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兩個老人上山剝棕樹皮,一天收獲棕毛十余斤,收入15元左右

2024-06-25三農

連續幾天的大雨之後,天空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臉,明媚的陽光照射著森林,從濃密的樹冠中穿過,形成一條條光柱,特別美麗。

安大葉和老伴在林子裏面,忙碌地幹著活,一刻也沒有閑著。

他們用鐮刀剝著松樹的皮,一圈一圈地割,一層一層地剝,不一會兒功夫,一棵棕樹被他們從樹根剝到樹頂,樹幹變得光禿禿的,變成了光桿「司令」。

老人姓安,老伴姓李,家住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迎新村。不久前,安大爺去鎮上趕場,聽說有人收購棕樹皮,幹貨每斤收購價1.2元。

老人來了興趣,他們家的山林裏有很多棵棕樹,趁著近期屬於農閑時間,可以上山去剝棕樹皮。

反正那些棕樹基本上都沒有什麽用處,把皮剝下來賣點錢,不管它值不值錢,有一分算一分,也可以拿來買點食鹽。

終於等到天晴,安大爺和老伴背著背簍、拿著鐮刀,一早就出門上山。

棕樹又叫棕櫚樹,在中國秦嶺以南都有分布,西南地區比較常見。棕樹的皮又叫棕皮,也稱棕毛。

過去,棕樹皮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人們用它織蓑衣,做床墊,搓棕繩。

還有一些因為家裏貧窮買不起鞋襪的人,用它包裹雙腳,有較強的保暖效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各類物資十分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雨衣、雨傘取代了蓑衣,麻繩,化纖繩索取代了手工搓的棕繩,更不用裹棕毛代替鞋襪了。

很快地,棕皮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價值,生活在城裏的年輕人甚至都沒見到過。

安大爺和老伴從上午一直幹到下午,由於年歲較高,遇到較高的棕樹,幹脆把它砍倒後剝皮,這樣就能輕松獲取棕毛。

一天下來,他們剝完了4棵棕樹,得到的棕皮加起來還不到20斤。把它曬幹後,最多十一二斤,每斤售價1.2元,這樣算來,一天做下來,最多有15元左右的收入。

老人說:錢雖然不多,但積攢起來,還是能補貼一點點家用。這樣,也能多多少少減輕一點兒子的負擔。

說到這裏,老人又給我說起了他們的家事:

安大爺和老伴出生貧寒,有著十分相似的童年經歷。

他在7歲的時候就沒了爹媽,是由大哥大嫂撫養長大。大哥非常嚴厲,隔三差五就要對他非打即罵,他的童年是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

老人說:家裏特別貧窮,20歲時都還衣不蔽體。後來在親友們的幫助下,給他討了一個媳婦成了家,從此過上了屬於他自己的生活。

對於大哥,他的內心有些矛盾,按理說,大哥大嫂把他養大,對他有養育之恩。

但從另一方面考慮,他認為童年時代受盡了苦難,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內心的深處對大哥還是有一絲絲的埋怨。畢竟那時候所受的磨難,已經深深地紮在心底,讓他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妻子的命運跟他一樣,半歲時就死了爹娘,下地才100多天就成了孤兒。好在大伯收養了她,把她當親生閨女撫養。

雖然沒了親爹親媽,但大伯和伯母很心疼她,讓她順利地長大成人。

與丈夫相遇後,也許都是孤兒出生,出於同病相憐,兩人定下終身,一生惺惺相惜,一直相伴到老。

如今二人都年逾古稀,兒女已經長大成人。但他們仍然堅持勞動,一同下地幹活,一同餵豬養雞,一同攜手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