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两个老翁都83岁了。作为同龄人他们有着不一样的人生。一个是曾经颇有成就的企业老板,给几个儿女打下一片天地,自己存款几百万。
一个一生平淡无奇,起早贪黑都在为温饱奔忙,83岁了还要捡破烂维持生计。但是他们谁更幸福?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一、张老翁是曾经的老板,颇有成就的企业家。但是现在百病缠身,生不如死。
张老翁名叫张智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有一颗智慧的大脑。改革开放后凭着灵活的头脑干起了冲床。那时河北北方小五金企业如雨后春笋,大大小小的企业都需要冲床,我们本地俗称「导子」。
张智博的企业越干越大,一大片厂房拔地而起。订单不断,活儿干不完,工人黑白两班倒,货依然是供不应求。随着车床一批批运出工厂,钱源源不断哗哗流入口袋。那时他们牛到啥程度?来买冲床的客户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概不赊欠。没办法,人们都急着用,交钱能买上也算幸运。
张智博下面有两个弟弟,骨肉相连,张智博让两个弟弟入了股,没几年整个家族都跟着成了暴发户。
张智博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随着儿女的结婚成家,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小家庭就有了私心,儿媳妇儿撺掇儿子在厂子里要股份。
农村人的观念,儿子是血脉的传承人,给他们股份理所应当。张智博的两个弟弟也没有话说,本身的富有也是哥哥给的,哥哥的儿子要股份天经地义。于是两个儿子都有了股份,年底跟着分红,大把的钱装入口袋,很是让人眼红。
首先是张智博的女儿女婿有了意见,他们夫妻俩在厂子里打工,虽然工资不少但相比分红那是小巫见大巫。张智博就这一个女儿,十分疼爱,正犹豫着是不是让他们入股时,两个弟弟家的侄子也要求入股。
张智博的观念里,女儿嫁出去了如果能入股,那么侄子毕竟是自家人更应该入股。还有一个麻烦事儿,大弟弟家两个侄子,小弟弟家一个侄子。这要入股恐怕很难平衡。
最后决定女儿、侄子一律不让入股。他想着私下里贴补女儿。谁知这下把女儿女婿得罪了。女儿从此不登娘家门。女儿和老公回去自己创业,自己生产冲床,一度规模比父亲这边的还要大。
张智博两个儿子也先后自己建厂,有了自己的企业,但依然保留老厂的股份。
花无百日红,冲床需求高潮过去需求越来越少。张智博主持老厂的生产可谓呕心沥血。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企业不能眼看着垮了。
省里的环保政策,企业彻底关闭。
但是儿女现在都有自己的企业,他自己有几百万存款,衣食无忧。
但是这些年他烟不离手,酒不离口,整日熬夜,身体垮了。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栓塞。疫情期间感染了新冠,更是雪上加霜。这几年来,他几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家的时候每天要吃10多种药维持生命。一口好的都不敢吃,拄着拐杖走几步路就腿脚发软,喘不上气来。脑袋整天昏沉沉的光想睡觉,眼睛有一只几乎失明。
这时候的他说只想快点结束生命,活着就是受罪,受不完的罪。昔日的光环成了粪土,成了他的毒药。
二、83岁的赵老翁春夏秋冬都是5点起床,靠捡破烂维持他和老伴儿的花销。身体壮实,连感冒也很少得。
赵老翁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女都是靠种地打工维持生活。他体谅孩子们的不容易,老俩除了国家给的养老金另外的收入就是捡废品。
他有一辆半旧的三轮车。起早贪黑,一天能捡两三轮车废品。早起吃不上饭,天暖和就带着干粮,天冷了就在小面馆吃碗面。
老伴儿在家里负责把废品分类。每隔三天赵老翁就带着一三轮车废品卖给废品站。多的时候能卖五六十块,少的时候能卖二三十块。
赵老翁爱上了捡破烂,一天不捡就浑身不自在。这个活儿还时常有惊喜。遇到好心人直接把家里的废品给他,他记着人家的好,把自家种的小菜给带一捆。
一年365天赵老翁几乎天天出勤,收入足够老俩消费。孙子孙女上学他们还能添上钱,娶孙子媳妇儿他每个孙子拿出6千。
躺在病榻上的张老翁羡慕死了赵老翁。
小编认为:张老翁虽然家有几百万但是不如捡破烂的赵老翁活得幸福。老了有个好身体才是最大的福气,否则守着一堆钱又有啥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