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常見的三種紫砂泥料

2024-04-19收藏

壺友們一定經常聽到底槽清,本山綠等等泥料,好多名字倒是熟悉,概念卻很模糊,別人問起的時候也不知從何說起。今天就說下紫砂泥的種類。

紫砂壺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紫泥、本山綠泥和紅泥,統稱為紫砂泥。紫泥是夾泥礦層中的一個夾層,猶如紫泥礦層中的一塊肥肉。【陽羨茗壺系】中記載:「石黃泥,出趙莊山,尚未經風吹日曬的石頭骨幹,燒制後變成朱砂色。天青泥,出蠡墅,燒制後會變成暗肝色……老泥,出團山。」由於地質成因的多樣性,紫砂礦料在礦層中的分布並無絕對統一的標準。即使是同一類礦料,由於產自不同礦區、不同礦層,在泥層中的位置也可能有所差異。比如紫泥在礦層中一般位於烏泥下部,但有時卻出現在團泥下部;本山綠泥一般位於龍骨下部貼層,但有時也會出現在其他泥層之間。其他種類礦料也有類似狀況。現在一般根據開采時礦層的深度對礦料進行基本分類。這就是紫砂壺制作所用的原料的基本情況。

1,紫泥,礦料特點解析:所挖礦料呈紫色,內含油面,結合處有水銹,不規則青灰色礦料夾雜其間。紫泥燒成後外觀為紫色、紫棕色或深紫色。紫泥是制作紫砂陶器的最主要原料,又分為「天青泥」、「紅棕泥」、「底槽清泥」等。它深藏於宜興黃龍山巖層下數百米,與「甲泥」礦層共生。

天青泥,這一自古以來公認的頂級紫砂泥,其原礦色澤如天邊之雲,故名。燒成後,呈深褐色,以往多說此泥歷史產於丁蜀鎮大水潭巖口內,因偶然的施工觸及地下水,如今已成為一泓靜謐的水潭,此泥色便再難覓蹤影。即便存世原礦,也極為稀少,難覓其蹤,更不必妄想在網購平台以低價廣泛流通。

天青泥的歷史瑰寶,如今僅見於楊氏、邵大亨等大師之作。而底槽清泥,位於礦層深處,其塊狀中帶有青綠色的「雞眼」「貓眼」,這是含有段泥顆粒的紫泥,色呈偏紫泛青,極為稀少。此泥細膩而質堅,燒結範圍寬,約在1200℃左右。

紅棕泥位於礦層中部,礦層厚實。其色澤紫微泛紅,呈紫紅色、紫色,隱現綠色斑點,質地柔軟、密實。間有微小的雲母閃爍,泥質純正,產量較大。燒結後呈棕紅色,質堅光潤,燒成範圍在1180℃左右。這些都是紫砂世界的珍寶,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欣賞。

2,本山綠泥,本山綠泥,這抹淡綠色的點綴,它並非紫泥層的簡單夾脂,而是呈現灰綠色的原礦。一經燒制,米黃色的泥色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畫,讓人心生歡喜。提及本山綠泥,古時人們稱之為「梨皮泥」,亦常被喚作「團泥」或「緞泥」。其中包括本山綠泥、段泥、白麻子泥、紅麻子泥、團山泥等。

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制後,那梨皮凍色(米黃色)仿佛是泥土與天光的一場對話。這淡粉綠色的寶藏,位於黃龍山巖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位於紫泥上層與巖板間,僅數厘米厚,被人們稱為「龍筋」。其礦物組成獨特,包括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此等珍稀礦產,雖難以挖掘,卻也因此成為了制作小件產品的得力助手,或是作為「化妝土」的優質材料。適量加入,便能幻化出各種色彩的裝飾泥。而段泥,則是含紫泥顆粒的本山綠泥的另一種表述。若進一步明確兩者的概念,純凈度更高的本山綠泥混有紫泥顆粒,便是段泥。這樣的描述,仿佛在講述一對孿生兄弟,雖有差異,卻無法割舍的深厚情感。

總的來說,本山綠泥是一種珍貴的礦產,具有獨特的顏色和細膩的質地,而段泥則是其含紫泥顆粒的另一個面貌。無論是作為裝飾泥還是「化妝土」,它們都為我們的創作增添了無限可能。

3,紅泥,紅泥是泥礦裏的石黃佳品,常位於嫩泥礦的下層。紅泥原礦,或黃或紅,燒成後卻呈深沈的朱紅色,因此得名「紅泥」。其燒成後,色似「朱砂紅」,特點顯著。紅泥的種類豐富,包括趙莊朱泥、洑東紅泥、川埠紅泥、朱泥、黃龍山紅泥、石黃等。

趙莊朱泥,質地堅硬如石,含鐵量高,產量稀少。外觀呈磚紅夾帶淺黃白色及淺黃綠色塊狀,粉粒巖土結構,燒結後呈朱紅色,表面沙粒明顯。其燒結溫度在1080℃左右,收縮率在15%到25%左右,常制小件器物。石黃,則散落在嫩泥礦層中,呈卵狀。外殼鐵質褐黃色,中核似雞蛋黃,粉狀細膩。燒結後呈鐵紅色,表面堅硬。

在制陶藝中,石黃常被用作著色劑,加入紫泥後,成品如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則顯深古色;與紅泥結合,則成大紅袍泥。純朱泥產於丁山小煤窯的1000米夾層處,是一種含鐵極高的黃色黏土。由於紅泥收縮大,燒制後可能會有皺紋,但隨著制壺藝人對泥性的熟練把握,朱泥壺也可以做到不皺。

以上便是紅泥的詳盡介紹,期待能為你了解紅泥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