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市场正处于一场漫长的调整期。在这场新旧周期的转换之中,太多的公司没能挺到下一个周期。
仿佛在一夜之间,火爆的医疗投资就急剧降温,很多投资机构进入观望状态,出手更加慎重。整个医疗创投圈,似乎都在等待某种时刻的到来。
这个时间或许不太远了,投资人马可认为,2024-2027年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周期。
马可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具有医疗背景的专业投资人,硕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自2010年进入医疗投资领域,专注一级市场早期投资十余年,先后供职于北极光、康桥资本等顶级美元基金机构。去年,他加入了国资背景的海望资本,出任基金执行合伙人。
马可个人的职业旅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大周期里的行业命运缩影。
马可亲历过一起又一起的风口,看过诸多赛道和公司的生死与沉浮。这些年中,他曾敏锐地避开了互联网医疗、AI医疗影像的投资热潮,在行业泡沫破碎时全身而退;也曾在企业发展早期果断下注,见证了较为早期的公司,估值快速增长数十倍......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过去这十来年,医疗行业太多的人和事已经过去,现在还能留在牌桌上也算是一种幸运。
与很多躺平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相比,马可属于一位普通但每天还活在「信心」里的投资人。他笃信,「新一轮投资周期即将到来」,「投资机构面临的竞争减小,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对项目进行尽调,企业的估值将会更加趋近于合理」,「此时入局能够收获一个比较好的未来价差。」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Dalio)在其新书中写到,「我们就像蚂蚁一样,在短暂的一生中全神贯注于搬运面包屑,却无暇拓宽视野。」在接受【健闻咨询】采访时,马可展开了周期、赛道、医疗投资等诸多话题,或许可以给大家提供某种视野。
经济调整期,企业的估值会更加合理
【健闻咨询】: 您认为2024-2027年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周期,这是如何判断的?
马可: 这是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出发来判断的。
美国当前的联邦利率正处在近17年来的最高水平,由于美国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可以通过加息和降息影响全球的经济周期,一些经济没那么好的地方,只能被动地应对其节奏的变化。
当美国加息加到最高点时,对世界经济有很大的伤害,但这种伤害有滞后性,往往在降息时才会体现出来。
事实上,最近一次的2019年降息周期经济压力也非常大,只是恰好赶上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导致美联储大幅放水,否则2020年就会成为经济全面坍塌的一年。
根据目前最新的情况,在今年7月到9月,美国或许会开始为期1年半到2年的降息周期,这也是经济损伤开始体现的时间。
因此,美国和世界经济下行的时间可能就在今年下半年,未来的2025、2026几年间会变得很差。美国是世界的消费国,当需求端的经济很差时,供应端也会受到拖累。
在这个阶段,很多投资机构融不到钱,对外投资减少,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增加。那么有钱的投资机构就会减少一批竞争对手,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对项目进行尽调。同时,企业的估值在这一时期也会更加趋近于合理。
我们可以对比2020、2021年,美国大放水,出现了很多资产泡沫,二级市场股票一路高涨,带动一级市场的估值也一起攀高,投资机构要抢着去给企业送TS(投资条款清单),否则根本没有机会入场。
相对应的,企业的估值也很高,投资机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当初的溢价。当初估值特别高的那些公司,在现在这个阶段想要再融资是很困难的,因为太贵了。
在经济最差的时候去做投资反而是一个好的时机,就像二级市场炒股一样,当所有人都很悲观、股票跌到谷底的时候,也许反而应该去买股票,而不是撤退。
这个时机在一级市场不是某几天时间,而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窗口,此时入局能够收获一个比较好的未来价差。
【健闻咨询】: 在医疗健康行业过去十年的行业周期中,您看到了怎样的变化和规律?
马可: 我从2010年开始做投资至今,感受到的行业周期中的变化与规律非常明显。从投资的方向和策略来看,十几年来有着非常清晰的演变过程。
早期我们投的项目以低质、低价为主,在2003-2007年这个周期里,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基金,例如红杉中国、启明创投、北极光等等,都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
投资机构投的第一波医疗项目代表就是仿制药,在资本的支持下,许多仿制药企先后上市。这一时期的投资人大多没有医疗背景,而是从财务报表上去判断一家企业的发展潜力。
随后在器械领域中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例如心脏支架这一产品,最初80%进口、20%国产,国内企业通过微创新做到了高质、低价,将价格打了下来,如今市场中已经99%是国产、1%是进口产品。
第三阶段是多学科的交叉创新,产品研发的技术难度更高,例如超声刀、内窥镜等许多器械,需要基于光学、材料、半导体等不同学科进行研发。近年来出现的瓣膜、电生理等相关领域产品的研发难度再度提升,突破了国内以往的技术能力和制造工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医疗产品的迭代和升级。
【健闻咨询】: 从您的个人经历来看,从VC到PE您都曾有相关工作经历。您个人在职业规划上的选择,与整体的行业趋势之间有哪些联系?
马可: 我的个人经历主要集中在VC阶段,只有在上一家机构康桥资本时整体偏向PE。
我认为VC或PE的选择与经济周期有关,在2010-2015年这一阶段,IPO通道是充分打开的,医疗器械企业也比较容易获得收入来证明自己的上市能力。
在这个时期,如果投资机构的周期比较短,那么就不得不去投一些PE,也就是企业发展阶段相对成熟、离上市比较近的项目,从而可以更快地退出,投资收益也相对较低。
就我个人而言,我经手的早期项目更多,并且我有着医疗相关的专业背景,更擅长做专业的判断;其他的投资人例如投行背景出身,或许就会更加擅长去做离资本市场更近的判断。
LP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也会对投资项目有不同的期待。市场环境较好时,他们会更倾向于布局长线的项目,对VC的选择会更多一些;市场环境较差时,则是更倾向于选择离回报更近的项目。
投在无人问津处,退在人声鼎沸时
【健闻咨询】: 当下医疗领域的各个赛道,遵循怎样的投资逻辑?
马可: 我觉得大的投资逻辑其实没变,但是可能小的变化会出现,或者策略会有一些迭代。
比如现在我会更重视交叉学科对医疗行业的影响。举几个例子,三星、索尼等很多公司并不是专门做医疗的,但是他们的医疗产品做得非常好。
医疗其实就是先进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临床上使用的体现,所以能做出优秀医疗产品的公司,大多都具有相关的基础。
这是整个医疗行业和先进工业的变革与迭代,我认为未来的医疗投资要更多地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交叉学科和先进制造将会使医疗行业孕育出新的机会。
此外,出海也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重点。随着中国先进制造能力的提高,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我们应该把握好机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取代进口产品,还要尝试进入欧美、东南亚等市场,当前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
【健闻咨询】: 投资人们当下都在做什么?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做些什么?
马可: 我们还在很积极地寻找创新项目投资,但是当下有的投资人也许还在观望,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观察看到经济在复苏,并且二级市场的变化能够佐证他们的判断之后,可能才敢出手。这也是多数投资人目前的反应,比较保守和审慎。
有些投资机构确实是受资金所迫,融不到钱,看到好的项目也没法投;有一些机构我知道他们还是有弹药的,但是现阶段不怎么敢出手。这两种情况都存在。
未来一段时间还是要更关注未被满足的一些细分市场,我们可以通过增速和毛利率来判断一个细分赛道的发展前景,如果在保持较好的市场销售增速的情况下,还可以保证较高的毛利率,那么就是一个还未被满足的细分市场。
例如心血管、脑科学、眼科、耳科等的相关器械产品,目前十分稀缺,仍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
【健闻咨询】: 作为投资人,您怎样保证自己的项目维持一定的回报率?
马可: 对投资人来说,回报是最终的工作结果,在得到这个结果之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首先是项目的筛选和投资时机的把握。我们一年可能要看一两百个项目,但最终只投其中一两个,筛选的标准非常严格。早期的投资有一定的风险,我们需要通过专业的判断尽可能地规避这些风险。
其次是投后的管理,一个项目能否成功投后管理的影响甚至占了一半。投资一家公司后应该如何去管理它?在方向把控、产品搭建、资源对接、人脉推荐、销售渠道等方面如何帮助它?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
投资人在被投企业上投入的精力对这家公司的成长将会有很大影响,我不认可躺赢或躺输的态度,我认为一个好的投资人,一定是能够让一家企业因为获得了你的投资和帮助而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提供帮助,至少不要帮倒忙。
早年间我曾经投过的一家数字疗法公司,早期估值仅1亿多元。由于两位创始人分别在两个城市带领不同的团队,导致公司人员冗余、融资困难,后期两位创始人也开始产生分歧。
我察觉问题后围绕此事和董事会多番讨论,从最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角度作出决定,买下其中一位创始人的股份,将公司的管理权集中在另一位创始人手中。
牵头去做这件事其实非常得罪人,董事们都不愿意出面,最后还是由我牵头在董事会上和两位创始人沟通,最终敲定了解决方案。
后来公司对组织架构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相当于起死回生,现在已经在筹备上市。按照目前的估值,账面回报大约有几十倍。
第三,是投资人对于退出时机的把握以及对企业定位的判断。
如果你对这家企业过分乐观,迟迟不愿意退出,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时溢价会逐渐消失,那么投资机构的收益就会折损。
并且,并非所有的投资项目都能够通过进入二级市场来退出,在早期阶段也要仔细把握一级市场的交易机会,在合适的时机退出。
投资上的回报最终会通过这些不同维度的工作得到体现。
当然,不同的机构投资风格也各有不同,做孵化型投资的投资人会更倾向于帮助企业赋能,偏财务方向的投资人更多则是跟投,不需要配备太多投后管理的专业力量。
【健闻咨询】: 您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曾提及对医疗投资时点的选择:投在无人问津处、退在人声鼎沸时。投资人应该怎样把握早期优质标的选择,以及退出的时机?
马可: 像启明创投、北极光、本草资本、凯风创投等机构有一个特点:能够投到很早期的阶段,别人不敢投的时候我敢投。
我觉得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投资人,在别人可能都还看不清楚的时候,就能凭借自己对行业、对产品、对技术的理解作出准确的判断。
投资人如果能做到投早期项目的成功率高是非常厉害的,要对很多方面都有精准的把握,才能判断5年、8年后一个项目的趋势。
对投资人来说,也许要投过很多项目、管理过很多项目,交过很多学费以后,才能建起这样的壁垒,这是需要很长时间来修炼的真功夫。
此外,对投资周期的把握也非常重要,未来两到三年就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期。
我早期曾主导退出过一个项目,这是一家做基因测序的公司,当时以Illumina平台为代表的第二代测序技术备受瞩目,所有人都认为这项技术将在临床应用上取得巨大成功,市场为之沸腾。业内已经有两家公司成功上市,大家都相信这个项目也能够顺利上市。
但是我发现这家公司的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极高的市场费用才能维持营收,几乎没有利润。
而且,这家公司的估值已经过高了——当时有一个新投资人找到我们收购老股,想要分给员工做内部激励。这和炒股是一样的道理,当所有人都开始买股票的时候,你就要思考这个市场是不是已经过热了。
我原本希望从这个项目中多退出一些,也能获得非常好的收益。但是由于团队对这个项目的评估依旧比较乐观,我们最终没有退出太多。
当市场高峰期过去以后,这家公司的收入、融资各方面都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行业也变成了红海。我们早期退出的部分至少保住了成本。
未来两年的市场情况很差,类似的情况也许会发生的比较少,但是当经济好转、股票暴涨之后,就要更谨慎地思考退出时机。
投资机构有时候需要一些逆向思考,在人声鼎沸时及时退出。
【健闻咨询】: 在市场过热的时候,有哪些公司获得了与自身实力不匹配的投资,他们现在境况如何?
马可: 当年的AI医疗影像有很多公司的估值是被过分高估了的,这些公司目前可能已经处于生死边缘。当初在市场火热时,我的判断就是这些公司讲的故事在商业上很难兑现,很难用收入证明你的技术很好或市场很需要,所以我们一家都没有投。
当时我们看了其中一家公司,前后一共看了三次,但最终还是没有投,直到它的估值做到几十亿,准备卡科创板第五套规则上市的时候,我还是对它没有信心,这是一个和公司自身实力不匹配的故事。
除AI医疗影像外,还有更早期的互联网医疗、后来的mRNA疫苗等等,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有很多公司其实并不是那么好的公司,但中国的创投产业蓬勃发展,导致有一段时间市场过热,这些公司可能原本不具备拿风险投资的实力,却拿到了这些钱。
虽然现在市场不太好,我们认为行业的发展在一个低谷期,但我们所认为的正常性可能是过敏的,市场会做出调节。