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猛禽发动机」凭什么把航空航天变成了工业流水线?

2024-01-30科学

工业化思维对航空航天的「去魅」


在早期的太空探索中,航空航天被看作是一项前沿而神秘的科学,需要配备严苛的流程管控、变态的质量管理、繁琐的风险评估,不计其数的会议后,以最变态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敢于谨慎的迈出一小步。


但是SpaceX直接扯下了航空航天的神秘面纱,把这玩意儿变成了工业流水线,按照常规工业产品的思维进行研发、测试、迭代、应用和商业化,大幅缩减了每个决策环节的时间,使得技术进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日新月异"。


以国内常见的决策流程为例,从开始调查研究、分析、决策,到制定计划、拆解任务、下达指令,再到子系统验收和总装验收,中间可能涉及几十万人的饭碗,需要进行数千次会议、总结、报告、整改等环节,万一出了一点小差错,整个流程还会加倍延长。


因为创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安全。


万一炸了一个新发动机,几千万的损失是小事,整个系统几万人都要反思、检讨、总结、整改,还会连累一大批领导,科学家的前途也会受到影响,更不用说SpaceX这种连续爆炸好几个的情况;(在我国,连炸2个估计都得开除一大批人)

但SpaceX将这玩意工业化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没钱?我去资本市场融资


没人?我涨工资,画大饼

发动机炸了?没关系,我再去找融资,给你10台让你尝试,反正前期肯定会失败,大不了破产;

设计有缺陷?产品部门赶紧改,再造个新的出来试一下

新产品要测试?赶紧的,测试场地给你,还有什么需要赶紧提

反正流水线就在这里,只要流水线开的足够快,成本就足够低,造10个新发动机说不定比隔壁手搓1个还便宜

谁说「外壳」这玩意儿是高精尖?能用就行;谁告诉你必须得专用芯片?去市场上买几个商用的回来测试,能用就用,不能用再研发;谁告诉你办公室必须要6S,连笔记本朝向都要摆整齐?赶紧停了,有那功夫赶紧完善产品,投资人又在催了……

所以两种完全不同的研发思维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有研发体系都不可能和SpaceX比效率,包括NASA,这玩意儿纯粹就是在技术成熟到一定程度后,直接将前沿科技变成了工业产品之后的效率怪物,摒弃一切可能阻碍效率的环节,疯狂追求效率,追逐垄断利润。
即便其他国家明白过来也不可能追赶了,中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哪个国家的航空航天体系不是安全第一?一大堆条条框框捆着后来人?

马斯克说,为了研究发动机,他们烧坏了50多台发动机。

我就不说50多台发动机值多少钱了,其他航天机构光是生产这么多发动机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会允许试验人员随便试验这些发动机吗?

打个比方,日本人的p火箭发动机,全寿命期的发动机产量都不知道有没有50台,会允许试验员拿50台发动机做实验吗?

马斯克的SpaceX是自己的公司,想拿多少发动机做试验,都是他一句话的事情。晚上一个灵感,连夜就能拉一台发动机出来做试验。

而科研机构的经费是国家的,要申请发动机做试验,要有研究方向,要打报告,要等批准,万一实验没效果,说不定还要背一点责任。

再说这些科研机构的预算总是有限的,可能(打个比方)一年就只能申请到三台发动机做试验,而马斯克的试验员一年可以拿十几二十台发动机做试验。

只要愿意堆钱,堆人,这种发动机的工程项目,总能出一些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