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7萬股民買單,廣州三兄弟套現26億

2024-07-15股票

這是上市公司海印股份2008年資產重組後的前十大股東名單。

控股股東海印實業集團持股69.62%,一股獨大,其他九大股東合計持股不足5%。
如今16年過去,海印股份前十大股東情況變成了這樣。

作為控股股東的海印實業集團持股比例已減少至23.25%,終於沒有一股獨大了。
根據歷史公告,海印實業集團那消失的40%多股權主要都是透過協定轉讓、大宗交易的方式賣給了基金公司等機構,但當前的股東名單裏機構持股根本就撐不起40%這個數碼。
籠統點說,上市公司股東可分3類,控股股東、機構和普通股民,控股股東賣掉的股權既然不在機構的手裏,那就是在普通股民頭上了。
或者準確點說,機構只是充當了化整為零、二傳手的角色,最終為控股股東的減持套現買單的還是普通股民。
實際上,自2015年以來,海印股份的實控人,廣州邵氏三兄弟,就一直在不停地變賣股權,而海印股份則陷入了長達9年的熊市。

看看這一根9年的長下坡曲線,不知道股民是怎麽熬過來的。
到今年6月底,終於跌進了1元區,開始了面值退市的掙紮。
7萬股民還有沒有翻身的機會,就要看實控人增持承諾的兌現情況了,6月19日,控股股東宣布要在未來6個月內拿出5000萬-8000萬增持。
8000萬多不多,得看和誰比,據不完全統計,邵氏三兄弟此前已累計套現了約26億,錢是有的,就看舍不舍得花了。

1
海印這個名字聽著像是搞印刷的,但實際上是搞商業的,模式大概是先花錢把物業租下來,然後自己包裝一下再重新租出去,同時自己負責營運管理,被稱為「海印模式」。
邵氏三兄弟中的大哥邵建明就是靠著這一招起家的。
廣州有個區叫海珠區,而連線海珠區和越秀區的有一座大橋叫「海印大橋」,海印大橋附近也被當地人稱為海印地區,邵建明的第一桶金就是在海印地區挖到的。
上個世紀80年代有一門生意很火爆,那就是賣電器,國美、蘇寧、永樂、大中等電器連鎖店都是在80年代開始萌芽的。
而國美之所以拔得頭籌,除了黃光裕自身的能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他是廣東人,彼時中國的電器主要就來自於廣東,黃光裕有貨源優勢。
1990年,黃光裕開始在北京開電器連鎖分店的時候,27歲的邵建明也在廣州看上了賣電器這門生意,但與黃光裕自己賣電器不同的是,邵建明只想當房東。
當房東得先有房子,邵建明沒有,但他會借雞生蛋,他把香港「賣樓花」的模式吃得透透的。
「我們規劃了 400 個鋪位,每個鋪位收 2000 塊錢的定金,就收到了 80 萬。」
這就是邵建明的第一個專案「海印電器城」的產生方式,幾年後,海印電器城成了廣州最大的電器產品交易中心。
有了成功案例就可以復制,邵建明用同樣的方式在廣州先後又搞出了多個商品城,海印集團逐漸名聲在外。
有錢了,就不用再「賣樓花」了,先以低價長租現成的場地就行了,然後就有了前面所說的「海印模式」。
2
搞商業的都有野心,但要想做得更大就需要更多的本錢,而弄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找銀行借,要還的,另一種則是找股市「拿」,可以不還的。
2003年,邵建明瞅準機會,以8700萬收購了上市公司茂化永業的控股權,從而獲得了可以「拿」錢的機會,就是現在的海印股份。

2008年,邵建明把海印集團的核心資產一起打包,以20.8億的價格賣給了上市公司,支付方式是發行股份,於是就有了開頭69.62%的超高持股比例。
有了資本市場的加持,海印股份的生意蒸蒸日上。
公司好的時候沒人會甩股票,2008年之後的7年裏,邵氏兄弟一股未賣,直到2014年,中國零售業迎來了新一輪的變化。
2014年,阿裏巴巴、京東、聚美優品等電商企業紛紛上市,電商對線下實體零售的沖擊開始昇華。
春江水暖鴨先知,邵建明在零售行業摸爬滾打20多年,一向以抓風口聞名,自然嗅到了這其中的玄機。
2015年起,邵建明兄弟開始了且戰且退的減持之路,所謂且戰且退,就是有套現也有增持,只不過套現得多,增持得少。
2015年3-5月,三兄弟共同持股的海印集團趁高套現了約9.6億,而2015年下半年,又逢低增持了約2億,凈套現額7.6億。
3
從現在往回看,2015年是海印股份股價最高的時刻,而之後海印股份就陷入了漫長的低價時期。
股價低,套現熱情就不高,業績上無法創造驚喜,就只能從別的方面去找點補充,比如說,制造點什麽利好的大訊息。
2018年8月,非洲豬瘟傳入中國,如何防治豬瘟就成了全社會都關註的熱點問題,而海印股份同樣關心。
2019年6月,海印股份突然發了一紙公告,宣布將投資9個億用於海南今珠農業非洲豬瘟防治的研究,並號稱該公司已經成功研制出一款註射液,對非洲豬瘟有92%的有效防疫率。
92%有效,這不就是疫苗嗎,海印股份立刻大漲。
然而激情過後,大家仔細一查發現,合作方海南今珠農業連獸藥生產特許證都沒有,利好訊息立刻變利空,還從證監會領走了一張罰單。

罰款不多,才35萬,但把股民惹著了,於是一場針對海印股份信披違規的索償行動在股民中展開。
當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只是湊了個熱鬧,至今也沒見哪個股民說得到了賠償,而邵氏兄弟的減持也並未因此而停止,又陸續套現了10多個億。
其實,套現並不犯法,但關鍵股民有話說。
海印股份上市以來募資超過28億,但分紅僅有5.86億,而股民在海印股份身上也沒賺到股價利差,現在又被整到了退市邊緣,確實有點坑。
過去的3年,海印股份累計虧損了10億,連續3年巨虧,持續經營能力的挑戰不是一般的大,即使控股股東兌現承諾暫時把股價拉回到1元以上,恐怕也只是權宜的治標。
要治本,一點增持和回購是不夠的,還得拿出誠心實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