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閱微劄記
編輯 | 閱微劄記
如果到了 60歲 ,你希望自己會是什麽狀態?
有的人可能向往兒孫繞膝,盡享天倫。
有的可能怡於自然,醉於花草。
也有的可能什麽也不想,只願安安穩穩平平淡淡度過余生。
可在 陜西省的榆林市 ,有一位名叫 劉建國 的老人,在自己 年過六旬 的時候,做了一件大事:
憑一己之力,建立了一家民間博物館!
而且這家博物館裏,陳列的是他 五十年來 收藏的所有文物。
劉建國老先生出生於 1960年 。
他的老家在佳縣坑鎮,因為受到家中老人習慣的影響,所以劉建國老先生從小就對各種瓶瓶罐罐有著濃厚的興趣。
到了 1973年 ,也就是在劉老 十三歲 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接觸「收藏」這一大業了。
1974年 的時候,劉老第一次來到了 石茆遺址 。
石茆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歷史上 龍山晚期到夏朝早期時 的最大規模的遺址,距今已有大約 四千年 的歷史。
經考古學家鑒定, 石茆遺址可能是夏朝早期時中國北方的中心 。
同時, 石茆遺址也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史前遺址 。
1975年 ,劉建國第一次來到石茆遺址,那時他年僅 15歲 。
那次,他花了 五塊錢 買了一整麻袋的陶罐罐。
後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很多時候,為了買到心儀的收藏品,劉建國老先生經常會傾其所有地「剁手」。
十八九歲的時候,劉建國準備去 宜居 找自己的一個親戚。
在買車票的時候,發現有人在挖下水道。
這不挖不要緊,結果你猜怎麽著,居然 挖出了個青花瓶子 !
劉老的眼睛立馬就亮了,當場就「種草」了。
當時劉建國身上只帶了 52塊錢 ,外加 三十斤的糧票 。
挖出瓶子的人完全看出了劉老的心理,還宰了他一筆。
最後,劉老手裏的錢只剩下三塊,連收音機也被那人順走了 。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 民國十七年 出土的 紅山文化時期的勾玉型玉器 。
但這件文物被挖掘出來後,很多老百姓並不認為這是什麽值錢的東西,更不要說相信這是什麽玉制品了。
所以在當時,這件藏品就遭遇了「爆冷」,根本沒人買。
在 上世紀七十年代 的時候,劉老就發現了這件文物。
這件文物在那個年代的售價是 300塊 ,但那時候的劉建國的經濟狀況支撐不起他將這件寶貝收於囊中,於是就擱置了下來。
但劉建國並沒有放棄,依舊一直關註這這塊玉的動向。
終於,到了 1989年 ,劉建國花了 800塊 的重金,買下了這塊心心念念的玉器!
不過,很多人再看了這塊玉後,都對這塊玉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一致認為是假貨。
但劉老先生並沒有隨意輕信,自己對這塊玉做了長期的研究。
經過一番仔細的考究,劉建國認為這塊玉就是紅山文化時期東北一帶的勾玉型玉器。
不管怎麽說,劉老對收藏的熱愛,都值得人稱贊。
不管是大器皿還是小物件,劉老先生都能如數家珍。
每件藏品的生辰年代、材質、來源以及市場估值等,他都能娓娓道來。
之後基本上每來一次石茆,劉老都會帶些「戰利品」回去。
據統計,在2017年的時候,劉建國老先生館內的藏品就已多達 3520件 ,其中來自石茆遺址的,就有 978件 。
而他這五十年來「光顧」石茆遺址的次數, 前前後後共共超過113次 !
其中,石茆文化裏藝術成就最高的藏品,他就有 4件 。
劉老給大家展示了這些高價值收藏品裏的一個「 玄鳥 」。
雖說是玄鳥,但實際為「鳥龍」,是當時石茆發現的藝術價值最高的一件文物。
此藏品的前半身是鳥狀,後半部份包含有龍的元素,整體呈水晶質地,
劉老給大家介紹到,這個玄鳥是 上世紀20年代 發掘於 石茆遺址的皇城台下的西北處 。
雖然和石茆其他的文物相比,這個「鳥龍」的出現年代有點晚,但在當時就已有了距今有 3600年的歷史 。
而且雕刻技術和石茆發現的其他文物,像是玉面人或是玉龜等的相比,都要更勝一籌,采用的是 鑿磨 的技術。
2004年,劉建國就憑一己之力,在陜北地區開了一家民間博物館,起名為「 榆陽千五氏博物館 」。
之所以命名為「千五式」,就是為了紀念古代唯一保存下來文字的氏族。
另外,據說「千五式」就是劉氏的氏族,劉建國身為當地劉姓的後代,更應該予以繼承。
因為是民間博物館,所以在館內布局和裝修方面,都和官方那些大氣磅礴的博物館有著一定的差距。
可以說,從外觀上看,十分簡陋。
但,麻雀雖小,可五臟俱全。
這件博物館雖然只是由兩個不起眼的窯洞和一間平房組成,但內部卻擺滿了各種琳瑯滿目的文物。
遠到4300年前的玉器,近到清末和民國的物件,劉老全都收了個遍。
和地方級別的「大而廣」不同,劉建國的民間博物館,更側重於「小而精」。
他的館內,更多的是關於陜北地區歷史的文物 。
在他看來,透過收集這些陜北特定的民間文物,再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並結合一些當地的傳說或是見聞進行研究,能更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陜北歷史,從而對陜北地區的古代傳統文化有更好的傳承。
對於文物的收藏,劉老也有著自己的原則和看法:
「不要跟風,不要搞炒作。」
劉老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民間收藏」, 所以他的初衷,就是希望自己能在榆林這塊土地上,腳踏實地進行自己的收藏事業。
並且,對於自己收藏的文物, 劉建國也從沒想過要將它們據為己有當私人物品,而是認為這些都是國家的財產, 自己只是提供場地保管而已。
他對公眾表示:
「解放前,看老人們都都收藏了什麽東西,解放後,這些就是國家文物,挖出來也不屬於你。」
在文物界的市場上,我們經常跟會見到「倒賣」、「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情況,作為上千件文物藏品的收藏家,劉老自然也會被這種人當做「合作物件」。
劉老回憶,每在自己窮困潦倒的時候,都會有人來對他發表一些看似「明智」的建議:
你可以賣假貨啊,假的本小利大,」
劉老說:
「沒有誠實守信,事業就做不大。」
所以,劉老拒絕了這些人的「好意」,他認為,這種事,怎樣都不能幹!
劉老先生收集的這些文物,面對有購買欲望的買家,他也會以與文物本身價值最匹配的價錢進行售賣。
像上文提到的「玄鳥龍」,劉老就給到了 2500萬 的高價。
而 整個博物館內所有藏品的總價值,隨著行情的不斷變化,總價值也從原先的一個億漲到了兩個億!
從某種程度上說,劉老先生可以算得上是「億萬富翁」了!
在博物館內,劉老放置了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直接住在博物館內,以方便給前來參觀的人員進行及時的介紹講解。
在對文物進行講解介紹時,劉老總是充滿熱情,眼裏有亮光。
2020年 的時候,劉建國老先生遭遇了一場意外,摔斷了腿,只能癱瘓在床。
可就算這樣,劉老依舊忍者病痛,掙紮起身,熱情地為來客介紹著他的藏品。
然而,歲月不饒人,對於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來說,身體和精力狀況都大不如前,因而在博物館的管理方面,也開難免始變得力不從心。
所以, 劉建國老先生晚年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將這些文物捐給國家,讓專人保管這些歷史載體 。
並 希望國家可以成立相關的展覽館 ,讓更多的後人了解陜北地區的文化韻味,從中獲得感悟,讓陜北地區的文化得到更久遠的流傳。
或者如果有酷愛古代收藏的愛心人士,劉老先生也願意將博物館交到其手中進行打理。
結語
五十多年來,收藏貫穿了劉老先生的一生,他一直為自己的「宏偉大業」堅守著。
這條路或許曾遭受過很多質疑和非議,但令人敬佩的是,劉老沒有忘記「初心」,從而得到了自己的「始終」。
我們暫且不說文物的真與假,光是他對中華文化的付出與想要將其發揚光大的願景,就足以贏得人們的贊譽。
他的這種傳承精神,不正是中華民族所有後人的榜樣嗎?
相信在以後的道路上,劉老先生會繼續用自己的方式,為陜北的文物事業做出貢獻,讓更多的國人領略陜北文化的風采。
大家有去過這家民間博物館參觀過的嗎?有什麽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裏討論哦~
資料參考:
微博傳媒網——【榆林的「中隱老人」劉建國,創立陜北第一個民間博物館】
榆陽文旅文廠——【榆林民間收藏家劉建國: 40余年醉心收藏 3500多件收藏品共述陜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