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償二代二期開啟全面執行倒計時,留給險企們「補血」的時間不多了……

2024-08-12股票

隨著償二代二期全面執行倒計時的開啟,保險公司紛紛加快了融資步伐。從增資擴股到發行永續債和可轉債,險企們正采取多種措施來提升自身的資本實力。然而,長期來看,保險公司仍需透過最佳化業務結構、資產結構,達到「資本內生」狀態,從而保持償付能力充足。

今年以來,險企們明顯加快了融資步伐。

截至7月31日,據不完全統計,近20家保險公司獲批增資或披露增資計劃,涉及金額超180億元;同時,6家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或永續債,合計發債規模達430億元。

7月16日,中國平安也釋出公告稱,將發行35億美元的可轉債,此次融資主要用於業務發展、補充資本以及支持醫療養老業務。

事實上,將在2025年全面落地的「償二代二期」,使得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承壓,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也面臨一定壓力。

數據顯示,在60家非上市人身險中,12家險企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降至100%以下。其中,北大方正人壽、三峽人壽的風險綜合評級更是已經降至D;而合眾人壽、華匯人壽風險綜合評級均為C。

因此,增資發債不僅能為業務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也有助於保險公司「補血」以緩釋償付能力壓力。

永續債、可轉債

或將成為最後「秘方」

在償二代二期壓力下,償付能力的下降已是保險行業的常態。

2022年一季度,償二代二期工程正式啟用。償二代二期要求險企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不低於100%以及風險綜合評級不低於B級。

與「一期」相比,「二期」在資本認定、最低資本要求、定性監督監管要求、資訊披露等方面均有重大調整。 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償二代二期新增了「計入核心資本的保單未來盈余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35%」的規定。而正是該條款導致險企償付能力下降,特別是核心償付能力的快速下降。

以在2022年一季度就開始落實償二代二期規則的太保壽險和新華人壽為例,2022年一季度末,太保壽險計入核心一級資本的保單未來盈余為1086.37億元,較上一季度減少了1689.7億元。新華人壽計入核心一級資本的保單未來盈余為854.83億元,較上一季度減少了872.95億元。

受此影響,2022年一季度末,太保壽險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7%,較上季度末上升了29個百分點,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47%,均較上季末下降71個百分點。新華人壽核心償付能力下滑更加明顯,2022年一季度末,該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9.67%、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44.19%,分別較上季度末下滑12.42個百分點以及99.16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2022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24.2%,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50%,而2021年末,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2.1%,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9.7%。

此外,因償二代二期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帶來的壓力,所以監管層面為全面執行償二代二期規定了一個「緩沖期」,而這個最終到期時間就是2025年。

隨著最終期限越來越近,在「內源性」補充核心資本的保單未來盈余被縮減的情況下,面臨償付能力壓力的保險公司只能尋求「外源性」補充。

因此,近幾年,保險公司密集「發債」。僅僅在2023年就有14家保險公司獲批發行841.5億元資本補充債,其中不乏有中國人壽、新華人壽等行業龍頭。

不過,因資本補充債只能補充附屬資本,並不能提升保險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此外,對於大多數險企而言,增資擴股的方式成本較高,所以保險公司亟需尋找其它補充核心資本的「藥方」。

考慮到保險公司補充核心資本的困難,在2022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原銀保監會聯合釋出【關於保險公司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發行永續債補充核心二級資本。 自此,保險公司可以透過發行永續債補充核心二級資本,從而提升核心償付能力。

2023年,泰康人壽作為首家獲批發行200億元永續債的保險公司,開啟了保險行業永續債發行的先河。隨後,太保壽險、人保健康和農銀人壽等保險公司也陸續獲批發行永續債,其中太保壽險和太平人壽均獲批發行200億元,人保健康及農銀人壽分別獲批發行25億元、20億元。

其中,太保壽險更是用足了200億元的獲批額度,在2023年12月發行了120億元的永續債,今年6月又發行了80億元的永續債。

數據顯示,2023年發行120億元永續債後,太保壽險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從208%上升至210%,核心償付能力從116%上升至117%。

事實上,除了發行永續債和增資擴股這兩種方式外,上市險企還可以透過發行可轉債的方式補充核心資本。

近日,中國平安就公布了發行35億美元可轉債的計劃,公告顯示,募集資金將會用於業務發展、補充資本以及支持醫療養老業務。

據了解,相較於直接增發股票,發行可轉債可以緩釋對現有股東的攤薄效應;而相較於直接發債,可轉債的利率較低,可有效降低財務成本。

特別是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在轉股前,可轉債可以補充附屬資本從而提升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而轉股後,可轉債募集的資金可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從而提升保險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

因此,在核心償付能力持續承壓的情況下,發行可轉債或將成為港股上市保險公司補充核心資本的又一可行措施。

中小險企核心償付能力「壓頂」

事實上,相比於可以發行永續債、可轉債的大型保險公司,受「保險公司發行保險永續債的債券余額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30%」的要求,中小險企的透過發債方式補充核心資本的空間較小。

因此,多數中小險企只能透過增資擴股的方式補充核心資本,從而提升核心償付能力。

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共有12家險企增資獲批,合計增資金額約148億元。其中,獲批險企多為中小險企,包括陽光人壽、信泰人壽、中信保誠人壽、三峽人壽、愛心人壽、華泰人壽、橫琴人壽、百年人壽等。

具體來看,僅有3家險企增資額超20億元,分別為信泰人壽、陽光人壽和中信保誠人壽。其中,信泰人壽獲批增資額最大,達52.04億元,由物產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城投資本集團有限公司、杭州蕭山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等國企集體認購。

此外,多數險企增資低於10億元。其中,百年人壽、中華聯合人壽、都邦財險、愛心人壽等險企增資不超過5億元;增資最少的是珠峰財險,僅增資0.8億元。

與此同時,中小保險公司的增資頻次在提高。如愛心人壽在年初獲批增資0.58億元後,4月26日再次宣布擬增資2.44億元,若再算上2023年初的增資,近兩年,愛心人壽已有三次增資動作。

事實上,「小步快跑」式增資的背後,反映了保險公司股東出資意願不強、可增資金額有限等問題。

或考慮到了中小險企增資難問題,監管層面也降低其最低資本要求。對於總資產小於100億元的財產險和再保險公司,以及總資產小於500億元的人身險公司,給予10%的資本折扣,按照其最低資本的90%計算償付能力充足率。

然而,從當前數據來看,中小險企仍面臨嚴峻的償付能力下滑壓力。據統計,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60家披露了償付能力報告的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已有12家險企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降至100%以下。包括泰康養老、北京人壽、鼎誠人壽等。

其中,有三次增資動作的愛心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然同比增加了4.62個百分點,但其仍為公布償付能力報告的60家險企中最低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僅達到了70.13%。

此外,雖然北大方正人壽的股東在2023年四季度同比例增資了17億元,提升了該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但是在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再一次惡化,同比下降4.15個百分點。

不止「貧血」

當前保險公司面臨的償付能力下滑壓力不僅僅是償二代二期帶來的,內生性資本補充的缺失同樣是造成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承壓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長端利率整體呈下降態勢,而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相比於其他投資產品有一定的優勢,所以促使其保險業務快速增長。

不過,保險行業整體投資收益率也呈現下降趨勢,據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保險公司整體投資收益率依次為5.41%、4.84%、3.76%、2.23%。

因此,如出現投資收益無法覆蓋保險產品成本的情況,保險公司將出現較大的利差損風險,從而消耗險企的核心資本及附屬資本,進而壓降償付能力充足率。

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有可比保費收入的60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合計7402.73億元,同比增長14.39%。在保險業務收入普遍快速增長的同時,上半年凈利潤合計也達到了94.14億元。

然而,透過對比可以發現,泰康人壽、中郵人壽兩家險企凈利潤就達到了117.37億元,也就是說,拋去這兩家的凈利潤,非上市人身險公司的凈利潤仍是虧損狀態。

其中,中信保誠人壽虧損34億元,泰康養老虧損14.5億元,光大永明人壽、英大人壽虧損均超8億元。相較去年同期,這4家公司均為「由盈轉虧」。此外,北大方正人壽、華泰人壽、東吳人壽、海保人壽等多家公司上半年虧損擴大。

以中信保誠為例,今年以來,該公司的投資收益承壓嚴重,上半年投資收益率僅為1.64%,相比於上年同期下降了84個基點,相較於2022年同期下降了142個基點。

此外,中信保誠的退保率明顯上升,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退保率為1.65%,而2023年同期僅為0.71%。例如,該公司的投連險產品「智尚人生年金保險C款」2024年上半年的年度累計退保率達到12.59%,累計退保金額為41.3億元。

總的來看,隨著償二代二期規則的全面落地臨近,保險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償付能力挑戰,但是保險公司不能單靠增資、發債等外源性的方式提高償付能力指標, 未來,保險公司仍需透過最佳化業務結構、資產結構,提升內生資本的能力,從而保持償付能力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