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全长约6397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在上海并入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唯见长江天际流,汇入东海。
黄浦江,古时称黄歇浦、春申江,是上海流量最大的河流,将上海分割成了浦西和浦东。
黄浦江始于上海市青浦区的淀山湖,在吴淞口注入长江,长约114千米,宽约300-700米,是长江入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
黄浦江是上海的一条主要航道,5万吨级轮船可通过徐浦大桥(徐汇区与浦东新区之间),2万吨级轮船可抵闵行区吴泾,3000吨级轮船可抵松浦大桥(松江区),1000吨级轮船可抵丁淀山湖(青浦区)和更西边的太湖(苏州)。
太湖大部分水流入淀山湖,再通过黄浦江注入长江。黄浦江之名是如何诞生的呢?
战国末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缔造者。
楚王封黄歇为春申君,封地为淮河以北十二县,与上海黄浦江无关。后来楚国和齐国战事频频,黄歇就请求置换封地,改封到江东,也就是春秋战国吴国或越国的地盘,而上海当时的陆地部分(东部还在海里),在春申君封地范围之内。上海简称「申」,就是来源于此。
黄浦江并不是一条天然江河,它与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的最大差异也就在这里。「浦」这个字,在古代吴语中,所指并非普通江河,而是人工挖掘的河道,即运河。
战国后期,上海尚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
黄歇到了这里,组织当地百姓,将水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上海地区便出现一条先向东再折向北去的运河,从此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黄浦江下游,也曾有两个别名,一个是黄歇浦,另一个则是春申江。
明朝之前,吴淞江(苏州河),还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只是吴淞江的支流。苏州河在那个时候,水量要远大于黄浦江。
明朝永乐年间,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户部尚书夏元吉就提出,把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都给疏通一下,让太湖水流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而这浏河口,便是当时所谓的「六国码头」,郑和由此率舰出航七次下西洋。此方案与上海相关的部分,则是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即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
实际上就是把原来的吴淞江入海口,变成黄浦江入海口,当时有人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方案:黄浦夺淞。
吴淞江入海口变成了黄浦江入海口,地名依旧叫吴淞口。当时的主干道吴淞江,慢慢变成黄浦江的支流。打个比方来讲,丫鬟与小姐互换身份。
1843年(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英国人早就相中这里。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进可抵达世界各大港,退可深入中国南方广阔腹地。地理通达,是上海最原始的资本。
滚滚长江东逝水,英国人沿着长江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而上,在苏州河(吴淞江)流入黄浦江的交汇点设立租界。黄浦江从青浦淀山湖到长江,现在流经上海16个区中的10个,苏州河当仁不让流过5个区,即使金山区也有支流通往黄浦江。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溯江而上通过淀山湖可抵达太湖流域;逆苏州河而上,则可去往苏州。英国租界所在地叫外滩,后法国、美国等纷纷进驻,从此世界闻名。英国人眼光之毒辣,选点之精准,不愧全世界到处有殖民地。
黄浦江西侧称为外滩,长1.5千米,是近代上海城市的起源,52幢风格迥异的大楼,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城称。
随着黄浦江的流向变化,上海也逐渐出现了浦东、浦西两大分野。浦东包括浦东新区等,属于后开发地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有一个说法:「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当然现下就不一样了,浦东已经腾飞。
全球的世界级城市,大多数傍水而起,它们脱胎于古代农业城市、近代工业城市,饮用、灌溉、运输、生产,都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水,伦敦有泰晤士河,纽约有哈德孙河,上海有黄浦江。一百年前,黄浦江畔只有浦西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一条天际线,1990年代浦东的崛起,再添小陆家嘴现代楼宇天际线,左右交辉。黄浦江也不再是市区与城乡结合部的分界线,已经从「城市边缘线」一跃而成连接大鸟腾飞两翼的「城市中心」。
上海有一个坐船游浦江的项目,初来上海的游客,很多人会在外滩浦江游览码头上船,顺江而下,一路饱览外滩之上错落有致的现代建筑。尤其是夜间,华灯齐上、璀璨华丽。船过苏州河,更可见上海港国际客运站,来自世界各国的客轮,鸣笛和你擦肩而过。往前则是共青森林公园与吴淞口西炮台址,民族英雄抗英名将陈化成的殉难地便在这里。再往前到长江口,便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