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随着禁渔成效的逐步显现,有网友反映长江流域一些地方的鱼变多了,但是也有人对是否有必要禁渔十年产生了疑问。对此,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介绍,全面禁渔以来,长江鱼类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态势,禁渔效果初步显现,但是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水平仍然比较低,表现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然处于「较差」等级。他补充说,该等级分为六级,「较差」属于从好到坏的第四级。中华鲟仍极度濒危,白鱀豚已功能性灭绝,鲥鱼20多年没见到。尽管禁渔三年新增监测到15种,但历史上曾分布的443种鱼类中,还有120种没有被监测到。
另外,渔业资源水平仍然比较低。禁渔后「四大家鱼」的卵苗资源量是禁渔前的4.5倍,但仅占历史最好水平的30.5%,也就是说仅恢复了30.5%。总的鱼类资源量比禁渔前上升了25.6%,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仅占历史最高资源量的36.8%,和最好的差距还非常大。
长江流域是一个「江河湖海」连通的超大型生态系统,采取禁捕措施后,一些生育周期短、繁殖快的低营养级鱼类资源首先恢复,通过食物链为较高营养级的鱼类、鸟类提供食物,就是咱们经常讲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此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不断优化,达到新的平衡。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年龄一般是3-5年,禁渔10年可以有两到三个世代的休养生息,从而基本形成长江水生生物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良好循环。
从有关的实践来看,鱼类资源恢复也是个长期的过程。据专家对国内外无捕捞压力水域的鱼类资源和多样性演变规律的研究,国内像青海湖已经禁渔了23年,但是鱼类资源恢复还是比较缓慢,目前仍在全面禁渔。国外,欧洲莱茵河鲑鱼1950年几乎全流域绝迹,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保护,资源虽有所增长,但是与历史峰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长江十年禁渔期满后,仍然需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取与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和保护需求相适应的保护措施。下一步,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落实,制定长期针对性保护计划,通过江湖连通、生态调度、关键栖息地修复、科学放流等手段,多措并举恢复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