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麦子熟了:难忘六七十年代的麦收场景和「三夏」生产

2024-06-04三农

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夏收、夏种、夏管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劳累的季节。汉代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说:「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五六十年代繁忙的夏收场面

夏收

夏收是指夏季收获农作物,即收割麦子。20世纪50—70年代,在生产队管理时期,麦子成熟后天不亮就组织社员下地抢收麦子。队长一声令下,社员们兴高采烈,手持镰刀,腰挂毛巾,踏着银色的月光,奔向大片麦田,天亮后割麦子几十亩。

麦收季节农民最怕暴风骤雨,一场瓢泼大雨过后,麦秆倒伏,麦粒发芽,颗粒无收,全年劳动化为乌有。村民有「麦熟一晌、虎口夺粮」的谚语,就是形容小麦收割容不得半刻耽误,必须与时间赛跑,与老天赛跑。

镰刀割麦子

那个年代的麦收,很累、很脏、很苦。最早社员双手拔小麦,舍不得用镰刀割,因为拔出的小麦根,还要单独用铡刀铡下来,晒干后当柴禾烧。拔小麦时腰一直弓着,双手揽过一大绺麦子,用劲一拔把麦棵提起来,在右脚上连续摔打几下子,把土甩干净扔在身后,直到拔下的麦子有一捆子那么多,随手用麦秸秆把麦子捆绑起来,竖立在麦地里,方便太阳晒。如果想把麦捆捆大些,就先捏一小绺麦秆两手绕个结,顺手把割下的麦子拦腰扎结实,扔在身后排成一行。拔麦子伤手很严重,头两天两只手就会磨起大血泡,等挨过几天血泡便成了老茧,一场麦收下来,两手磨出十几个老茧很正常。

肩膀担麦子

为加快收割进度,后来生产队要求用镰刀割,夏种时再用撅头和锄灭麦茬。割麦子是弯下腰杆,摆开姿势,两手配合协调,右手拿镰刀,先用镰刀头把散开的麦子拦住,左手抓住麦杆,右手镰刀顺势使劲往怀里一拉,一绺麦子立即被割下。还得注意把镰刀贴地端平,避免麦茬留得高,影响夏种和秸秆的利用。成片的麦子割倒后捆起来,捆成一个个的麦个子,以便于运送到打麦场暴晒。交通好的地块,整劳力用地排车拉着麦子进场,羊肠小道地块,就用独轮车推着运,进不去独轮车的山坡地和河沟地,就用肩膀扁担挑着进麦场。路途远的地块,挑着100多斤麦棵,一天下来把肩膀压肿磨破,社员们十分辛苦、劳累。

地排车运麦子

8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麦收用上了收割机、打捆机,边收割边出粒、边打捆,减轻村民的劳动强度,提高收割效率,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天气突变对麦收的干扰和影响。2000年后,村里有了收割机专业户,村民租用按小时或者亩数计费。联合收割机进场地,地块小的几分钟就完工,地块大的也就几十分钟,最多个把钟头结束,农民只等着麦子装袋回家。脱粒好的麦子通过收割机的输送管道装进口袋,村民用农用车直接拉回场院晾晒,或入库或直接出售给小麦收购户、面粉厂等。

收割机在作业

打场

打麦场是麦子入场后的关键环节,人畜齐上阵,昼夜不停歇。20世纪60—70年代,麦子收割前要压场,各生产队确定一块土地,把土地翻土整平,然后浇上水,等到能够上去人的时候,上面铺上一层麦糠,套上牲口拉着石滚子反复地碾压整实,形成十分坚硬平整的场地。然后准备好碌碡、鞍子、木锨、木杈、扫帚等打场农具,万事俱备,只待新麦上场。

牛拉碌碡压场

小麦运到打麦场里,有几道主要程序:一是轧麦根,即先把小麦的根铡下,堆放在一边晾晒;用镰刀割小麦此工序免除。二是碾场,即先把麦子平摊成圆形暴晒后,赶着毛驴拉着碌碡碾场,一圈又一圈,有一路架两路架的,也有三路架的。三是翻场,即碾场结束后,把碾平的麦子翻动一两次接着碾,反复三四次,使麦秸与麦粒彻底分离。四是扬场,即把碾好的麦粒推起来扬场,借助风向的力量,把麦粒中的麦糠杂物分离出来。扬场是个技术活,需要一定的技巧,老把式才能干得好。扬场时右手扭动木锹把,左手稍微抬高扬起,把麦子高高抛向空中,起落之间麦糠随风飞扬落在一边,麦籽则沙沙下落,渐渐成堆,暴晒一两天,过磅计量交公粮,归成大堆或者装入麻袋。五是堆麦秸垛,即用木杈把脱粒后的麦秸铺成直径四五米的大圆形,再一层一层地往上叠加,直至做成大圆锥形。

老把式扬麦场

分配劳动成果,即按照工分和人头分麦子。每当到了分麦子的时候,随着过称人一声声响亮的报数声,家家户户把麦子装到自家的口袋中,又满脸笑容地用架子车拉回到自己的家中,再一袋袋的倒入粮仓中。麦收结束后,打麦场成了儿童的乐园,打赤脚、翻跟头、捉迷藏、滚铁环,都嗨了劲得疯玩。

生产队集体打场

70年代后,打场碾场不再用毛驴拉碌碡作业,先是用上了打麦机、脱粒机,生产队都有打麦机、脱粒机。80年代后,家庭承包户用脱粒机作业,晒麦粒有的在自家院子里,有的在宽阔马路上摊场,生产队打场退出历史舞台。2000年后,合作社用上了收割与脱粒一体化的联合收割机,劳动时间和效率节省了三分之二,真正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传统的打麦场、晾晒方法自然而然消失。

联合收割机

夏种

夏种是指夏季种植的农作物。北方农村适合夏种的农作物很多,有玉米、高粱、谷子、豆子、棉花、绿豆、荞麦、芝麻、白菜、胡萝卜、豆角、番薯、赤豆、南瓜、西葫芦、油桃、番茄等。山区70年代前以粮食种植为主,蔬菜种植很少。2000年后,村里发展特色产业,优质品种粮食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玉米+豆子+蔬菜间作套种的夏种得以推广。

因为夏季天气炎热,不适合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所以在夏季种植的农作物,耐热耐旱性,长势良好。夏种也要抢农时,如农谚「夏种一日早,十日赶不到;夏种前后差一分,每亩少收好多斤。」 特别是70年代前栽种地瓜,育苗、插秧、挑水、灌水、封土等,一个生产队几十个劳动力,每天几乎干到天黑才能收工。

郁郁葱葱的玉米地

田间管理

时节 小麦种植以前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近年来,国庆节过后到10月15日,为种麦适宜节气。过去种小麦墒情是用手握住土成团不散,摔地上散开,此时播种麦子能出全苗。也有个别改茬种麦是土里捂,年前不出苗,年后随气温升高才出苗。夏玉米种植以前是夏种无早,越早越好,「春争日、夏争时」。2005年后,由于玉米粗缩病的形成,适当晚播,但要控制种子的量,一般定苗量在每亩4000~4500棵左右,注重合理密植对提高产量起到很大作用。

浇水 小麦浇返青水的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这时气温开始回暖,小麦进入返青期。具体时间可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而定,若小麦苗生长较好,可适当晚点浇返青水,以免小麦生长过快造成倒伏;若是播种较晚,且耕地质量不佳,则需及时浇返青水。在浇返青水的时候,可以让返青水和肥料配合使用,以促进麦苗的生长提高产量。

施肥 1980年前,生产队冬闲时节,男女青壮年劳力齐上阵,妇女刨土,男劳力推土,饲养院、各家的猪圈旁都备满黄土,预备开春后填牛栏、猪圈。俗话说,黄土闲三年也有肥力。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改革开放前后,小麦肥料先用底肥、追肥、氮磷钾为主。近几年,用小麦专用肥和玉米专用肥,一次性将底肥施足,不再追肥。

喷洒农药

锄草 夏种后,一场大雨庄稼地里生机盎然、荒草丛生,庄稼与野草争阳光争肥力。此时此刻,拔草、锄草、灭草成为田间管理的重头戏。70年代之前,大夏天生产队组织社员拔草、除草,一个夏天最少折腾两至三遍。地瓜地翻秧子一般两遍;玉米地锄地两遍,玉米棵子一米高后,野草争不过玉米,就不再锄草;棉花、花生、豆子等,一般在长满地皮深扎根前,深锄草一遍即可。蔬菜种植面积少,一般用手拔草。80年代后,村民用灭草剂灭田间野草,效果良好,减轻了村民劳动作业强度。

灭虫 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干燥,病虫害相对较少。主要害虫有蝗虫、粘虫、红蜘蛛、玉米螟、蚜虫、大豆造桥虫、食心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300多种。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如下:小麦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赤霉病、叶螨等。防治措施包括选用病虫害抗性强的品种,定期喷洒农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增强小麦的抵抗力。合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防治病虫害滋生。注意天气预报,避免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玉米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象、叶斑病等。防治措施包括选用病虫害抗性强的品种,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定期喷洒农药等。蔬菜常见的病虫害有黄瓜霜霉病、甜菜夜蛾、马铃薯早疫病等。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定期喷洒农药等。

无人机用于田间管理

治病 小麦防干热风和条绣病的药物,在小麦扬花前后喷洒,有良好的效果。玉米在小苗10片叶时,追速效肥加上一喷三防,地面喷洒除草剂,基本上能获得丰收。2000年后,专业合作社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提高了灭虫治病的效率,实现了田间管理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朋友,你们那里的麦收和「三夏」怎么过的,请谈谈您的感受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