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补发一下过去的文章:AI打败画师,行业、艺术、生活变革的遐想

2024-05-14科技

AI打败画师?

作为一名消息闭塞的北京郊县人,最近看到这条不太新的新闻,一家电脑游戏公司的CEO, Jason Allen,用Midjourney 绘画,打败了众多画师,获得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第一名。(获奖作品为上图的【太空歌剧院】)当然,不少人指责他作弊,也有很多谩骂的声音,在道德层面,我就不再评判了。在AI焦虑中不断探索的我只想聊聊,我由这条消息所产生的遐想:AI对各种行业、岗位的冲击会如何蔓延;对文化、艺术领域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自己该如何去应对。

我相信很多朋友对于现在铺天盖地的AI消息,最大的感觉是困惑包括,不了解他是怎么工作的,什么原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现在的本领以后还有没有饭吃,我正在学习的技能还有没有用,我该如何去应对,如何选择努力的方向。

我也一样,一直笃定科技不能取代艺术创作的我,这次真的陷入了沉思。我给自己提了几个问题:从观赏者角度来讲,AI画作与人类画作所带来的感受是否一样?从创作者角度来讲,手绘还有没有意义?从学习者角度来讲,还有没有必要学习绘画?

AI绘画的观感是否相同

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AI画作与人类画作所带来的观感是否一样?有人说AI绘画没有灵魂,也有人说AI绘画光怪陆离,缺乏逻辑。我们上点图看看。

这两幅图,大家更喜欢哪一张呢?能分辨出那幅是AI创作的吗?

揭晓答案,左边为宫崎骏动漫【天空之城】中的画面,右边是AI创作,其关键词里包括「恢宏而华丽的梦幻城堡,由蓝宝石雕刻而成,氛围,戏剧性光影,史诗构图,广角,宫崎骏,娜乌西卡,荒野之息。」

就我的直观感受而言,完全没法判断出哪一张是AI创作的,哪一张是手工绘画的。两张图都很有意境。我让媳妇儿来分辨,一开始她说,更喜欢右边的图。但当我告知她,右边是AI绘制的之后,她说更喜欢左边的图,不喜欢没有情感的AI。

这一个小小的情感变化,我自己好像也有同感。当我们知道一张图是AI绘制的时候,似乎感觉到它很廉价,像一个赝品。而当我们知道一幅图倾注了画师的功力、心血和真情实感时,我们更多的可能是去遐想画师想要传达的意境,以及对画师心理世界和创作过程的揣摩。一幅画给人带来的意境,往往更多来自于观者的遐想吧,而对于一件事情价值的判断,结果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其过程也很重要。这也许是AI绘画于人类绘画的一点不同。我们再来看几个人物画像的对比

看上面两组图,相信大家能够分辨哪个是AI合成,哪个是人类手绘。直观的感觉是,AI合成图似乎更精致、更靓丽。但细看之下,左边两张宫崎骏动画片中的画面,给我更多的意境。拿着小号的男孩脸上洋溢的活力与阳光;千寻撸起的袖子体现出她劳动人民的身份,脸上的神情在可爱中,还带着不屈的倔强。相比之下,AI作图似乎有点千篇一律地讨好一些浮华表面的审美观,而缺少了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塑造。

再来看看名画的AI仿制。

给我的感觉是,蒙娜丽莎从一名雍容丰满的贵妇人,变成了美妆博主。

而青春时尚又不失古典美的珍珠耳环少女,变成了夜店女郎。

总体来说,AI的创作可能已经完全可以在很多场合取代人类手绘的画作,而且它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加精致、更加有创意。但我总感觉,沉下心来去感受,AI画作并不能像人类画作那样给人丰满的意境和遐想。这其中可能有个人感受的成分,也可能掺杂对创作过程的认知。究竟AI画作和人类手绘,是否能带一样的观感,请各位朋友自行评判。

这里还想谈一点联想。在经过了解和尝试之后,我发现AI创作过程也需要人类一定程度的参与,比如给出参考图片、不断调整关键词、大量尝试后进行筛选,以及后期的微调。这其中也是会倾注作者的情感、审美和思考的。包括上面所说的获奖作品【太空歌剧院】,其作者也是经过了一个月的创作历程才完成这幅作品。究竟该如何评定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过程,我觉得可能会是一个更大的话题。

另外,虽然对AI绘画的工作原理不甚了解,但我担心其过程大体是模仿加结合。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意」与人类画师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切身感受以及发散思维所产生的「创意」是否是一个概念,还有待考量。是真「创意」还是伪「制造」,还得画一个问号。我担心如果人们长期依赖AI绘画,真正去思考绘画的人越来越少,以后的画作会越来越千篇一律。

AI绘画对美工行业的冲击

下面,我们换个角度,从创作者的视角来看看AI绘画这件事。我相信对于大多数画师来说,AI绘画对于心理认知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感觉到,我落伍了?我被机器人替代了?会不会像当年机器革命的时代,手工业者大量的失业?我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事业还值得坚持吗?还有意义吗?

这里我想先说观点,我觉得大概率来讲,AI绘画会使作图效率提高、图片质量提升、价格下降、美术工作岗位数量下降,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画师。

回想人类发展史上的各种发明。蒸汽革命带来了工业生产力的空前进步,产品质量提升、效率提升、价格下降、工厂工人数量下降,但知道目前,工厂还是需要很多的工人,传统手工业制造者也依然有其市场。拖拉机的发明冲击了农业,效率提升,耕作质量提高,农业人员数量下降,但目前拖拉机还是需要人去驾驶。照相机的发明,使实景记录的质量提升、效率提升、速写画师从业人员人数下降,但也并未完全取代。再细数ATM的出现、美图秀秀的出现、机器翻译的出现,好像都符合这样的规律,即质量提升、效率提升、价格下降、不能完全取代。

所以我猜测,AI绘图的出现可能也会这样,挤占很大一部分美术工作者的岗位,但并不能完全替代。未来,美术工作者的工作可能更多的是构思创意;与机器进行交流调整关键词;图片微调;以及在某些场合下依旧需要的手绘艺术。这可能就需要美术从业者不断地去学习新的技术。但这依然会带来危机,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是在不断下降的,而技术的发展是越来越快的,有可能刚学会一门新技术,它就被淘汰了。如何保持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许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了。目前,我在网络上看到,已经有些机构开始进行AI辅助的绘画培训了,我觉得会是大方向,但究竟自己能不能跟得上,也只能在浪涛中扑腾着看了。

还有必要学绘画吗?

再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说,还有没有必要学画画。先说结论,我觉得有,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来说,用手绘画还是很有必要的。试想一下,现在有了电脑打字,小朋友还需不需要学习写字?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毫无疑问,还是需要的。纸与笔相对电脑来说,可控性还是高一些,更能够真实、及时地表达和记录。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小朋友有必要学习绘画的原因,小朋友可以通过手绘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画面,而这对于人的心理来说是有很大裨益的。

对生活的冲击--浮华和失真

下面想来谈一谈AI绘画对生活和艺术可能产生的冲击。

这里,我想说一件最近生活中的小插曲。由于我很不擅长PPT美工,以前的PPT都是比较死板的模式,现在听说有能够绘制PPT的AI,我很开心,心想,我的这个短板终于不复存在了,于是开始尝试各种制作PPT的AI。毋庸置疑,AI的效率是很高的,而且排版精美,还能根据文案而选择相关的配图。但真的要用AI制作我实际需要的PPT时,我发现其不可控性很高,最后生成的PPT虽然精美,但好像不是我的。最后,我甚至连模板也没用,就用渐变色做了背景,矩形工具画了边框,作为我PPT的美工。我感觉,做这样的PPT,我心里才踏实,因为它才更能真实地展现出我的想法,做阐述或介绍,真实性难道不是最关键的吗?

由此联想到AI对绘画的冲击。绘画从某个角度说,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观者与作者的一种交流。无论是商用领域还是艺术领域,这种情感和思想的传递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如果过分依赖AI绘画,我担心这种观者与作者的交流就会失真。就好像异地情侣长期用输入法提示的文案去对话,言不符实,即便他们谈出彩虹恋爱,对话截图被搬上爱情偶像剧,这样的交流是我们想要的吗?

有些东西看似绚烂,但始终是假的。有些东西看似朴实无华,但失去了才发现这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而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于科技发展越来越担心的原因之一。可以使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手段来美化自己、伪装自己,回想一下,我们有多久没见到符合真人样貌的照片了?而对各种AI技术的不当使用,很有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表面、越来越虚伪、越来越浮华,真实的东西越来越不敢示人。

对艺术的冲击--创意批量化,艺术贬值

同时,我猜想AI技术对艺术领域还会带来一层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冲击,那就是艺术贬值。就好像当年机器批量生产出现的时候,手工艺品贬值一样,现在机器开始渗透艺术领域,「创意」开始批量生产了,我觉得大概率来讲,现存的艺术会或多或少地贬值。这是一件令人心酸的事情。以前走进美术博物馆,会感慨伟大的画家用他们的毕生心血去感悟、去创作,去细心地感受每一个线条,每一缕色彩。但现在有了AI绘画,我们会不会想,画家那种精神值得钦佩,但投入的心血在现在看来好像可以廉价的去模仿,而且现在好像用更少的成本可以创作出更亮眼的作品,甚至是更有深度的创意。现存的艺术并没有改变,但我们的环境和认知在变化,就导致同样一幅作品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贬值」了一样。而且我更担心的是,这种艺术贬值会蔓延到除美术外的其他领域——音乐、文学、影视……

如何评判全新的创作方式

当然这里也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这种新型创作过程的认知。我相信多数人并不能很透彻地理解AI的创作过程,这就导致了困惑,不知道对其该如何界定。通产来讲,我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对艺术家产生钦佩的心理,感受到他在过程中的付出和创作的不易。但当AI创作给我们同样有创意的作品时,我们似乎应该拍拍电脑主机,用赞叹地口吻对它说一声,辛苦了。这对多数人来说显然是荒谬的。所以我们不知道这些艺术的创意该归功于谁。是该归功于不断调整关键词的直接创作者?还是该感谢各种AI绘画软件的开发者们?还是该钦佩AI抓取数据的全网络、全人类?至少我目前对这个问题是很困惑的。

关于版权

另外还有版权的问题,我在想,如果一位创作者用1年的时间画出的作品,别人用1天就可以无侵权嫌疑地去借鉴、套用并超越,作为己用。那久而久之,还会有人真正用心地去创作吗?

结语

AI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冲击,我说了很多担忧,不过同时我也看到相对乐观的一面,一些历久弥新的东西也时常在闪耀。从文化娱乐领域来说,不管现在电影的特效多么绚丽,3D技术多么震撼,杜比音效多么拟真,单田芳那沙哑而真诚地声音却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无法被替代的放松。听评书时那种内心的安稳是大片给不了的。再说说手工产品爱好者。虽然现在批量生产的工艺品精美又漂亮,但艺人在一针一线、一雕一啄当中所倾注的心血却是批量生产所不能比拟的。再说音乐演奏,现在用MIDI软件,一个人、一台电脑就可以合成交响乐,但依旧有很多人学习演奏,因为从演奏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每个演奏者独特的技艺和演绎,在演奏中我们所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

回到绘画,我觉得AI绘画,肯定是大方向,但无法完全取代手绘。因为画者在每个线条中倾注的情感是AI没法取代的,每个发丝的抖动,每个眼角的神态,也许都是画者不经意间的流露。

技术创新的潮流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如何在坚守与适应、真实与美化、心血与效率的阴阳中找到平衡,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探索及思考的。

(本文写于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