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螃蟹歌】火爆網絡,普海玲「點亮」童聲——雲南一個基層學校音樂教師「指揮」孩子們從玉溪小教室唱到大爆款的背後

2024-03-29教育

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 3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螃蟹歌】火爆網絡,普海玲「點亮」童聲——雲南一個基層學校音樂教師「指揮」孩子們從玉溪小教室唱到大爆款的背後】的報道。

3月22日晚,玉溪聶耳大劇院,聚光燈亮起,照在淺灰色地板上,台下觀眾席逐漸安靜。一群孩子在老師帶領下從後台進場。大家走上台階,站定位置,望向指揮普海玲。

鋼琴聲響起,孩子們放聲歌唱。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一個螃蟹(hai)麽八呀八只腳(jio),兩個夾夾往天上戳……」

不管是傳統經典【小雅·鹿鳴】,還是雲南方言版【螃蟹歌】,抑或是【西遊行】【南泥灣】……在聶耳師生合唱團的演繹下,觀眾如醉如癡。90分鐘後,當孩子們亮出整齊劃一的收尾動作,台下掌聲雷動。普海玲站在舞台中央,熱淚盈眶。她知道,自己選擇的這條路走對了。

初心:讓音樂給孩子們帶來快樂

不久前,雲南的兩個童聲合唱團走紅網絡。一個唱火了【小雅·鹿鳴】,一個唱紅了【螃蟹歌】,這兩個合唱團的創立者正是普海玲。

普海玲畢業於玉溪師範學院音樂系,第一次接觸合唱是在大學。合唱課上,老師給大家排童謠作品【小貝殼】,那是普海玲第一次聽到和聲,她不自覺落淚了,「不知道為什麽,就是很感動,有一種心靈的契合感」。

2018年9月,普海玲來到玉溪市江川區九溪鎮馬家莊小學工作。那是一所鄉鎮小學。因為缺老師,普海玲要同時上數學、科學、音樂。繁重的教學任務讓她喘不過氣,但一有時間她就會想,怎麽才能發揮自己的音樂特長,帶給孩子們快樂。

2020年因為疫情,學校延遲開學,普海玲在家教一雙兒女唱歌。她發現,唱歌讓兩個孩子心情放松,即便多日在家,他們也很平糊。「音樂真的很解壓,讓人在任何環境下都不焦躁。」

馬家莊小學的孩子單純質樸、靦腆內向,家人多在周邊打工,早出晚歸。缺少了父母陪伴,孩子們總顯得心事重重、沈默寡言,他們興趣愛好少,缺乏激情,沒有目標,有的甚至沈迷手機。

普海玲想幫這些孩子,「也許音樂能成為溝通的橋梁」。大學時埋下的種子開始發芽,她有了一個計劃:組建一支鄉村童聲合唱團,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成長。

這個想法得到了學校支持。2020年11月23日,馬家莊小學「若水」童聲合唱團(下稱「若水」)成立,一至五年級的學生,只要喜歡唱歌,都可以參加。

「若水」的團名取自「上善若水」,普海玲希望孩子能擁有如水般柔韌的品質。報名通知發出,學校一半的孩子都來了,但首堂課就讓普海玲的心一涼,孩子們不僅音準有問題,對合唱更是沒概念,高聲部唱,低聲部會跑偏;低聲部唱,高聲部找不著調。

剛開始,「若水」只用40分鐘排練,但因為基礎差,普海玲延長課時至70分鐘,再到90分鐘。一個月後,有的因為訓練枯燥,有的因為無法按時完成作業,陸續有孩子退團。

普海玲極力挽留,給家長一個個打電話:「孩子們在農村,很少有機會接受音樂教育,如果學鋼琴或其他樂器,需要一定經濟實力,而合唱所需的全部‘樂器’就是孩子的嗓子……我來教他們,不收一分錢,而且合唱對孩子的幫助很大……」

但59人的合唱團還是只剩下30多個孩子。

為了給孩子們更專業的指導,普海玲帶女兒到昆明報名培訓班。每周六,她上午陪女兒學,下午女兒陪她學。得知普海玲和「若水」的故事,指導老師張冰很受感動,把合唱的經驗傾囊相授。就這樣,普海玲邊學、邊教、邊練……

普海玲始終覺得態度第一,能力其次,只要孩子們喜歡,自己就要不遺余力。她幾乎把業余時間都用在了「若水」上:每個大課間,孩子們要練聲;周一、周三放學後是排練;其他碎片時間,她要錄伴奏、範唱,再把每個孩子的錄音進行播放、比對、糾錯;對於音準和節奏有問題的,她還要開小竈。

學校的鋼琴用了10多年,一踩踏板就咯吱響,遇到雨天,琴鍵按下就起不來,但普海玲依然十分愛惜。她有一本很厚的大號筆記本,記錄著每個孩子的音樂作業情況,從發聲、音準、打「嘟」,每個孩子的表現一清二楚。她還制定了一個團規:在不影響其他科前提下,合唱作業質素高的可得1分,積滿3分,就能兌換一節普老師單獨指導的鋼琴課。

驚喜:大樹下唱出國際銀獎

普海玲總在為孩子們爭取機會。

不管是鎮「六一」活動,還是區成人合唱賽,普海玲都想法讓「若水」露臉,哪怕是在操場表演。「如果連聽眾都沒有,孩子們會覺得枯燥,他們需要舞台刺激、需要觀眾認可。」

直到2021年夏天,一個難得的機會出現。第十一屆世界合唱大賽報名啟動,這個賽事在全球享有很高聲譽,每年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舉行,彼時因為疫情,比賽改為線上,主辦方承諾:如果在9月送出作品,能免5000元報名費。

普海玲覺得必須一試。她透過轉譯軟件給「若水」報了名。「賽事指南中有句話很打動我,叫‘參與就是至高無上’,我想讓孩子們知道,雖然大家在農村,但一樣有機會和世界頂尖團隊比試。」

只有一個月準備,普海玲制定了詳細計劃。高強度的訓練讓一些孩子打了退堂鼓,臨近比賽,他們退團了。

一個聲部少一個人都會受影響,別說好幾個。「得穩住。」普海玲安慰自己。所幸,剩下的33人堅持到了最後。

送出線上作品要求「一鏡到底」,中間不能斷,影片不能剪,要一氣呵成連唱三首。「唱」不難,「錄」卻很難,因為沒有錄音棚,團隊要找到一個收聲好的「聲場」。普海玲試過所有教室,不行,因為墻面滑,回聲大;而空地的聲音又很飄。普海玲天天在學校轉,終於找到一個圍墻角,四面是土墻,「聲場」絕佳。

最終,憑借那架老鋼琴、一個話筒,「若水」一口氣唱完【天空】【萱草花】【夏天】,完成了錄制。

等待成績的過程很煎熬。普海玲既自信孩子們的聲音,又對錄制條件自卑,沒有專業器材,沒有統一的服裝,一群山裏娃穿著日常的舊衣服,站在大樹下歌唱。

孩子們天天來問結果,普海玲故作鎮靜:「名次不重要,你看你們多優秀,之前兩個月只能排一首,如今一個月就排了三首,其中一首還是高難度的四聲部歌。」

2021年11月,比賽結果出爐,「若水」獲得了VP4(民謠)組銀獎。對於這支成立僅10個月的合唱團,無疑是驚喜。國際大獎令人振奮,家長們從一開始的觀望轉為支持。

從自卑、孤僻、羞怯,到自信、開朗、大方,孩子們的性格因合唱而改變,命運的齒輪似乎也開始轉動。

2022年7月,在聶耳誕辰110周年之際,玉溪市專門為「若水」舉辦了專場音樂會,清澈的童聲打動了很多人。兩個月後,作為全國五個優秀的鄉村合唱團之一,「若水」走進了上海音樂廳。

孩子們第一次坐飛機,很是興奮,特別是王紫涵,終於可以見到日思夜想的媽媽。紫涵的媽媽郭艷在蘇州打工,得知孩子要到上海,急忙向廠裏請假,打了網約車去看女兒。後台相見,母女倆又抱又親,有說不完的話。

看著突然出現的女兒,郭艷發現眼前的小姑娘像是瞬間長大了。「我們給她的陪伴太少,是老師、同學和歌聲一直陪著她,孩子現在開朗多了。」

正式演出前,郭艷在後台看女兒化妝,眼中滿是不舍。因為工作原因,她要立刻趕回工廠,無法看女兒登台表演。分別時,郭艷不忍回頭,王紫涵卻很堅強。看著媽媽上車,她咬著牙,楞是沒讓眼淚流下來。

在場的人都哭了。「一個農村孩子,憑努力走到了離媽媽最近的地方,哪怕一天。」普海玲覺得自己能做的,就是為這些孩子開啟一扇窗,讓他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那場演出後,王紫涵立下了要考音樂學院的誌願。

從上海回到馬家莊,孩子們變化很大,為了參加排練,他們比誰作業做得快、誰成績更好,當看到優秀合唱團的影片,他們眼裏真的有光。

「山裏孩子有一雙不忍辜負的漂亮眼睛!」普海玲知道,自己需要付出更多,才能縮小一點城鄉教育的差距——她想讓更多孩子學合唱。

普海玲說服母校安化彜族鄉中心小學也建了合唱團。從馬家莊開車到那要一個小時,每周一,給「若水」排練完,普海玲就帶著女兒驅車前往,再給50多個孩子排練,回到家已是繁星滿天,女兒早在車子的顛簸中進入夢鄉。

交響:玉溪不能只有一個「若水」

普海玲的故事不脛而走,吸引來一批誌同道合的人。

玉溪市教育體育局德育科科長楊進宏得知「若水」的故事,悄悄到馬家莊小學看排練,他形容自己「被狠狠溫暖了,這個團隊比我想象中還要好」。

楊進宏決定幫「若水」。當看到普老師既要指揮又要彈琴,他找來了演奏家朋友做誌願者;當得知學校的老鋼琴年久失修,他找來了琴行的朋友幫調音;他還籌集到一筆公益贊助,為合唱團添置了電鋼琴、T恤衫,以及參加世界合唱大賽的報名費。

漸漸地,楊進宏成了「若水」大管家,他開始思考,玉溪不能只有一個「若水」,如果能有幾十個、幾百個「若水」,能有一批像普老師那樣有情懷、懂合唱、能指揮的老師該多好。「能不能成立一支教師合唱團?」

說幹就幹,楊進宏和普海玲釋出了組建「聶耳教師合唱團」的「英雄帖」,入團的條件是必須在各自學校組建合唱團。

沒想到,報名者眾多。面試的過程讓普海玲感動:「哪怕教師團沒有錢,哪怕要犧牲周末,哪怕食宿交通得自理,但每個人都表示沒問題。」

2022年8月6日,聶耳教師合唱團成立。團裏的老師大多來自玉溪各地的基層學校,最小的23歲,最大的51歲。這支隊伍裏,甚至還有普海玲從前的老師。

作為指揮,如何服眾、如何讓大家有收獲,成為擺在普海玲面前的難題。「第一次集中排練我緊張到不會說話,懷疑自己能不能把大家帶好。」

最終,普海玲選擇用「不斷學習」來消除焦慮。用楊進宏的話說:「普老師永遠比我們領先半步。」

「自己不提升,就沒辦法讓大家成長。」只要時間允許,普海玲總會報名各種培訓,她知道,只有團隊老師水平提高,孩子們的合唱水平才能提升。

「永遠領先半步」並非易事。從國際前沿的合唱教學法,到指揮時大小臂肌肉力量的運用,普海玲像海綿一樣汲取著知識。每次培訓,她的手機總是裝滿了課件、照片、曲譜,然後毫無保留地分享。

普海玲的努力感染了很多人,「保持熱愛、彼此點亮」的氣氛在合唱團彌漫,一種強大的力量將老師們聚在一起。「幾天不見就想大家」「跋山涉水也要來唱歌」成為共識。

刀軍夫婦是新平縣音樂老師,每到周末,他們總在奔波。從漠沙鎮到玉溪市要3個小時,他們將路程一分為二,周五晚到縣城過夜,周六一早再趕路。「清晨我們把孩子放在後座,給她一個被子,讓她繼續睡,再順道接上其他成員一起去排練。」刀軍說。

李國航和新婚妻子分別在兩所鄉村小學任教,周末之外很難見面。「我們就覺得,反正都是相聚,不如去合唱團,不僅見了,還能做喜歡的事。」

在李菊馨29年教師生涯中,僅有9年教音樂,合唱團不僅讓她與音樂重逢,更讓她重拾夢想:「我大半生的兩次成功考試,一次是考上大學,另一次就是考進教師合唱團。」

朱興鵬的感觸更深:「我以前理解的音樂是獨唱,可等合唱聲響起,我突然明白了,個人不是主角,合唱樂曲才是,大家一起打造一件美好的事,感覺很美妙。」

燎原: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教育仿佛一朵雲,化雨潤澤一片嫩芽。普海玲和教師團在做的正是,讓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2023年9月,普海玲調到玉溪師範學院附小擔任音樂老師。

拿到通知的她兩頭為難: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顧,合唱的經驗需要推廣,但「若水」離不開她。「我一直在想,城裏不缺我一個音樂老師,但我卻是農村孩子的全部。」

普海玲找普海蘭商量,想請姐姐接手「若水」,沒想到普海蘭爽快答應。姐妹倆去江川區教育體育局,聽聞來意,局長非常感動。

不久後,同樣是音樂專業畢業的普海蘭,從一所城區公立幼稚園調到了馬家莊小學,繼續執教「若水」。

普海玲也很快成立了玉溪師範學院附小童聲合唱團。今年1月14日,她在音樂教室排練【小雅·鹿鳴】的片段走紅網絡,孩子們還受邀登上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元宵晚會。

一個月後,普海蘭帶領「若水」在當地村晚演唱的【螃蟹歌】也火了,童聲配方言,念白配唱曲,讓無數網友夢回童年。

「這些歌曲之所以會火,是因為滿足了人們對教育的期待。」教師合唱團成員常瀟月參照一位網友的觀點:「當【小雅·鹿鳴】從一間小學教室流出,師生們著便裝,伴隨著琴聲與鼓點,靈動、自然、投入地唱和,讓人瞬間看到了教育最好的樣子。」

對於這兩首歌的走紅,編曲李曉東並不意外。「這反映出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不管是古詩詞還是民謠,它們都非常美,只是隱藏在了角落,需要我們去發現、去傳播,讓更多人知道。」

李曉東與普海玲很早相識,作為團裏顧問,只要有新作,總是先給普海玲聽。而對於選歌苛刻的普海玲來說,打動人心最關鍵,「好的作品能感召人,無論是家國情懷,還是普通人的夢想與堅持,特別是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結合時,最動人」。

此言不虛。合唱曾打動過高中生的心。一次,「若水」受邀到玉溪一中演出。表演結束,台下的高中生自發寫起留言。一張紙條這樣寫道:「‘若水’小朋友在堅持夢想,他們的老師在堅持教唱歌,大家都在踐行自己的熱愛,作為台下觀眾,我也獲得了力量。就算我是‘小鎮做題家’又有什麽關系,只要能走到更遠的地方。」

合唱也曾治愈過老師的心。牛秀剛工作時,面對音樂是「副科」的現實,產生了落差。「我彈了那麽多年琴,要怎樣發揮才能?」人生灰暗時,她加入了教師合唱團,普海玲常拉她聊天,介紹團員給她認識。牛秀很快走出頹喪,並在玉溪一中組建了校園合唱團。「作為高中音樂老師,不管別人怎麽定義,我不會再把自己邊緣化,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享受音樂。」

目前,聶耳教師合唱團的星火騰起燎原之勢。在老師們的帶領下,玉溪市的學生合唱團發展到了118支。「我們是一群普通老師,我們的城市很小,但我們目標很大。我們會堅持唱下去,無論無人問津,還是人聲鼎沸。」面對爆火,教師團每個人都很清醒。

普海玲說自己是井底之蛙,是她與山區的孩子一起,用合唱窺見了一小片天,更多孩子也透過她的折射,看到了那片天,而這,也為他們開啟了更大世界的門。

普海玲和夥伴們明白,美育無形卻有綿長的力量。「音樂或許會幫助孩子們遇見更遼闊的自己,走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