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龍行龘龘,穿越千年!

2024-02-02收藏

新石器時代鯢魚紋彩陶瓶

戰國盤龍紋金飾片

明代金龍……

在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

龍元素滲透到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方方面面

龍成為中國諸多民族的重要圖騰

時至今日「龍」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人們劃龍舟、祈龍雨、舞龍燈……

以此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年畫、剪紙、刺繡

亦可隨處看到龍的形象

炎黃子孫皆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

龍年到了

一起尋找那些藏在甘肅各地博物館裏的「龍」

感受中國龍的千年魅力吧

↓↓

鯢魚紋彩陶瓶· 新石器時代

出土於天水武山縣馬力鎮傅家門村種谷台遺址。屬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別,距今約5800—4900年。細泥紅陶黑彩,鯢魚紋臉部為人面,身上繪有網格狀鱗片,紋飾線條流利而靈動,變化豐富,這件彩陶瓶圖案具有原始龍的雛形,被學界認為是中華龍的起源之一。

凸堆龍紋紅陶罐· 新石器時代

出土於甘肅 廣河縣齊家坪 的齊家文化的凸堆龍紋紅陶罐,距今約4000年,罐身上飾有一條龍紋。此龍采用凸堆手法雕塑而成,蜿蜒起伏,橫陳於陶罐腹部。龍身刻有鮮明的箭矢狀鱗紋,一足而三爪趾,頭部如蛇。這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龍的造型,其體態特征尚可看出由蛇形演化而出的蹤跡,這條紅陶罐上的龍就西北地區而言是「資格」最老的,有「西北第一龍」美譽。

玉觹· 春秋

2000 年從禮縣永坪鄉趙坪村圓頂山 M4 墓中發掘出土。長 4.6 厘米,最寬 0.8 厘米。青玉料,灰褐色。琢磨成形,工整精致。圓弧形扁平體, 較薄。觹首呈龍首形,略凸起。龍首斜方,微張口,圓形穿孔為睛,首後凸出扉狀飾。觹體如彎牙,尾端尖利,兩側磨成斜面。初為解繩結之器,演變為佩飾品,後作葬殮用玉。現藏禮縣博物館。

翼獸形銅提梁盉· 春秋

涇川縣出土,高30.2厘米,縱20.8厘米,橫22.5厘米。盉體被設計為一四足怪獸。獸首微昂,張嘴為流,略翹的短尾為銴,器腹深圓,粗矮而趾爪向前的四腿,即為盉的四足。提梁呈龍形,蓋中心亦飾一小翼獸為鈕,蓋與器身用一小環連線。器腹兩側各浮雕一飛龍,龍體遍飾鱗紋。龍做回首狀,並各有五條揚起的羽翼,兩只飛龍恰構成獸的雙翼。

盤龍紋金飾片· 戰國

清水縣劉坪出土。縱5.3—5.7厘米,橫4.3—4.7厘米。系薄金片錘碟呈蝶形,兩條龍交叉盤繞,龍首一側飾兩條小龍,龍首一側飾一小虎,作咬噬龍尾狀。龍身飾連珠紋,上部邊緣有釘孔兩個,下部邊緣有釘孔一個。動物糾結的紋樣源自鄂爾多斯。但龍頭圖案化十分明顯,與中原地區的龍頭表現方法基本一致。

龍首柄銅熨鬥· 漢代

通長28厘米,柄長16厘米,勺徑12厘米,銅質。分體制作,合鑄而成。圓體,大口,斜平寬沿,扁圓鼓腹,圜底,方管狀長直柄,柄首飾一龍首,龍雙目圓睜,長嘴大開,頗有氣勢。熨鬥內還存有黑色炭跡。現藏武威市博物館。

鏤雕龍紋璧· 漢代

漢代鏤雕龍紋璧,龍昂首,軀體屈曲,尾部上卷貼於首後,有騰空而起之勢。龍形玉器表現了古人將龍融入禮器之中,希望借此上達天庭,得到神靈與祖先的庇佑。甘肅省博物館藏。

金掐絲焊珠蟠螭紋帶扣· 東漢

東漢金掐絲焊珠蟠螭紋帶扣,在三層邊飾組成的邊框內是七龍紋圖案,1條大龍穿梭於行雲之中,其余6條小龍圍繞於周邊。所有龍紋先掐金絲做出輪廓,然後用顆粒較大的金珠沿中脊金線焊接形成連珠紋「龍脊」,再用顆粒較小的「金粟」填充龍身。在龍紋之間,飾流線狀雲氣紋,繁復華美。天水市博物館收藏。

青龍磚· 魏晉

魏晉南北朝時期龍形象對內融合各少數民族文化,對外融合佛教文化,流行的龍紋頭部扁長,角似鹿角,發鬣後披,挺胸奮肢,呈現出矯健奔放、線條流暢、氣韻生動的特點。金昌市博物館藏。

金龍· 明代

高4厘米,寬2.5厘米,重9.8克。以掐絲、累絲等技法編結、擰勒而成。龍首聳額巨目,鬣發飛揚,神情兇猛;龍足屈伸相應,利爪如鉤,充滿力度;龍身似盤似舒,蜿蜒多型;龍尾分叉,形狀若葉,輕輕擺動,再配以搖曳的飄帶般長須,刻畫出飛龍的動勢。制作工藝精細入微,造型栩栩如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千姿百態的龍形象

生動體現了不同時代中國人對於美的追求

成為反映各個時代經濟、文化面貌的佐證

從古到今

「龍」身上更承載著人們數千年的無盡想象

代表著多元文化的融合精深

見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

願大家新的一年

龍行龘龘,萬事如意

來 源:新甘肅客戶端

特別聲明:

1.微遊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遊,只用於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於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份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