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悬灯结彩,颇有新年气息。这里不像城里,马路上车水马龙,路灯闪烁,写字楼和商场更是霓虹多彩,甚至彻夜通明。平日里的村子是有些淡然无味的,毕竟农忙的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整日泡在地里,养牛羊的更是大半天在外面;而且大多数村里的人都上了年纪,三十岁以下甚至是四十岁以下的人们仍然从事从业或者养殖的,几乎每个村子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妻子所在的大家族中,目前仍在从事农业的,除了岳父母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下一代已经没有务农的了;而养牛羊的亲戚们中,除了一个本家哥哥的大儿子子承父业养牛之外,其他的下一代也不会再从事这一行当。
不过现在种地要比十几年前轻松许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功能和机械被普及,包括滴灌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作付出;一方面联合作业和流程化作业,比如联合收割机收割作业,粮站集中收粮作业等,也让农民能够不再担心关键时刻「看天吃饭」。但农民仍然是最为辛苦的人群,农忙的时候仍然要长时间在地里劳作。
比起农民,养牛羊或许要更辛苦一些,除了家里长期布满了牲畜的气味和带来的灰尘粪便等污秽外,更重要的是几乎全年无休。他们是不分农忙还是农闲的,除了极端天气,都要带着牛羊出门觅食,毕竟能够自给自足一日,就可以减少不少囤积草料带来的成本。
在这里要多说一句, 农村的脏和我们认为的脏其实是不一样的,农村更多的脏,是灰尘和泥土;但这里并没有城市里的尾气、重金属和噪音。 他们从事的本身就不是干净的工作,自然很难用城里的标准来要求,甚至是来评价。如果我们能还搞不明白这个道理,那恐怕不干净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吧。其实现在的农民们基本上都会有专门用于务农或养殖的衣物、装备和操作空间,尽可能地和自己的生活区域相分离;多数人家里饮食起居的地方都窗明几净,和城里没有什么两样。或许唯一不足的,就是旱厕会多少有点让人头疼吧,夏天蚊虫飞舞,气味难闻;冬天又极其寒冷。
抛开这些,农村的生活便是极好的了。除了吃喝纯绿色无污染无添加之外,住在东北农村,享受热炕头的生活也是很惬意的。东北的热炕极其舒适,即使屋外是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屋子里也能够感受到温暖,尤其是热量自下而上游走全身,确实是别的什么都不可代替的。尽管农村已经有了很多现代化的炊具,但大锅大灶仍然是标配,除了做饭,也是保持热炕温度的主要力量。当然,今年回去后发现,村里的炉子也都标准化了,比各自家里的炉子更加保温、易操作,而且看着还挺美观。
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把年夜饭放在了子夜前夕,大家吃了下午饭之后,就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包饺子。一般除夕晚上会吃韭菜鸡蛋的饺子,虽然朴素但也十分可口。到了大年初一再包饺子,一般就是肉馅儿的了。年夜饭也都是硬菜,自不必说。
除夕夜、初一晨以及初五、十五,大家都会放炮,年前买到的各色花炮派上了用场。有的人放得早,除夕晚上八点多钟就开始燃放了;但我岳父母家还是比较传统,要一直等到快近子夜时分。除了各色烟花之外,二踢脚和大盘的鞭炮也是必不可少。把所有的炮仗在院子里摆开,宽敞的院子就显示出优势了。先放几个二踢脚热热场子,一声接一声的脆响让人耳膜发涨,顿时心中升腾起一阵热闹的意思来。鞭炮至少也要放一千响,甚至现在还有数量更多的鞭炮,一大盘可以从院门口一直铺开到家门口。
当鞭炮放弃来的时候,一连串的爆裂声让大家彼此之间靠近了都听不到叫喊,火药的气味也瞬间在空气中蔓延开来,被爆炸撕裂的鞭炮纸屑和火药灰,有的时候也会飞溅到自己的脸上和身上。享受炮声的人们并没有在意,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快乐和兴奋的表情,这声音代表着新年即将到来,也代表着来年的风调雨顺,更代表着合家团聚。鞭炮放完,还得放几个烟花助助兴,这时候没有鞭炮时的那么紧张,就连害怕放炮的小孩子们也会兴高采烈地出来,看烟花一颗颗升腾在半空,绽放出绚烂的色彩。我们在集市上买的「加特林」也拿了出来,一人一个对着天空,霎时间数十颗各色彩蛋拖着焰尾飞向夜空,把这山村的夜照耀成一片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