克/100克,鐵、鋅的含量高於眾多水果。
還有,山撚子還含有豐富的三萜類、黃酮類等功能性物質。
所以稍微做點文章,山撚子就能變身超級水果。
至於味道如何,我只能說山撚子雖然不是特別出彩,但也絕對能讓你感受一份獨特的味道,不然也不會成為眾多朋友的兒時回憶不是。
難言之隱的山撚子
山撚子味道雖好,但不能多吃,吃多了恐有難言之隱。
在廣東有這麽一句話:「屙屎唔出」。
沒錯,山撚子吃多了容易便秘,我想很多山撚子產區的朋友在兒時或多或少都會在大快朵頤後有此難言之隱。
大量食用山撚子導致便秘的原因和柿子吃多了一樣,山撚子中也含有大量的單寧,單寧會減少小腸分泌物,抑制蠕動,影響消化。
總而言之,好吃要適量。
靠情懷、鄉愁成不了產業的山撚子
文章最後,回歸到農業。
當前網上、線下售賣的山撚子,多為野生,高昂的價格勢必會讓部份從事農業生產的朋友心生悸動,想種。
我勸大家莫要沖動,當前山撚子銷量不大,高昂價格的背後是情懷和鄉愁,而僅靠情懷和鄉愁絕對不會有良性的產業發展,已有數不盡的先例證明。
另外人家回村裏吃,不更完美的解決情懷和鄉愁嘛。
但要說完全沒有產業發展價值也不對,待山撚子醫藥、食用、觀賞等價值得到充分開發後,市場需求量增加時,野采也好,種植也罷,都或有較好的發展,待那時再「有點事回村裏一趟」也不遲。
喜歡有關三農,農業、農民、農村、植物科普等類別的文章,那請關註、點贊頭條號@依農看天下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
原創不易,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